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娅芹
【摘要】在幼儿阶段,稳定的生活常规,大脑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是保护幼儿大脑,促进孩子大脑,促进他们的能力发育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同时稳定的有规律的一日生活安排能给予幼儿情绪的稳定和安全感,也有利于幼儿习惯的养成。本文从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创设自由自主环境、弹性一日活动安排、善于反思及时总结四大方面入手,谈谈本园是如何实施弹性一日活动安排的。
【关键词】“弹”;探索空间;共成长
自我省全面实行课程游戏化项目以来,各家幼儿园都掀起了“课程游戏化”之风,我园紧随其脚步,以八个字游戏精神:自由、自主、创造、愉悦为切入点,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理念,认同“儿童在前、教师在后”,从而改变行为,提升保教质量,我园紧紧围绕六大支架的要求开展工作,现就第六支架弹性作息时间,谈谈是如何实施的。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供专业理论支撑。
为了了解弹性作息时间的内涵,对其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带领教师对《六大支架的解读》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因为六大支架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课程游戏化是为了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因而《指南》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还阅读相关专业理论书籍,如《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等书,从而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幼儿园专门提供读书交流分享的平台,教师们将读书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或所困,与每位教师进行思维碰撞。
通过学习,教师们知道:要想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餐点和午休时间不可弹性,其他时间允许老师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支架六实际上是引领幼儿园通过一日活动的安排,尝试在整个课程实施推进当中,一种观念的改变,认识到稳定有规律的一日活动流程对幼儿发展的意义等。
二、创设自由自主环境,还原真实游戏场景。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第六个支架中明确要求:每个班級的户外游戏材料和活动不少于5种;每个班级有6个左右的游戏区域,允许儿童自己创造玩法。
我园以课程游戏化为抓手,结合园所实际情况,对户外游戏场地进行改造;借助家长资源,搜集轮胎、油桶等材料,满足幼儿自主游戏需求。由于我园地方较小,每班的活动室外,刚好能连成一条长长的走廊,为了让幼儿在区域游戏时能动静分开,提高幼儿游戏时的专注力,因而在创设游戏区时,尽量将走廊作为角色游戏区,采用同一级部幼儿混龄的玩法,将资源最大化共享;室内各班结合班级特色,创设了不同的区域,材料随着孩子的兴趣、结合主题进行及时更换或添加,最大限度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需求。
游戏中,我们只是观察者,孩子才是游戏的主人,每一个角色都是孩子自己定、玩法自己定、材料自己做也可以寻找替代物,总之,孩子的玩法更多了,社会交往能力更强了,孩子更大方自信了。
三、弹性一日活动安排,尝试实现观念改变。
第六支架中指出:在一日活动的安排中,如何给予幼儿自主学习和自主游戏的空间,怎样从课程的角度去思考一日活动的安排,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到底如何安排?生活活动融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接下来说一说我在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区域游戏中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活动
第六支架要求:每天由教师主导发起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1次。这就需要我们对集体教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能在区域游戏中、生活活动中等完成的,就不要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而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何弹性更好呢?如在中班美工活动《漂亮的房子》中,我为孩子们提供牙膏盒、房子折纸图示、手工纸、黑色卡纸等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分组进行满足需求。活动中有合作的、有独立操作的,当时间结束时孩子们依然兴趣浓厚。这时我没有中断,而是放权给孩子,让他们继续操作,并引导孩子到不同小组尝试不同材料进行,最后孩子在操作活动中竟然用了接近一个小时。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以孩子发展为主,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二)户外活动
第六支架要求:加大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个班级的户外游戏材料和活动不少于5种。我园在户外游戏时,之前以班级为单位,发现虽然材料较多,但孩子仍存在消极等待现象,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共享。于是采取混龄游戏的玩法,以大带小,孩子们在整个操场上或者野趣园游戏,自由选择户外材料,自主进行游戏,体能得到了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均得到了发展。
(三)区域游戏
第六支架要求:区域游戏时间不少于1.5小时,每个班级有6个左右的游戏区域,允许儿童自己创造玩法。为了减少孩子的等待现象,我们一味地追求等待现象越少越好,尽量没有等待,这反而将游戏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角色游戏,实际上就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个个小社会,孩子游戏中的表现就是他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如果孩子自发在进行“小医院”游戏时,发现有孩子在旁边等待,是否要介入进去?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现实生活中看病,你必须要排队等待,有时必要的等待是需要的。孩子在自主游戏时,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要想一想,你介入的方式是否会推动幼儿游戏,是否符合幼儿生活中的真实情境。
其实,无论一日活动的哪个环节,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去研究,才能发现一个好的一日活动安排,当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时候,孩子有效的游戏和学习活动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
四、善于反思及时总结,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任何活动的实践都离不开反思总结。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多观察儿童,走近儿童,记录儿童的行为语言,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观察内容进行专业性分析,从而对弹性一日活动安排作出相应的回应与调整。
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得到提升,游戏观、儿童观、课程观都有所改变,并能够读懂幼儿、理解幼儿的行为,从而走进他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