揭秘ICU

2021-01-18 03:49江伟
华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收治监护病死率

如果一个ICU的病死率低,并不一定说明这家ICU水平高,而很可能说明收治的病人太轻了。

ICU似乎离我们很远,又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大家都公认的就是,在生命最危急的时刻,ICU将成为守护健康最后的防线。那么ICU靠什么起死回生?ICU是不是总能力挽狂澜?ICU里如何避免人财两空?如何选择要不要进ICU呢?

ICU靠什么让病人起死回生?

ICU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的简称,根据专科不同,还会区分为外科ICU、内科ICU、神经ICU、新生儿和儿科ICU。另外,国内一些医院会在急诊科设置监护病房,称为急诊ICU。这些ICU虽然收治的病人种类有所差异,但总体原则是类似的。

ICU与普通病房相比最大的差别是人力和设备。

现代化的ICU拥有医院里最高精尖的设备,包括各种多参数监护仪、神经和血流动力学监护设备、各种型号的呼吸机、血滤机以及心肺辅助设备等。此外有一些药物只适合在ICU内使用。

不过ICU并不是仪器设备和高级药物的简单堆砌,更重要的其实是人和管理。每张ICU床位平均拥有的医生和护士人数远远多于普通病房,原则上ICU里一个大夫应当最多管3~4个病人,一个护士最多管2~3人,而且这些大夫和护士是经过专业重症培训的。

只有掌握专科技术的人员用好高级的设备和恰当的药物,才能最大程度挽救病人的生命,这两者缺一不可。

ICU是不是总能力挽狂澜?

当然不是。

危重病人转入ICU后,有一些能够好转,但仍然有相当比例病人会恶化直至死亡。重症医学业内有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是ICU病死率,也就是一段时间内住ICU的病人中死亡或者恶化自动出院的比例,我们病房的粗病死率就常年保持在三四成左右。

如果一个ICU的病死率低,并不一定说明这家ICU水平高,而很可能说明收治的病人病情太轻了。

总体来说,疾病是否能够治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疾病本身。很多病不治就能好(这个比例其实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另外一些病不论谁治、怎么治、在哪里治都能好,还有一些病不论医护多么努力、病人和家属多么积极,也不论是否转到全国乃至全球最好的重症监护病房,最終都难逃阴阳相隔的结局,只是推迟了病人离去的时间;剩下的病人才是有可能通过ICU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努力而最终转危为安的病人。

哪些病人需要收入ICU?

是否需要收入ICU治疗一般而言还是先考虑到病人的需求。

比如有些病人因为疾病本身发展,严重到需要器官功能支持,比如呼吸支持(呼吸机)、升压药或者床旁血液净化,在普通病房是无法很好地实施这些高强度支持措施的。ICU可以通过支持治疗维持这些病人的基础生理指标,等待针对疾病本身的治疗起效,或者等到疾病自愈。

还有些病人接受了较大型的手术、急诊手术或者因为基础疾病而导致常规手术的围术期风险增加,需要短期内密切监护以防出现恶性事件的,也需要收入ICU,当然这群病人的总体病死率是比较低的。这些病人是可能从住ICU获益的,是理想状态下ICU期望收治的病人。

另一方面,有一些病人病情其实已经处于不可逆的境地,比如伴有全身转移的晚期肿瘤或无移植机会的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肾衰除外),即使收入ICU也很难改变最终结局,但如果本人或家属仍然希望“搏一把”,ICU也会考虑收治此类病人并实施最后的努力。虽然这些病人收入ICU后常常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些痛苦,即使没有奇迹发生,但是对亲人来说这些努力可能足以起到很大的安慰作用。

ICU是不是很昂贵?

ICU的运转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因此费用是比较高的。

ICU的费用与所给予的诊治和护理措施有关,国内大多数ICU的费用每天数千至2万元,其中多数在医保覆盖范围内,不过同样会涉及一些自费项目,因此具体自付金额很难估计;更难预估的是住院时间,对于大多数危重疾病,无法预测多久能好转,部分病人会进入“僵持”阶段,说好不好,说坏不坏。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每天近万的费用也不会是小数目,当然,像2005年哈尔滨天价医疗案500多万的ICU住院费是极为罕见的。

住ICU有哪些弊端?

这个问题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ICU并不等于保险箱,并不能让人高枕无忧,而实际上住ICU有很多已知的和未知的弊端。

最大的弊端当然是“治不好”,ICU大夫跟家属一样,也期望治好每个收治的病人,但是医学不是万能的,现实常常事与愿违。与“治不好”相辅相成的就是“花钱多”,人财两空是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的结果。

其次,对病人来说,住ICU常常是“遭罪”的,尤其是神志清楚的病人,除了疾病本身的症状外,ICU诊治所包括的各种穿刺、置管、翻身和吸痰也常常伴随着疼痛或不适,病房内24小时不间断照明、此起彼伏的各种仪器报警声,都会成为不适的来源,很多病人从ICU转出后感觉曾去了人间地狱,宁死不来第二次。

再次,ICU不允许家属长时间陪伴,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对于最终未能好转的病人来说,临终的这段时间家属无法陪伴其实是莫大的遗憾。

最后,ICU的诊疗措施和环境本身就是医源性伤害的来源,比如院内感染、穿刺并发症等等,虽然有很多预防措施,但是这些伤害一旦发生,对于危重病人来说有可能就是致命的。

如何选择要不要进ICU?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应当个体化分析。从ICU专科医生的角度看,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年龄和基础生活质量;导致本次入院疾病的可逆性以及预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本人和家属意愿;经济基础;能够获得的医疗资源。

其中第2条是核心,但专业性太强,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等的问题极为突出,甚至很多时候医生也无法准确判断预后,进一步增加了决策难度。

我曾经在微信朋友圈说过“愿我的病人们能治好的都治好,治不好的少受罪”。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建议大家每人买一份30~50万左右的大病保险,一般足够支撑一场能治好的意外,避免因经济原因而丧失活下来的机会;相信专业医生的判断,在医疗方面医生和患者永远在一条战线上;树立理性的生死观,当亲人的生命进入不可逆状态,生活质量难以维系,平静离开并不是一个坏的选择。

作者江伟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治医师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东单九号院”

猜你喜欢
收治监护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应急病房筹建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急腹症患者收治与防控体会
宁夏定点医院收治68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分析
全院病床统筹收治模式下的绩效核算方法初探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