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子
最近,于谦上热搜了,不是因为说相声,而是因为机智劝娃上幼儿园。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于谦谈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每当孩子做对了一件事,他就一定会热烈地、“很有心机”地称赞说:“你真棒啊,将来肯定得送你去幼儿园!”就这样,在很多孩子对幼儿园特别排斥的时候,于谦的孩子却对幼儿园产生了好感,上幼儿园的时候还特别开心。为了让孩子上幼儿园,于大爷也是拼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孩子上幼儿园。最著名的例子要数“童话大王”郑渊洁,当年儿子只上了两个月幼儿园,他就让孩子退园了;后来,孙女上了一家学费每年20万元左右的幼儿园,三个月高烧四次,郑渊洁又让孙女退园了。之后,他找来自己编写的《皮皮鲁送你100条命》等书当教材讲给孙女听,自认为效果还不错。
一边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幼儿园,这几乎是很多年轻家长的真实写照;而一边则是不让孩子上幼儿园,乍看起来并非主流,但这个声音也非常响亮,尤其是在郑渊洁的评论区,正反双方的实力看起来并不悬殊。
这个现象也让我们深思:“孩子学龄前上幼儿园”真的那么绝对吗?个中的利弊,有多少是值得家长思考的?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婚姻与家庭》杂志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发起调查—孩子有必要上幼儿园吗?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的占比超过98%,认为“没必要”的仅有1%~2%。然而,随着调查进一步深入,两方受访者都表示,实际上,幼儿园的利与弊是无法用一句话说清的。
对于调查人员来说,这道题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就是A选项(身心全面发展,有利于融入社会)的比例达到63%,占据压倒性多数。相比之下,B选项(接受系统培训,有助于智力发展)只有22%,说明当代大部分家长看待学前教育的眼光已经变得更加全面。
同样的调查,如果放在30年前来做,占大头的选项恐怕就是B了。当时,从欧美到我国都兴起了一股“神童热”。许多人都认为,孩子的学习最重要。一个孩子学习越早,知识储备越多,前途就越光明。于是,那个年代不少家长都热衷于从幼儿园开始培养“神童”。在中班的时候,就把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塞给孩子;在大班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们复杂的数学公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提前开发智力”,以便拔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督促他们提早完成学历教育,尽可能地超过同龄人。正因为有了这种潮流,所以B选项所代表的观念风靡一时。
但很快,拔苗助长的“神童模式”就暴露出弱点,家长逐渐意识到,单纯关注学习容易导致孩子整个人生“偏科”,高分低能以致得不偿失。由此,“全面发展”的理念又普及开来,引导家长关注孩子能不能融入社会,关注同龄人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等。孩子对人生的适应能力成为新焦点,并延续至今,体现在A选项的63%上面。
而且,调查人员进一步发现,选择B的家长,想法也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拔苗助长”了。他们之所以关注幼儿园的系统培训,是因为留意到如今的教育越来越强调“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他们希望幼儿园能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以便孩子在升入小学时能够更顺利地过渡。
D选项(有人照顾,解决双职工父母烦恼)虽然只有11%,但不意味着它在家长心目中不重要。实际上,在许多单位取消托幼福利之后,幼儿园几乎成为纯双职工家庭的“救命稻草”,是育儿期不可或缺的存在。只是,相比让孩子全面发展来说,大部分家长还是把D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他们也会更多地把A和B选项作为考虑重点。
至于C选项(参加活动,强健体魄)只有4%,其实也很好理解。如果要增强孩子的体魄,幼儿园并不具备独特优势。虽然园方设计的活动会更具科学性,更符合儿童身体发展的特点,但大多数家长认为,强健体魄不是幼儿园最主要的功能。
这一题和上一题有个相似的地方,就是选择最多的选项都聚焦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上一题的A选项是如此,这一题的B选项(太早和父母分离,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也是如此:50%的家长认为,太早把孩子送幼儿园将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那么,到底几岁才算是“太小”呢?这些年,网上的心理学科普已经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孩子送幼儿园一般以3岁左右为宜。在家人的细心呵护之下,这时的孩子已经形成了足够的安全感,可以忍受和父母分离并逐渐探索未知的世界;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自理技能,能够自己喝水、吃饭、上厕所等,这些将有利于他们适应全新的生活。如果孩子太小,适应能力不够,幼儿园的生活反而容易给他们造成负面的影响。
D选项(保育员不如家人照顾周到)占比32%,说明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包括前面说的郑渊洁孙女退园,多多少少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近年来,保育员的负面新闻偶尔可在媒体上看到。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在提高保育员素质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多地不但建立准入制度,还经常举办考试、交流、培训,不断提升保育员的技能水平。所以,這个问题正在得到不断改善。
C选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幼儿园环境太单一)选项有11%,也是经常见诸新闻的一个理由。然而,这个做法早已备受质疑。因为它意味着,长期旅游的孩子无法和父母分离,只能被捆绑在父母身边,然后在路途中邂逅一些蜻蜓点水的友情。这些无法提供稳定的社会支持,也不能帮助孩子离开父母,独立迈向更广阔的世界。
A选项(老师教学水平不一定比父母好)只有7%,说明大部分家长还是认可幼教专业的。如今,幼儿园教育早已摆脱过去“看孩子”的形象,变得更加专业化,而且引入了蒙台梭利、瑞吉欧、华德福等流派,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多元化需求。如今,除了极少数精英父母外,恐怕很少人会真的认为自己“教得比老师好”了。
以上就是“孩子有必要上幼儿园吗”的调查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把孩子送幼儿园有利有弊,但绝大多数人最后还是选择了“送”,而非“自己教”。这里面包含了诸多考虑:比如孩子能建立稳定的社交圈,幼儿园系统更有利于对接小学,解决双职工照顾难问题,等等。这些综合考虑压过了家长对于幼儿园的质疑和对孩子适应能力的担忧,由此,让孩子上幼儿园也就成了主流选择,推动着我国幼教事业不断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