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超
(江苏省响水县中医院,江苏 盐城 224600)
尽早发现、确诊以及救治是降低进展性胃癌患者死亡率和胃癌发生率的重要措施,影像学检查对非隆起或凹陷的早期胃癌具有局限性,漏诊率与误诊率较高。而胃癌患者胃组织病变,会导致胃粘膜分泌的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等激素出现异常,可间接反映胃粘膜功能情况,具有预估病变的诊断价值,所以临床认为采用实验室指标检测更能提高胃癌的检出率[2-3]。鉴于此,本研究对血清胃泌素-17联合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选择于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治疗胃部不适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并纳入研究组;所有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同期选择60例体检健康者,将其纳入参照组。排除语言交流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既往行十二指肠手术或胃疾病手术、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研究组男性占54例,女性占46例;年龄52~71岁,平均年龄(60.84±3.87)岁;萎缩性胃炎35例,非萎缩性胃炎35例,胃癌30例。参照组男性占35例,女性占25例;年龄53~70岁,平均年龄(60.96±3.7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受检者胃镜监测期间,需在五大固定位置施予活检取样:胃窦大弯侧与小弯侧、两侧胃体大弯侧与小弯侧、一处胃角;选择粘膜肌层细胞作为活检样本,并给予石蜡切片,由专科医师读取与诊断。在采集血清样品前,嘱咐受检者停止服用抑酸药品与胃粘膜保护剂,禁食禁水;再采集两组受检者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液5 ml,并采用芬兰Biohit公司多提供的ELISA制剂盒检测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水平。
比较两组的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水平,还要比较研究组中不同胃疾病患者的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水平。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如P<0.05,则说明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在比较血清胃泌素-17水平、胃蛋白酶原水平中,研究组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胃泌素-17水平、胃蛋白酶原水平的比较(±s)
表1 两组血清胃泌素-17水平、胃蛋白酶原水平的比较(±s)
?
研究组中胃癌患者的血清胃泌素-17水平、胃蛋白酶原水平高于萎缩性胃炎患者和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胃泌素-17水平、胃蛋白酶原水平的比较(±s)
表2 两组血清胃泌素-17水平、胃蛋白酶原水平的比较(±s)
注:与胃癌患者比较,#P<0.05;与萎缩性胃炎患者比较,*P<0.05
?
近年来,有研究[4]表示胃泌素与胃蛋白原可提高胃癌的检出率,胃泌素与胃蛋白原是胃粘膜、十二指肠分泌的激素,分别与胃窦分泌功能、胃底腺分泌功能有关,若胃肠道功能不稳定,则会影响胃窦分泌功能、胃底腺分泌功能,导致胃泌素与胃蛋白原水平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比较血清胃泌素-17水平、胃蛋白酶原水平中,研究组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这是因为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胃底腺细胞与黏液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增多,可促使胃粘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进而导致患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水平升高,同时胃泌素-17是促进胆汁、胃酸以及胰液分泌的重要激素,可以保证肠道黏膜细胞增殖与分化,若胃功能发生退化,且胃黏膜不断萎缩会影响黏膜细胞、胃窦部 G 细胞的分泌功能,导致腺体细胞减少,从使胃泌素-17水平升高[5]。所以,相比于普通人群,存在癌前病变或胃癌的患者血清胃泌素-17水平、胃蛋白酶原水平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中胃癌患者的血清胃泌素-17水平、胃蛋白酶原水平高于萎缩性胃炎患者和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随着胃黏膜的萎缩和病变,胃底腺黏液颈细胞及主细胞的相关基因受到损害,可进一步影响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分泌水平,同时肿瘤细胞对胃壁功能进行破坏,进而导致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进入外周血,提高患者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水平。所以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可间接反映患者胃癌病变程度。
综上所述,采用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联合检测对提高胃癌癌前病变检出率具有重要作用,还能有效监测病变程度,有利于临床预防胃癌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