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艳,郝 伦,潘文学,孙淑侠
(1.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18;2.陕西省水利厅,陕西 西安 710004)
坝河是汉江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大巴山北麓平利县广佛镇冯家梁以北西沟脑。由南向北流经平利县、汉滨区和旬阳县,在旬阳和吕河交汇后注入汉江。流域面积2080 km2,主河道长128 km,平均比降3.88‰。平利县境内流域面积1136.8 km2,占全县的43.3%,境内河长100.38 km,坝河主要支流有太平河、秋河、长安河、汝河、水田河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利县坝河经过几十年的治水,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水利基础设施、水生态环境治理、水管理制度等已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但由于各种原因,水环境治理工作依然繁重,水生态修复任务依然艰巨,水利基础设施仍存短板,空间协同管控体系发展空间仍然较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4.23来陕讲话和到平利考察调研,对加快开展坝河水生态安全保障,确保“一河碧水供平利,一江清水送北京”,实现区域水生态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国家、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
新常态下国家出台一系列治水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平利水生态治理带来政策红利。国家发布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中明确推进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安全。政策有利于长江大保护,促进平利县社会经济可持续性,推动陕南循环经济区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于生态文明需求的不断增加,坝河生态现状在空间布局、生态系统保护、水资源调配能力、防洪体系建设、水文化水景观统筹开发五大方面仍存问题。
平利县坝河流域生态治理,须立足汉江环境支撑,加快柔性治水、系统治水、协同治水,构建“水系为脉、山环水绕、人水和谐”的优美生态画卷。
1)是保障防洪安全的需要。受地理、气候以及坝河河道狭窄等制约因素影响,其防洪工程仍存短板,且标准低。5个镇7万余人居住于坝河沿岸,县城处于坝河与长安河交汇地,历次较大洪灾使沿岸及县城4万余人安危受到威胁,尤以“17.9”暴雨洪灾水毁最为严重。涉及受灾人口两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2.6亿元,防洪的大压力,使得其被列为全省防洪减灾重点县之一。
2)是重要水源地保护的需要。坝河属汉江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水源地保护是确保南水北调水源水质的需要;“古仙洞水源地”为县城的主要供水水源,为平利县城生命带。保护坝河生态环境,也是保障平利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沿岸城镇规模及工业园建设速度加快,人口聚集使河流水质恶化。虽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水污染防治措施,水质也基本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但作为重要的水源地仍需进一步改善加强。
3)是满足沿岸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需求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出位置,强调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这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坝河生态保护治理指明方向,河流治理应突出为群众的生命安全、生活质量、生产发展服务的理念,紧抓沿岸群众最关心的涉水问题,加快构建保障民生、惠及民生的治理新格局,补短板、强弱项,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问题,使群众幸福感更有保障。
4)是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县境内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大多数平地和可利用土地沿河分布,县重点产业发展项目沿河布局,通过治理为沿岸城镇加强的防洪保障、构筑良好生态环境,以河流治理带动城镇发展,对于巩固贫困攻坚成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平利县坝河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等相关规划,结合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特点,从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角度出发,规划总体布局为“一河两岸、三带四区”。构筑“水灾害防御、水资源协同管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利水电发展、水行业监管”五大体系。
1)“一河两岸”
以水生态保护为主线,以清四乱、防洪减灾、污水治理、行业监管等,构建安全、干净、健康坝河,打造优美、畅通、自然的两岸生态环境。
2)“三带”
创建水安全带、生态旅游带、绿色经济产业带。通过中小河流、山洪沟、水土保持等水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协同推进水资源管理体系,构建坝河水安全保护带;通过集镇、乡村水生态修复保护,加快中心集镇建设,滨河生态林带和休闲健步道的联通,构建沿河生态旅游带;通过岸线确权治理,现有产业合理调整,新型产业合理布局,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一镇一品特色产业经济带。
3)“四区”
结合河流特性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分四区协同治水“涵养水、聚集水、留住水、用好水”。古仙洞水库上段涵养水(以两岸山区生态屏障和支流汇流口缓冲带进行水源涵养);古仙洞水库至石牛河口中段聚集水(聚集降水);石牛河口至长沙铺为城区段留住水、用好水(用“盆”留水,留足生态水;合理用水、和谐用水);长沙铺至平利汉滨区交界为下段用好水。
4.1.1 防治思路
将柔性治水、人水和谐的理念融入坝河综合治理全过程,树立治水新理念,以防洪建设为抓手,加强中小河流系统联动,推进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构建坝河特色生态化防洪防治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防洪保安支撑。
4.1.2 防洪保安
针对坝河防洪减灾薄弱环节,在中小河流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绿色、高标准防洪建设,以完善防洪措施为基础,推进河道生态化治理,保障河道泄洪通畅,提升河道行洪能力,以适应坝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保安需求的不断提升。
工程措施主要布设在县城、重点村镇、人口密集居民点、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等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护岸及堤防工程(新建堤防、老堤防加固)等,规划对9个村镇河段进行防洪治理,经分析计算项目工程措施主要工程量:护岸及堤防16.45 km,沟道疏浚37.5万m3。
4.1.3 水土保持
按坝河上中下三区划分,尽可能地聚水、留水,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使坝河调蓄水与水土流失治理协调统一。围绕“山青、水净、坡绿”目标,按照中高山、低山和平地三种地貌化分水源涵养区、退耕还林区、生态农业经济区三区治理。
1)水源涵养区:以涵养水源、保护生态为主,采用植物措施封育保护,开展人工造林,对残次林实施补栽。对各类建设项目造成的植被破坏进行恢复,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增强涵养水源功能。
2)退耕还林区:以发展经济林为主,实行经果林和牧草种植。缓坡修建石坎梯田,加快坡耕地综合治理。修建蓄水池、塘堰等蓄水保土设施,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城镇水土保持及水土保持示范园项目建设。
3)生态农业经济区:以渠路为骨干,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固沟保塬。形成河流沿岸绿色生态长廊。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实施农村水系整治和水系连通项目,构建“园林示范镇”和“绿色家园示范村”。
4.2.1 配置思路
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节水与控水,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努力实现“四个协同”。
1)人与自然协同。按照经济社会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合理安排经济社会发展需水,保障河湖健康,涵养天然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
2)四网用水协同。统筹农业网、城镇网和生态网的用水需求,改善城镇用水,提高农业用水保证率,退还被挤占的生态用水,实现四网协同发展。
3)多种水源协同。优化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规水的配置,协同保障区内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实现水源保障机制。
4)区域内外协同。本区域水资源配置应在流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下,统筹平利县水资源量,保障区域内外水资源协同配置。
4.2.2 节水型社会建设
按照“陕南节水领跑者、结构调整示范区、科技节水新高地、理念引领先行区”对坝河进行治理。构建节水型社会“四大体系”:建立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抵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发展体系;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提高高耗水行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节约利用水资源,形成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体系及节水型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到2025年,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达到30%以上。
4.2.3 城乡供水
1)城镇供水网:按照城镇供水“多水源连通联调及双水源建设”和“枯水年应急储备”的要求,通过“统筹利用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调配,结合水源置换与应急水源建设,构建县城供水单元、五个镇集中供水站点”的城镇供水网。
2)农业供水网:结合供水条件及设施情况,构建“粮食灌区、小型经济作物灌区、旅游观光灌区”的农业供水网,形成“大中小微型并举、蓄引提井结合”的农业供水格局。粮食灌区以种植水稻等为主。小型灌区为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以种植果品、蔬菜、杂粮等为主。旅游观光灌区以茶园、花卉、园艺、休闲体验为主。农业灌溉以自流引水为主,蓄、引、提、井相结合。围绕用水总量指标控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采取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膜上灌、管灌等多种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基地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的灌溉用水。
3)生态供水网:通过洪涝水、再生水配置,依托调蓄工程和引排工程,构建“多库蓄水、河渠连通”的生态供水网。近期以县城备用水源、村镇集中供水建设为主,协调流域内的水资源,缓解目前的供水矛盾。新建小型供水水库及村镇集中供水工程,解决目前供水存在的问题。
4)重点水源:重点水源为长安镇石牛河上的油榨沟水库,水库总库容128.6万m3。分别在长安镇、广佛镇、兴隆镇、西河镇建设村镇集中蓄水工程,经处理后为村镇供水,缓解当地饮水困难的局面。
4.3.1 水生态保护修复思路
坚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原则,通过“治、保、护”等综合措施,加强对坝河中高山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加大低山退耕还林区缓冲带的保护与利用,推进平地生态农业经济区修复与治理,合理控制河流开发强度,保障河湖生态用水,实现坝河水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目标。
4.3.2 水生态修复
结合流域现状及各乡镇水生态文明发展的现状,在乡镇段河道内修建拦水坝形成水域(分别兴隆镇、西河乡河道各新建潜坝1座,对广佛镇现状拦河坝修复加固,河道内清淤疏浚,恢复蓄水功能);在两岸适宜空间修建赏景步道/栈道、栽植景观花卉等;在河道内适合水域栽植水生植物,提升当地水环境质量。规划共布景观花卉12261 m2,修建步道/栈道835 m,种植水生植物共计19892 m2。
4.3.3 水文化弘扬
坝河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对区域内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和修复,利用“山、水、林、田、湖”的生态格局,推动“一县城核心区”“两条生态景观廊道和环山路游憩廊道”,发展“旅游文化、生态农业、郊野观光”的景观空间布局。
生态景观廊道以保护展示为主,在城区塑造河流湿地景致,增设旅游项目及服务设施,开发坝河度假休闲、疗养保健等精品生态游,强化生态旅游持久吸引力。
坝河环山路游憩廊道,以环山公路为展示轴,以旅游资源为基质,串接民俗风情园、植物园、生态农场、休闲产业及配套服务项目相结合的景观综合游憩廊道。
4.4.1 高效节水灌溉
在西河镇、城关镇、长安镇、兴隆镇及广佛镇5个乡镇布设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规划至2025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发展提水灌溉与支流引水灌溉两种形式,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2个,取水泵站34座,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4万亩。
4.4.2 水力发电改造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打造民生水电、绿色水电。对已建成的12座水电站推进农村水电绿色改造,加快生态设施建设、生态流量监测、减脱水河段修复,推进水电生态转型升级,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随着治理措施的落实,在规划理念与思路上,构建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功能协同、空间协同、过程协同、要素协同的协同治水思路框架。治理后,坝河必将恢复“水系为脉、山环水绕、人水和谐”的风貌和良好水生态环境,必将呈现“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的田园秀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