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志 强
(1.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2.河西走廊生态经济研究中心,甘肃 张掖 734000)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走廊,也是连接中亚和内陆经济文化的要道,其中城乡关系历来被经济发展所重视。虽然目前有关于城乡关系良性化发展的建议散见于各类文献,但是针对河西走廊这一特殊地域的量化实证研究较少,对于这一复杂的研究命题,简单的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并不能够完全解释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以来产生的诸多复杂问题。
本研究基于河西走廊5个地级市的数据,通过能够反映河西走廊新型城镇化中有关城市综合发展状况的生态设施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社会进步水平和反映农村综合发展状况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经济水平等数据类型进行相应的指标构建,以熵权法和德尔菲法进行权重的计算,最终得到河西走廊城乡关联度、城乡协调度、城乡融合度、河西走廊城乡关系4项指标,根据这些数据所反映出的信息来给出建议。
1.生态城市理论
生态城市往往是基于生态承载力辩证地看待工业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将自然环境系统向城市系统和城镇发展规划相协调,来达到城乡之间同社会经济复合的系统载体,使得自然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化、生态化,并注重整个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系统自身的修复能力。生态城市的概念虽然也坚持绿色发展的前提,但是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又有所不同,因为后者自然环境是作为城市支撑系统的外化产物,因此城市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联系被疏离了。
2.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亚当斯密和霍华德的城乡融合思想之中,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是自身的奋斗目标,其概念是将人口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行合理化配置的过程,因此城乡一体化理论要求城乡之间功能需要进行互补,地域之间的差别要互相尊重,并且相互补充发展特色,形成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共同体。
3.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结构主义区位论中诞生的,强调其区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或是由于生产方式变化根据产品周期和柔性专业化理论的角度对区位的自然选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阿德尔又基于收益递增的规律与区位研究相结合,克鲁格曼给出在产业集中容易产生区域差异是因为均衡性不到位的原因,进一步深化了区位理论的解释。
4.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是由陆大道提出的一般开发模式,首先将发展条件优越的线状基础设施作为开发轴线,并根据轴线上所涉及到的城镇进行同步规划,这样的点轴式开发模式是有利于空间聚集成点沿着轴线进行发展,并将集聚作用发挥到最大,发挥各个城镇作为支点的功能价值。
5.人口流动理论
上世纪50年代提到的刘易斯二元经济人口发展模型与城镇化发展相融合,认为如果城镇工资高于农村水平,在农村的边际生产率下降到0的水平下,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从而带动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形成二元经济结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样的情况屡屡出现,因此人口流动理论被广为沿用。
6.产业集群理论
马歇尔提到当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或者其对应的发展机构相对集中化的分布时,能够产生一定的外部经济性,克鲁格曼针对于运输成本因子进行的研究说明了产业集聚的作用巨大,而波特认为国家之争源于产业集群优势的比拼,区域创新理论则更应该重视产业集群对于企业基于自身创新能力和地理集聚上的优势角度实施的策略。
本文按照河西走廊城镇化的水平将城镇化的发展分为几个部分,从城乡关联度、城乡协调度、城乡融合度进行探究并合并分析了河西走廊的融合度,科学化的展示目前河西走廊城镇化的各个水平,应用理论包括生态城市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区位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人口流动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结合数据所反映问题提出河西走廊城镇化对策建议,为河西走廊的建设提供指导。
河西走廊地区按县级行政区域划分主要分布的城市有:嘉峪关市、金昌市、张掖市、武威市、酒泉市,其国民经济社会建设都是围绕着这些主要城市而展开。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是连接我国和西亚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桥梁,也是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绿洲和工农业的重要聚集地。嘉峪关市和金昌市具有良好的现代工业生产基础,具备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完善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实力较强,城镇化建设水平也比较高。武威市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绿色蔬菜、瓜果以及各种商品粮的研发生产加工基地,为河西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河西地区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旅游文化资源,文化旅游遗产资源总体呈中轴线状结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成为相对富集区。文物古迹景观类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古“丝绸之路”沿线,自然风光景观类旅游资源也多样地分布在城市主干道和交通线两旁。2015年,河西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05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4万元。区域内各个县域经济发展并不均衡,生产总值最高的嘉峪关市高达235.5亿元,而肃南县和阿克塞县还不到20亿元,相差十余倍。就城镇化率而言,最高的嘉峪关市己经进入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金昌市则已达到我国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酒泉市、武威市、张掖市仍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表1 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主要城市经济指标及占全省比重
综上,河西走廊作为绿洲城镇的发展特点有三:一是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河西走廊是甘肃省矿产最多、品种最全的地区,尤其以铬铁矿、有色金属以及非金属矿最为突出。二是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绿色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多种有利条件。河西地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加之土地肥沃森林连片,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可以进行联合灌溉,是生产粮食和蔬菜水果的优良原料产地。三是区域优势产业和资源型产业发展特征比较明显。
2000 年,嘉峪关、酒泉市、金昌市的城镇化率较高,其他地区县域型的城镇化率普遍相对偏低。其中,城镇化率较高的重点城市主要集中在大型工业中心城市,如嘉峪关市、玉门市、金昌市,矿产资源丰富,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还蕴藏多种天然稀有金属和稀土化学元素的优质矿产,使得第二产业快速稳步发展,城镇化率高于40%。然而,民勤县、天祝县、古浪县等一些县域因为长期受到水资源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各地级市辐射带动作用微弱,其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导致县域城镇化率相对偏低,均在15%以下。肃北县和阿克塞分别受到嘉峪关和玉门市第二产业繁荣的因素影响,其农业人口密度偏低,农业劳动人口容易转化成非农业人口,故城镇化率比其他县域高。
2009 年,河西走廊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空间区域分布结构变化不大。其中县域整体城镇化率在15%~30%间的城镇仅增加了瓜州和金塔两县,县域整体城镇化率在30%以下的城镇数量也相对有所减少。城镇化地区主要还集中在酒泉、嘉峪关地区,而武威、金昌和张掖地区县域城镇化建设进程相对缓慢,除金川区外,其他县域城镇化率变化不大,城镇化率均保持在30%以下。可见,在此期间,河西走廊城镇化进程仍然集中在工业城市,张掖市和武威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并未形成城市增长极,使其城镇化进程缓慢。
2015年,河西走廊五个市城镇化率的空间结构格局调整为:酒泉、嘉峪关的整体城镇化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除瓜州、敦煌和金塔县的城镇化率在30%以下外,其他四个县域的整体城镇化率均保持在30%以上。张掖市的县域城镇化率较2014 年有较大提高,城镇化率在15%以下的县域明显减少,大部分县域城镇化率增长到30%以上。武威地区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城镇化率变化不大,其城镇化进程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是低城镇化率的县域主要集中地区。金昌市内部差异较大,金川区城镇化率在50%以上,而永昌县的城镇化率在30%以下,差距在20%以上。
总体来看,河西走廊地区已基本形成西高东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且未来有逐步加强趋势,武威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仍然亟待提高。地级市嘉峪关、金昌市的新型城镇化中心性明显,东西部县域城镇化的差距仍然存在。
在2007~2017年间,河西走廊城镇化水平呈平稳增长态势。其中,金塔、民乐和民勤工业增长幅度较大,城镇化率平均增幅在6%以上,主要因为其工业城镇化增长基数小,增长上升空间较大,其他县域整体城镇化率增长均在6%以下。在2007~2017年间,河西走廊部分地区经济整体增速缓慢,除山丹和民乐外,其他县域城镇化率年均增长均在6%以下,酒泉、嘉峪关两个地区增长明显减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从整个河西走廊地区来看,一半以上地区县域的城镇化增长率保持在3%~10%之间,与甘肃省其他部分地区县域相比,城镇化率增长较慢。
选取代表城乡关系的城市子系统和农村子系统,分别建立反映城市综合发展状况的生态设施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社会进步水平和反映农村综合发展状况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经济水平的控制层,在此基础上分别选取具有递进层次结构关系的包括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内的25个指标。采用2006~20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主要来自河西走廊各地级市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相关年份的《甘肃年鉴》《甘肃发展年鉴》《甘肃城市年鉴》。并借助SPSS17.0软件对部分缺失数据进行了调整和数据标准化处理。
1.熵权法处理的原理
熵权是一种反映综合评价重要性的权重,因此计算熵权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固定系数与指标标准化值的相关加权运算相乘求和得到,加权的方式是将指标标准化值取对数和该值的对数进行乘法运算,并将每一个指标运算后求和,赋以系数样本个数对数的倒数相反数为权重,得到新一列的值之后进行如下的运算:
m是指评价指标的数目,计算所得权重用于构建加强标准化指标值,是将得到的权重矩阵同原有数据矩阵相乘,最终确立指标。
2.评价模型构建
(1)城乡关联度 通过确定城乡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的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法进行指标集成,分别测算河西走廊各地级市2006~2017年城市发展水平(Fu)和农村发展水平(Fr),用来反映河西走廊各地区城乡关联强度Fc)。其计算方法为:
(2)城乡协调度 城乡协调性可以通过计算城乡协调度来测度。利用计算出的Fu和Fr值代入协调度模型,求出协调度(D),其计算方法为:
式中:T为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能够反映城市与农村的综合发展水平;α和β为待定权重,T∈(0,1),D∈(0,1)。在城乡一体化理念指导下,城市和农村发展水平对城乡协调度的贡献同等重要,因此取α=β=0.5。C(0≤C≤1)为协调系数,计算方法为:
式中:K为调节系数,用来反映当城市和农村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为使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度最大,即Fu和Fr之积最大,城市和农村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等级,K≥2,一般研究中多取K=2。
(3)城乡融合度 城乡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又是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城乡融合是城市、农村与区域系统的整体配合程度的反映,利用前述已计算出的Fu、Fr和Fc值,采用综合评价模型求得城乡融合程度(F)
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本文参考相关研究结果,对城乡关联度、城乡协调度和城乡融合度进行等级划分如下所示:
表2 城乡关联度、协调度和融合度等级划分
1.河西走廊城乡关联度
近年来,虽然河西走廊农村和城镇居民之间的相关性总体水平整体提高,相关的平均值每年增加了0.266,但平均增长速度慢,并且各个城市的水平差异明显。嘉峪关市具有最高的关联度。除了2006年,其他年份城乡关系都高于0.5。主要原因是嘉峪关为河西走廊上产业集聚最佳的城市。GDP中的非农业人口的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非农业劳动者,城乡经济的雇员中所占的比例比其他几个城市要高得多,其互补性强。2007年后,金昌市也达到了经济相关性的基本水平。人均收入和GDP的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仅次于嘉峪关市,表明产业市场和二级经济系统具有中心式分布特点。目前,河西走廊的城乡驱动是依靠工业城市带动下的经济增长。
图1 河西走廊各地市城乡关联度
嘉峪关市和金昌市,城乡关系分别为0.495 和0.369,增长速度在2017 年分别达到0.793 和0.695,这充分说明了嘉峪关市和金昌市在“整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次分别为酒泉市和张掖市,他们的平均增长率非常稳定,增长速度在不断上升。武威市的增长速度已经领先于河西走廊上其他城市。在过去的12年内,武威市的增长率高至0.406。2017年,武威市远远超过嘉峪关市,具有最高城乡相关度。但是武威市的城市人口基数大,水资源相对短缺,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经济的作用相对较弱。
2.河西走廊城乡协调度
2006~2017年,河西走廊五个地市不同时期的城乡协调度总体表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也说明河西走廊五市城乡经济发展平衡状态基本趋于良好。从历年协调度的数值大小情况来看,2006年嘉峪关市最大,D值为0.468,武威市最小,D值为0.291。到了2017年,嘉峪关市的协调度D值0.629仍为最大,远远高于武威市的协调度D值0.287。原因主要是武威市作为一个农业型农村城市,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化率低,农业农村人口多,农民人均收入仅为嘉峪关市的一半,城市对整个农村的发展带动支撑作用相对不强。而嘉峪关市作为一个工业型城市,城市化率很高,城市发展能够直接带动农村,城乡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发展。从城市协调度状态变化的平均幅度来看,虽然协调度的状态逐年出现优化,但不同城市不同时段增幅却不尽相同,其中张掖、金昌、酒泉、嘉峪关四个城市增幅稳步增长,十二年来逐年改善。武威市的城乡协调度呈现出双向波动增长的大趋势,城乡协调度的状态一直落后于河西走廊其他各市。
图2 河西走廊各城市城乡协调度
3.河西走廊城乡融合度
城乡经济融合度指标是专门用于衡量一个区域境内城乡经济统筹关系发展状态和和谐程度的一种综合性测量指标。结合图2城乡经济融合度的高低等级划分,2006~2017年河西走廊各地区县市的平均城乡经济融合度普遍都比较低,但都继续呈快速增长趋势。这充分说明随着我国城乡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经济融合度也随之不断提高。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目前仍然处于一个城乡低度经济融合发展状态,这与其所在城乡之间关联、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比重高低密切相关。相比之下,金昌市和嘉峪关市城乡融合度较高,其中金昌市2017年F值达到了0.4以上;嘉峪关市2006年F值超过了0.4,城乡城镇融合度为河西走廊五个城市中最大,城乡融合关系明显优于其他各市。金昌市和嘉峪关市作为连接河西走廊的两个重要工业型中心城市,人口基数小,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综合经济发展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各市,城市对农村的经济带动力度较强,城乡居民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这为其他三个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路径选择提供了一定参考。
图3 河西走廊各地市城乡融合度
4.河西走廊城乡关系
根据冯云廷对城乡关系的总体划分,对河西走廊的城乡关系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河西走廊五大城市2006~2017年城乡关系结构总体由弱中型向强中型过渡。武威市的县市城乡协调关联和区域城乡发展协调均衡都处于低度均衡发展状态,城乡协调发展在河西走廊五个城市中最低。张掖市十二年来城乡人口关系结构优化缓慢,为弱中型。酒泉市城乡关系2005年以后由弱中型发展到强偏型,城乡关系向着良性发展方向快速发展。金昌市城乡关系发展经历了“弱中型——强偏型——强中型”,城乡关系发展水平仅次于嘉峪关市。嘉峪关市城乡关系2006~2008年为弱中型,2009~2017年为强中型,并且不断优化,说明城乡关系发展较均衡。武威和张掖两市的城乡经济发展关系轨迹直线波动明显,其他三个市的城乡经济发展关系轨迹近乎同一直线,说明城乡关系长期发展较为健康平稳。
图4 河西走廊各地市城乡关系
根据目前河西走廊的5个地级市的城乡关系可以看出,基本都体现出了协调发展的格局。结合金昌市和嘉峪关市作为工业化城镇的水平较高的现状,建议将这两个城市作为增长极,去辐射其他地带和周边小城镇。根据人口流动产业集聚理论,人口和资源都会朝着具有发展机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增长极移动,通过建立金昌市和嘉峪关市为中心的城镇化发展产业布局,可以通过周而复始的点轴开发模式和生产要素的移动,促使城镇化率提升,缓解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根据目前的河西走廊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资源开发的现状较为严峻,开发效率高但是人口流失率也高,产业结构不均衡的粗放型开发成为了制约河西走廊5个城市城乡关系指标提升的一大因素。根据之前的文献综述,以点带式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城市的刚需建设,可以将散失的城郊劳动力以及外省的优质资源向这5个城市中心引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是一种有力的措施。
各类年鉴显示出的河西走廊面临的生态保护问题依然严峻,短时间之内虽然看不出对于经济发展的绝对制约以及对于城镇化水平的极端影响,但是要想发展的均衡且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就得考虑环境问题对城乡发展本身的影响。因此在资源开发时就要注重生态的保护,缓解制度约束下的河西走廊城镇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是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