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强
(惠民县妇幼保健院,山东 滨州 251700)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采用药物治疗,可在短期内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心功能,预后也比较差。采用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效果。但有相关研究显示,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效果不佳,预后不理想。本研究对56例患者实施了研究,对CRT的效果以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获得心力衰竭采用CRT治疗的确实证据。现报道如下。
56例心力衰竭患者,均为本院2018年11月~2019年1 0月收治。患者中,男3 6例,女2 0例,年龄34~82岁,中位(58.35±9.56)岁。患者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QRS 时限在120 ms及以上,经影像学联合诊断证实为心力衰竭。
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行CRT治疗。患者行仰卧位,进行局部麻醉。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将左心室导管和电极导线置入。并将左室电极精准置入靶静脉,对心脏静脉导向进行了解。并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对静脉窦进行了解。以造影结果为依据,将左室电极置入左室后侧静脉。测定阻抗、起搏阈值等参数,进行电极定位。定位成功标准为5V起搏时,膈肌无跳动。接着,将左心房电极导线置入左心耳中,并将右心室电极导线置入左心室间隔。抽出动脉造影管,并将脉冲发生器与导线连接,埋
入左胸前皮下囊袋中。进行切口缝合。
(1)对比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包括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
(2)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筛选的因素包括血清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左室电极位。
以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t值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x2检验。P<0.05时,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分级和LV E F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
6个月中,有15例患者出现不良预后。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左室电极位于左室后壁、Scr、hs-CRP等因素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n(%)]
心力衰竭是指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下降,不能保证静脉回心血量有效排出心脏,形成静脉淤血以及血液灌注不足导致的心脏循环障碍性病变。该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并发症,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既往临床采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以及其他抗心衰类药物进行综合干预,对患者病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仍有部位患者治疗结果显示预后不佳。临床研究显示,采用CRT治疗,可通过增加左心室起搏,依照房室间期顺序进行刺激,有效恢复正常的心房传导功能,改善心功能[1]。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分级和LVEF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充分证明了CRT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临床有部分研究证实,行CRT手术后,仍有一部分患者不能从中受益。经过6个月的随访,有15例患者出现不良预后。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左室电极位于左室后壁、Scr、hs-CRP等指标比较显著差异(P<0.05)。将左室电极放置于左室后壁是为了对患者心脏进行保护。因为左室激动延迟一般会发生在后壁,将电极放置于此部位,可对左室后壁进行刺激,改善心肌收缩延迟。而hs-CRP在心功能障碍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有升高趋势,提示心肌细胞功能减退。因此,可以此预测CRT治疗的预后效果。而Scr水平提示肾功能指标,术后出现Scr降低,显示肾功能有减退现象,提示不良预后。
综上所述,CRT手术治疗心衰,可有效提升患者心功能。对于患者来说,引发预后不良的因素主要有左室后壁、Scr、hs-CRP、NT-proBNP。避免该类因素对手术的影响,可以完善预后,提升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尽管如此,本研究样本选取量有限,要想对CRT治疗心衰的疗效及预后进行深入分析,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