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何氏眼科医院 (辽宁 葫芦岛 125000)
内容提要:目的:评析绷带镜在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在本院眼科就诊治疗的68例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被选取对象,病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5月~2019年5月,为方便临床研究的顺利展开所有被选取对象均采用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处理,共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在确诊后均行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术后佩戴绷带镜。本研究将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评析绷带镜在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结果:利用统计学软件对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数据进行验证处理后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较小(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虽略高于研究组,但组间差异无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和治疗有效率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绷带镜在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和视力提升,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
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是一种眼科疾病。临床研究表明,当人体的角膜受损后愈合时受到疾病的侵扰或手术干预,便有可能导致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出现,患者若不及时接受治疗,便有可能导致角膜浑浊、瘢痕和溃疡等症状的出现,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视力不可逆下降或丧失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临床上,药物和手术是常用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治疗的方式,但因药物治疗的效果不明显,近几年多采用手术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1]。在本研究中,为研究绷带镜在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对比了不同治疗方案下对患者视力和临床症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68例在本院就诊治疗(2016年5月~2019年5月)的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被选取对象,为方便临床研究的顺利进行所有患者均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为验证两组患者是否符合本研究中各项观察指标数据的比较标准,应用统计学软件验证比较了组间一般资料数据,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2,相较于对照组的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单双患眼比例为31:3,相较于对照组的2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91±4.71)岁,相较于对照组的(4.46±4.69)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1.1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血组《我国角膜上皮损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一文中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详细了解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③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晰,无精神病史或沟通障碍。
1.1.2 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青光眼或其他类型眼科疾病的患者。②排除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③排除存在眼睑外观异常或眼睑内外翻的患者。④排除治疗依从性较差或不遵医的患者。⑤排除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⑥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
1.2.1 羊膜移植术。研究组患者先行局部麻醉,待麻醉效果起效后选取大于患者角膜面积的羊膜植片,覆盖于患者角膜上,并对羊膜边缘和角膜巩膜组织进行间断缝合,使角膜与羊膜紧贴,并保证贴合面无皱褶(针对烧伤并伴有组织变形坏死者,应当在术前对变形坏死组织进行剔除;针对感染性角膜溃疡者,应当在术前进行病灶清创;针对无感染角膜溃疡者,应当在术前对创面进行清洗)[2]。缝合完成后排除植片与角膜间的积血积液,并予以患者绷带镜佩戴。
1.2.2 结膜瓣遮盖术。对照组患者先行局部麻醉,待局部麻醉效果起效后对病灶进行清除,沿角膜边缘剪开球结膜后对病灶临近角膜缘处的结膜进行松解,待结膜瓣对病变区进行全面覆盖后对结膜瓣和表层巩膜进行缝合,游离端固定在角膜病灶外1.0mm处,包扎后完成手术。
两组患者在术后均予以相同的抗感染治疗,并每日定时进行辅料更换。
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进行记录,整理后取中位数进行统计学验证。
根据患者治疗后的角膜愈合情况和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治疗效果的评定,该标准分为显效(患者角膜基本愈合,角膜上皮完全修复,临床症状消失,荧光素染色结果呈阴性)、有效(患者角膜愈合大部分,角膜上皮部分修复,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和无效(患者角膜愈合或上皮修复情况较差,临床症状改善幅度不明显)。[治疗有效=(显效+有效)/n×100.00%]
两组患者在术后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应用统计学软件对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数据差异进行验证比较,软件版本为SPSS 22.0,应用%表示患者治疗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则应用±s进行表示,若P<0.05则表示组间差异有意义。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04±0.02),相较于对照组的(0.04±0.01)相比差异较小(t=0.0000、P=1.0000);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时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09±0.02),相较于对照组的(0.06±0.02)相比差异较大(t=6.1847、P=0.0000)。
利用统计学软件对组间治疗效果数据进行验证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比较
在研究组中,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角膜溃疡加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94%,对照组患者术后则有4例患者出现角膜溃疡加重,1例患者出现上皮持续脱落无好转,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略高于研究组,但组间差异无意义(χ2=1.6452、P=0.1996)。
角膜是人体眼球壁外层前部的透明部分,厚度约1mm,由无血管的结缔组织构成。现代解剖学研究发现,角膜内部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任何微小的刺激或损伤均会引发患者出现疼痛症状。因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失的出现会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的疼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需要及时介入优质的治疗。为此,本文便针对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治疗方案下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术后行绷带镜治疗的研究组最佳矫正视力和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上述研究结果的原因在于:绷带镜是一种水凝胶隐形眼镜,相较于市面常见的隐形眼镜,绷带镜除具有一定的矫正视力作用外还能够起到保护角膜、结膜和治疗眼部疾病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绷带镜的制作材料具有高氧传播性,患者在佩戴后绷带镜后能够起到促进角膜伤口恢复和上皮细胞繁殖的作用,且绷带镜还能够提升滴眼液的生物利用度和维持时间,对眼部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3]。因此,绷带镜在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治疗中能够起到促进上皮缺损快速修复,促进缺损愈合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的作用。
综上所述,绷带镜在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和视力提升,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