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胜军,梁 君
(惠山区人民医院肿瘤介入科,江苏 无锡 214000)
照射是晚期肺癌最常见治疗的方式。晚期肺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等[1-2]。外照射的剂量增大,会导致治疗肺癌效果无效,严重的肺癌患者可能出现更多的不良反应,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引起了应激反应以及患者抵触情绪,对治疗产生了不利影响。而放射性125I粒能长期持续的释放出能量,让肿瘤细胞受到最严重程度的杀伤,降低肿瘤的负荷。但有学者指出:单次与多次植入所产生的综合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故,文章分析了125I粒子组织间分次植入治疗晚期肺癌临床疗效,并根据本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入院情况,从中抽取35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研究,详细内容如下所述。
根据本院(惠山区人民医院肿瘤介入科)2017年2月~2019年3月入院情况,从中抽取35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诊断为肺癌晚期,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给予签订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为17例,研究组为18例。对照组男12例,女5例,年龄范围40岁~75岁,平均年龄为(55.67±16.73)。研究组男11例,女7例,年龄范围45岁~80岁,平均年龄为(55.98±16.97)。所有患者经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确诊,并且符合相关的治疗适应症,医院伦理委员会和患者同意展开本次研究。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对照组使用125I粒子组织间单次植入的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则采用125I粒子组织间分次植入治疗。方法:先进行CT扫描,观察肿瘤情况,描绘出肿瘤的轮廓,计算机输入相关的数据,用TPS进行设计治疗方案。将肿瘤靶体积的3个直径互相垂直,运用TPS计算出肿瘤匹配周缘剂量,模拟肿瘤的位置、坐标及植入粒子的数量。手术过程中,以间距为0.5~1.0 cm进行布局,对残留肿瘤厚度(≤1.0 cm,)进行平面植入,使用22.2~29.6 MBq活度的125I粒子隔0.5~1.0 cm平面植入。肿瘤周边的匹配剂量(MPD)为100~150Gy,每一位患者植入的125I粒子一般在10~100颗左右。手术时依据肿瘤分布的位置确定进针点,在皮下进行穿刺做1 mm若干个小切口。通过CT导向按照TPS计划用粒子植入针将125I粒子植入肿瘤体内。
依据RECIST标准,比较两组125I粒子组织间分次植入的效果。显效:肿瘤细胞完全消失,进行影像学检查,没有肿瘤的出现,或只有一条索状影像;有效:肿瘤体积缩小,乘积比治疗前减少≥50%;无效:肿瘤体积不明显变化,乘积比治疗前增加≥25%。根据研究得出一公式: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两组比较125I粒子组织间分次植入的临床治疗效果。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和白细胞下降。
研究将SPSS 22.0作为统计学工具,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x2和t值检验,P<0.05代表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5%,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比较两组125I粒子组织间分次植入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3例),对照组为22.22%(4例),组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肺癌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的发病和环境、吸烟等因素相关,以吸烟者为高发病群体,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疾病的临床发病率有所升高。由于疾病症状不显著,故临床中许多患者都在中晚期诊出,对于晚期肺癌的治疗而言,普遍应用放化疗。多年临床经验得知:传统放化疗治疗虽然可以控制癌细胞增殖与转移,但对人体健康细胞损害严重,会逐步消耗患者躯体,降低其免疫力,并引起多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植入的125I粒子在植入范围可以杀死大量的肿瘤细胞,125I粒子的剂量在半衰期内可以达到130~150Gy,是外放疗不能达到的剂量[3]。对超出1.7 cm外的肿瘤细胞可以造成损伤。由于肿瘤负荷下降,会增加对优疗药物的敏感性,利于肿瘤患者进一步治疗[4]。放射性125I粒能长期持续的释放出能量,让肿瘤细胞受到最严重程度的杀伤,降低肿瘤的负荷,使手术创伤面积小,不良反应减少,故,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并不多,且治疗有效率高。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对患者接受的其他治疗手段进行分层分析,本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5]。
综上所述,125I粒子是放射治疗其中的一种手段。在严重的肺癌患者中使用此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