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的影响探析

2021-01-18 20:07:25周凌晨诺林庆林张晓燕陈宝碧
台湾农业探索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习成绩农民工

周凌晨诺 林庆林 张晓燕 陈宝碧

摘 要:【目的/意义】分析农民工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的影响,有助于丰富农民工外出务工对其子代教育影响的相关成果,为完善农民工劳动保障的相关制度法规以及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内生性问题,实证分析农民工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农民工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的具有负面影响,且该影响主要由过度劳动引起的照料缺位导致。过度劳动带来的收入补偿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由照料缺位导致的负面影响,但无法扭转这一负面效应;不过随着子女进入更高的学习阶段,收入带来的正面效应在逐步提升。

关键词:过度劳动;农民工;代际照料;学习成绩;倾向得分匹配法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21)04-0074-011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excessive labor on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helpful to enrich the relevant results of the influence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working outside o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It is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relevant systems and regulation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labor security and to solve the education problem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Methods/Procedures】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 in 2014, 2016 and 2018, the influence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excessive labor on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was empirically analyzed by using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 to control the endogenous problems.【Results/Conclusions】It was found that rural migrant workers excessive labor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ir offspring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impact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care caused by overwork. Although the income compensation brought by overwork could alleviate the negative impact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care to a certain extent, it couldnt reverse the negative effect. However, the positive effect of income increase was gradually increasing as their children moved into the higher learning stages.

Key words: excessive labor; rural migrant workers; academic performanc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

改革開放40年来,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产生了大量需求,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市工作。据《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均月收入达4427元。然而,农民工收入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如近年来被讨论得沸沸扬扬的“996”“007”以及“拼多多员工加班后猝死”等过度劳动事件。过度劳动通常指劳动者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或是长期工作时间高于法定工作时间的就业状态。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的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小时,超过60%的农民工周工作时长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所规定的44小时,过度劳动已成为多数农民工的工作常态。

关于过度劳动的成因,郭凤鸣等[1]、刘林平等[2]、郭正模[3]等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过度劳动是农民工为增加收入而主动选择的结果。事实上,在较低的技能水平下,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是农民工获取更高收入的最快途径。通常只有在较高的边际工资水平下才会有更多的劳动供给时间,但已有研究发现,中国农民工的过度劳动行为并未伴随着更高的边际工资水平。随着劳动时间的增加,农民工的时均工资在逐步降低[4]。对此,最低必需支出理论认为,农民工的劳动时间供给取决于其最低必需支出,当工资收入低于最低必需支出时,农民工便会增加劳动时间[5]。

显然,通过增加劳动时间获取更高收入的途径不仅不利于农民工自身的人力资本提升,容易形成“低技能—过度劳动”的恶性循环,同时过度劳动导致的代际照料缺失,还可能不利于子代人力资本的积累,主要体现在子女的学习成绩相对更差、厌学辍学情况更严重等。目前学界对父代外出打工对子代学习成绩的影响已有较为详细的研究,但并未有统一的认知,通过对以往研究总结发现主要有2方面等效应。一方面为缺位效应,具体表现为伴随着外出打工带来的照料缺失以及家务劳动负担的增加,将不利于子女学习成绩的提升[6]。陶然等[7]的研究发现,只有当父母同时外出时才会产生照料缺失,进而对子女的学习成绩产生负向影响,父母只要有一方在家,则不会对其子女的学习成绩产生负向影响,当子代为男孩时这一负向影响更大;由于相对于父亲,母亲陪伴子女的时间更长,育儿责任更重,同时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父权制家庭传统中,母亲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因此母亲外出的家庭更容易造成照料缺失,子女承担家务劳动的可能性更高,对子女的学习成绩的负向影响更大[8]。另一方面为补偿效应,父代外出打工能够缓解家庭的支出约束,给子女更好的教育资源来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9]。胡枫等[10]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当教育负担较大时,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汇款能够减轻由于照料、监督缺失对子女学习成绩的负向影响;袁梦[11]的研究则发现父亲外出务工能够改善家庭经济条件,进而改善子女的教育条件,而母亲外出则未见对改善子女教育条件的有利影响。

事实上,随着教育支出负担的逐步加重,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农民工对其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对于随迁子女、留守子女应存在不同作用。在缺位效应方面,适度劳动的农民工往往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可用于与家人联系,而劳动时间过长的农民工则难以抽出时间关注子女成长。在补偿效应方面,当从事的工作类似时,过度劳动的农民工面临的教育支出约束要小于适度劳动的农民工,其子女能够获得的教育条件相对更好,因为过度劳动的农民工可能具有更高的教育期望,更愿意通过过度劳动给提供子代更好的教育。而目前并未见有研究细分农民工劳动状态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这给本文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空间。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利用2014年、2016年和2018年这3期的CFPS调查数据,首先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识别父代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的影响以及识别过度劳动农民工在收入水平和陪伴时间上与适度劳动农民工的差异,进一步对子代和存在异质性的随迁子代学习成绩的缺位效应和补偿效应分别进行分析,最后细分子代的教育阶段,讨论父代过度劳动对不同上学阶段子代成绩的影响。本研究对农民工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有助于完善农民工外出务工对其子代教育影响的相关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完善农民工劳动保障的相关制度法规以及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1 数据来源、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1.1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数据来自2014年、2016年和2018年3期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该调查以2010年为基期,每2年展开一次调查,涉及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计16000余样本。该调查数据包括家庭数据、父代数据以及子代数据,其中父代的劳动数据以及子代教育数据与本研究较为契合。

首先,通过家庭变量对农民工进行筛选,以“家庭外出打工名单”“基于国家统计局资料的城乡分类”对农民工样本进行识别。其次,通过家庭编码对父子两代数据进行匹配,为避免重复匹配,本文对父代数据进行分离处理,确保一个家庭中仅有一个父代数据(父亲或者母亲);同时考虑到一个家庭可能存在多个孩子的情况,进行父代子代一对多匹配。最后,将匹配好的父代数据进行纵向合并,剔除与本研究无关的样本,最终保留共计814对数据,其中包含537对留守子代数据和277对随迁子女数据。1.2 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主要被解释变量为子代的学习成绩,选取“最近一次大考(期中或期末)中,你在班级的排名”作为代理变量,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前10%”“11%~25%”“26%~50%”“51~75%”“后24%”。为验证“缺位效应”,本文选取“每月与父母谈心与争吵次数之和”来衡量父代对子代的陪伴时间,并以“陪伴时间”作为父代是否缺位的代理变量;为验证“补偿效应”,本文选取“家庭工作总收入”作为代理变量,以验证过度劳动是否有助于获取更高的工资收入,同时选取“子代是否参加辅导班”作为代理变量,验证收入的增加是否有助于子代参加课外辅导。

本文核心解释变量为是否过度劳动。过度劳动是指劳动者长时间进行超时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郭凤鸣等[12]的研究,将工作时长超过44小时视为过度劳动。基于对上述文献的考量,本文将每周工作时长是否超过44小时作为过度劳动的衡量标准,每周工作时长超过44小时便视为过度劳动。

本文控制变量主要包括父代特征、子代特征以及家庭特征。其中,父代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满意程度、工作是否有保障、婚姻状况、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等;子代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是否随迁、学习阶段、学业压力、是否就读重点班、对学校的满意程度等;家庭特征包括家庭人口规模、家庭教育支出、家庭现金及存款数额、家庭总支出、家庭人均收入等。表1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3 模型设定

1.3.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农民工进行过度劳动或适度劳动的选择并不是随机决定的,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自身特点如年龄、性别、工作保障、工作满意程度等,以及部分子女和家庭的特征。因此,在识别农民工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影响以及识别过度劳动对收入和陪伴时间的影响的过程中,存在由样本自选择导致的内生性问题,若采用传统的OLS回歸,将出现有偏的估计结果,识别效果较差。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量,本文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的平均处理效应模型(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Model)解决由样本自选择引致的内生性问题。具体如下:

首先,设定一个计量模型(此处以过度劳动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为例)如下:

式(1)中,Examrank表示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成绩;overwork表示农民工是否过度劳动,取0为适度劳动,取1为过度劳动;Xi则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家庭特征、子女特征以及农民工自身特征。β0、β1、β2则为回归中各变量的系数,μi为随机扰动项。

其次,根据可观测到的父代特征、子女特征和家庭特征,估计每一个农民工过度劳动的概率,得到其倾向得分。本文采用Logit模型来计算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倾向得分P(Xi),计算公式如下:

最后,寻找与过度劳动农民工的倾向得分相近的适度劳动农民工作为其反事实,比较两组间子代学习成绩的差异,再对计算出的差异取均值,得到父代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的平均处理效应(ATT),计算公式如下:

1.3.2 泊松回归模型

鉴于子代学习成绩为有序的离散变量,不符合经典线性回归的正态分布要求,为更加准确的识别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的缺位效应和补偿效应,本文采用泊松回归(Poisson Regression)模型进行估计。具体模型如下:

式(5)中,Accompany为“照料情况”,tutoring为“是否参与课外辅导”,两者为本回归的关键解释变量,Xi则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父代特征、子代特征以及家庭特征。

1.3.3 Logit模型

农民工过度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并不一定会增加其教育支出,为进一步验证补偿效应,对收入提高是否有助于农民工子女参与课外辅导这一因果关系进行识别。鉴于“是否参与课外辅导”为二元虚拟变量,本文采用二元Logit模型进行估计。设选择参与课外辅导的概率为p,具体模型如下:

式(6)中,income为农民工工作总收入,为本回归的主要解释变量,Xi则表示一系列可能影响子代参与课外辅导概率的控制变量,包括父代特征、子代特征以及家庭特征。

2 实证结果分析

2.1 农民工过度劳动与子代学习成绩差异

2.1.1 样本匹配效果

图1展示了最近邻匹配法(n=3)匹配前后实验组(过度劳动)和控制组(适度劳动)的倾向匹配得分值的核密度分布函数。匹配后的效果相对匹配前的曲线趋势更加平滑,控制组与对照组的趋势更加接近,说明匹配效果较好,适合使用PSM模型。

2.1.2 平衡性检验结果

为保证倾向得分匹配的匹配质量以及估计结果的可靠性,需要进行匹配变量的平衡性检验。表2展示了最近邻匹配(n=3)的平衡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进行匹配后所有的匹配变量的偏误绝对值均有下降,且所有变量经过匹配后偏误比例均在10%以下,说明匹配结果较好,满足平衡性假定。

2.1.3 农民工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影响的估计结果

为准确识别农民工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的影响,本文采用最近邻匹配法(n=3)进行分析,采用半径匹配法(r=0.03)作为稳健性检验。表3汇报了最近邻匹配法与半径匹配法的估计结果,2种估计方法说明农民工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显著;表4表明农民工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排名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农民工过度劳动使得子女学习成绩排名更加靠后,学习成绩更差。表3和表4说明农民工过度劳动不利于子代学习成绩的提升。

2.2 农民工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影响的“缺位效应”与“补偿效应”

表5、表6和表7分别汇报了陪伴时间对子女学习成绩影响的回归结果、农民工过度劳动对陪伴时间的平均处理效应,以及农民工过度劳动对陪伴时间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的异质性。表5结果表明,陪伴时间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子代的学习成绩,这与多数文献的判断一致,如万凌霄等[13]研究发现总体上家庭照料程度与儿童学习成绩呈显著正向关系,其中学习照料与心理照料对子女学习成绩的提升更加明显。由于数据中子代留守数据占比较大,因此,表6中农民工过度劳动对其对子代陪伴时间的影响总体样本呈不显著。但通过将随迁子代与留守子代区分后得出表7,结果表明农民工过度劳动对其对随迁子代的陪伴时间呈显著负向影响。表5、表6和表7的估计结果可以验证农民工过度劳动对随迁子代学习成绩影响的“缺位效应”。

表8和表9给出的估计结果也验证了农民工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影响的“补偿效应”,即过度劳动有助于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表8汇报了农民工过度劳动对其工作收入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最近邻匹配法(n=3)的结果显示过度劳动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稳健性检验中半径匹配法亦得出類似的估计结果。事实上,通过增加劳动时间获取更高收入是农民工群体增收为数不多的方法,也与目前多数研究的判断一致[1]。表9汇报了农民工工作收入对子女是否参与课外辅导的回归结果,表明农民工工作收入对子女参与课外辅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前文分析一致。表8与表9的估计结果显示,农民工过度劳动导致工作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子代教育支出。目前也有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如胡枫等[10]认为外出务工的父母所寄回的汇款有助于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支出。

2.3 不同阶段的子代学习成绩受父代过度劳动的影响

表10和表11汇报了农民工过度劳动与子代上学阶段交互性对子代学习成绩影响的回归结果。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子代上学阶段的提升,过度劳动对子代学习成绩的负面影响逐渐降低。因为初、高中课程知识的难度加大,对教育支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补偿效应的正面作用在提升。这与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相近,如胡枫等[10]研究发现父母汇款对初中及以上的留守儿童具有更强的正面影响。

总体而言,农民工过度劳动不利于子代学习成绩的提升。虽然过度劳动带来的高收入可以给予子代更好的学习机会。但相对而言,由照料缺位产生的负面效应对子代学习成绩影响更大,收入带来的补偿效应仅能缓解这一负面影响,而无法改变这一局面。不过随着子代升学,进入更高的学习阶段后这一负面效应在逐步减轻,其原因可能有2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子女独立意识的觉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同时随着青春期的伊始,父母过度的照料反而容易使子代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不利于学习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子代进入更高的学习阶段,课程难度的上升使得子代对课外辅导机构的需求增加,需要更高的教育支出,此时过度劳动的“补偿效应”将会增加,而缺位效应将会减轻。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研究利用CFPS 3期面板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处理农民工过度劳动这一工作状态的内生性问题,并分析其对子代尤其是随迁子代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工作状态对其子女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进而考虑过度劳动对农民工子女尤其是随迁子女学习成绩影响的“缺位效应”和“补偿效应”,研究发现农民工过度劳动会显著减少其对随迁子女的陪伴时间,进而负向影响随迁子女的学习成绩,不过,过度劳动增加的额外收入能够改善子女的教育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陪伴缺失带来的负向影响。此外,还发现随着子女进入到更高的学习阶段,“缺位效应”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降低,“补偿效应”的正面影响在上升。

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奇迹离不开大量农民工的进城劳动,而为了缓解教育支出约束,许多农民工必须长时间超时工作才得以支撑子女的教育支出,然而因此产生对子女的照料缺位则不利于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升。长此以往,不仅农民工自身容易形成“低技能—过度劳动”的恶性循环,其子女也容易卷入其中进而形成“低技能—过度劳动—照料缺位-成绩降低-低技能-过度劳动”的另一恶性循环。对此,提出以下建议。(1)规范农民工工作时间。通过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对过度劳动的约束,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报酬不受侵害。(2)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由于农民工过度劳动的根源在于低技能水平无法获取更高的劳动报酬,需增加劳动时间换取更高的劳动收入,通过职业辅导与就业技能培训,能有效提高农民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在劳动市场的竞争力,从根本上降低农民工过度劳动的意愿。(3)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帮扶力度。通过研究发现,学校教学质量不足是农民工子女参与课外辅导的诱因之一,而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帮扶,能够有效的减少家庭教育支出,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郭凤鸣,张世伟. 农民工过度劳动是“自愿选择”还是“无奈之举”?——基于过度劳动收入补偿的分析[J]. 劳动经济研究,2020,8(4):75-94.

[2]刘林平,张春泥,陈小娟.农民的效益观与农民工的行动逻辑——对农民工超时加班的意愿与目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0(9):48-58.

[3]郭正模. 中国特色的企业超时用工能算“体面劳动”吗——超时用工及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交易双方的行为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2015(4):35-40.

[4]董延芳,罗长福,付明辉. 加班或不加班:农民工的选择还是别无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2018(8):116-127.

[5]夏怡然.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温州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3):35-44.

[6]彭国胜,周茜.父母外出务工对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基于贵州省6个民族乡的实证调查[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28-133.

[7]陶然,周敏慧.父母外出務工与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基于安徽、江西两省调查实证分析的新发现与政策含义[J]. 管理世界,2012(8):68-77.

[8]许琪.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J].青年研究,2018(6):39-51,92.

[9]YANG D,ALBERT P,WANG S G. Migration and rural poverty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5,33(4):688-709.

[10]胡枫,李善同.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2009(2):67-74.

[11]袁梦,郑筱婷. 父母外出对农村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2016(3):53-63,96.

[12]郭凤鸣,张世伟. 最低工资提升对低收入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2018(5):42-56,127.

[13]万凌霄,马铃. 家庭照料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J].劳动经济研究,2020,8(4):21-41.

作者简介:周凌晨诺(1997-),女,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农村劳动力转移. E-mail:879869749@qq.com

通讯作者:林庆林(1997-),男,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农业农村政策. E-mail:1287690389@qq.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973026)

猜你喜欢
学习成绩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公民与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0:48
基于人工智能LSTM循环神经网络的学习成绩预测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今日农业(2021年6期)2021-06-09 08:05:06
兄弟让举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名落孙山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