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阔步迈向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新征程

2021-01-17 23:15宁波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都市滨海宁波

宁波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禀赋,也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翻开地图不难发现,宁波的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全市拥有海域面积8355平方公里,占全省1/5;拥有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1682公里,约占全省1/4;拥有海岛604个,约占全省1/5。宁波,因海而生,临港而建,属于海洋的那抹蓝色早已成为其浓厚的底色。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历届宁波市委、市政府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1984年宁波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到2017年宁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名城,“海洋”“港口”“开放”这些宁波的城市内核,常现于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政策文件之中。党的十九大提出“两步走”战略,描绘了从2017年到21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作为沿海发达城市,宁波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打头阵作表率?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是宁波面对时代之问,主动服务“国之大者”,奋力扛起新时代新使命给出的答案。

什么是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什么是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这是回答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坐标系、参照物。目前,对于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这一概念,国内外还没有统一权威的观点。从国际看,对其一般理解是“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产生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大都市”。比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是世界公认的全球型、综合型国际大都市,新加坡、鹿特丹是世界著名的贸易运输国际城市,柏林是世界设计之都。从国内看,一般是指“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有很高的办事效率,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国际经贸和人文交往能力强的城市”。

综合各方观点,“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画像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实力雄厚。经济规模总量和质量效益保持领先水平,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城市功能强大。综合服务功能突出,集聚辐射功能强劲,在跨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处于节点地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溢出效应。三是开放活力彰显。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强,城市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高。四是滨海特色鲜明。城市临港靠海而建,资源禀赋突出,港产城海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生,人居环境优越。五是文化繁荣发展。具有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拥有强大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六是城市运行高效。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程度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较高。

宁波为何在现阶段提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时异事殊,思则当变。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城市发展的内部动能逐步转换,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在这一阶段,宁波提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这既是顺应时代趋势,也是弥补自身短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透析这个问题,需抓住“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三个关键词,把握“三个变与不变”。

现代化的追求没有变,但现代化的内涵要求变得更高。按照二次现代化理论,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时期,是以发展工业经济、建设工业社会为特征的经典现代化,目前已基本实现。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时期,应该是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是以发展知识经济、创造美好生活为导向的第二次现代化。这一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但目前来看,宁波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2020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85%,与深圳、苏州等城市存在不小差距;企业核心技术不强,在今年全球“缺芯潮”影响下,宁波部分受影响较严重的家电企业已被迫减产两到三成。随着经济总量迈入万亿俱乐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宁波需要回答好如何加快实现以知识、创新为引领的新一轮现代化,以及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以更高能级服务推动城市品质全面升级的问题。

滨海资源禀赋没有变,但资源的利用方式变得更丰富。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港口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滨海岛屿、岸线、滩涂历来就是宁波重要的空间和发展承载区域。不同的是,以往宁波主要依托港口发展大物流、大工业,滨海资源利用的“生产型”特征明显,滨海空间的可达性和感知度不高,临港不滨海问题突出。比如:镇海区域100%的岸线、北仑区域80%以上的大陆岸线资源被港口、临港工业所占据;海水水质条件较差,四类和劣四类的海域面积占比超过65%。随着城乡居民对滨海宜居品质的需求与日俱增,宁波应紧扣滨海城市的核心特质,在“生产型用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生活型亲海”“生态型护海”力度,優化城市滨海滨水空间,进一步彰显宁波独特魅力。

城市化的方向没有变,但城市化的驱动力变得更强劲。以往的城市化更多注重资源驱动、产业驱动,新一轮的城市化创新驱动、功能驱动的特征将更加显著。特别是过去几年,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为引领的新经济地理格局加快重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资源配置的枢纽作用显著增强。《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五大都市圈建设。未来宁波要向特大城市跨越,但对照中心城区集聚500万以上人口标准,宁波尚未完全形成一个强大的城市极核,对都市区周边组团的辐射带动不够。这就要求宁波从传统的港口与制造业城市走向产业创新更具活力的现代化城市,从港口资源驱动的路径依赖转向多元功能发展,从中心城区加南北两翼的“小宁波”转向引领都市区协同发展的“大宁波”,进一步提升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宁波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依托资源禀赋,服务国家战略需要,面向未来城市发展,宁波要建设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主要呈现为“五个都”。

国际港航贸易之都。宁波因港而兴、因港而强。2020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1.72亿吨,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72万标箱,位居全球第三。港口成为宁波承担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载体。宁波建设国际港航贸易之都,就是要立足港口最大资源,加快建设国际枢纽港,提高港口规模化、信息化、功能化发展水平,建成世界一流“硬核”强港。依托港口和口岸功能,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成为国际贸易枢纽和国家重要战略资源配置中心。

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在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渗透,科技、场景、产业三大变革同步推进,全球产业链或将迎来大变革大重构,必须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抢抓时间窗口。宁波建设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就是要立足雄厚产业基础,以高端化、全球化、集群化为目标,以智能经济、数字经济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数字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城、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制造业强市。

世界海洋魅力之都。国内外滨海大城市大多强调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对滨海空间的塑造。比如:新加坡虽然是海洋资源小国,但一直以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构建了以航运为核心,融合修造船、航运金融保险等上下游产业的全产业链条,建设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通过构建沿海岸线宽度30米—100米的环湾滨水公共空间带,创造富有活力的滨水空间。宁波建设世界海洋魅力之都,就是要立足滨海临湾资源禀赋,以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契机,推动港产城湾联动发展,打造全国海洋经济高地、特色海事服务基地。串联港、湾、岛、江、湖、山等生态资源,打造全国知名滨海旅游休闲目的地。

全国文明典范之都。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当前,以文化充实城市内涵、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影响力成为大都市发展的共识。比如,“浪漫城市”巴黎、“音乐之城”维也纳、“电影节之城”釜山、“网红城市”重庆等。与这些城市相比,宁波文化辨识度不高,在当前年轻人普遍追求“调性”的“潮时代”,宁波需要加大城市文化宣传力度,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宁波建设全国文明典范之都,就是要立足深厚文化底蕴,深度挖掘海洋文化、商帮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等资源,以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打造更具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拓展人文交往领域,深入推进不同文明、不同城市之间交流互鉴,努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及其优势。

民生幸福共富之都。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民生保障人民幸福的坚实基础。这方面宁波有基础也有优势。2020年,全市人均GDP约为2万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4∶1,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位居全省第一;等等。宁波建设民生幸福共富之都,就是要立足高水平均衡发展优势,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加快构建市域一体、协同发展格局,打造“甬有善育”“甬有优学”“甬有健康”“甬有颐养”“甬有安居”“甬有保障”“甬有温暖”等七张民生“甬有”金名片,形成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民生幸福标杆市。

宁波如何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按照“五个都”的功能定位,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要形成什么样的空间格局、开放态势、动力机制、城市特质、文化个性、治理体系等问题,宁波谋划提出“六个大”建设路径。

推进全域一体,重构大都市空间。相比上海、深圳等城市,宁波县域经济特点更为明显,市级统筹能力偏弱、战略资源集聚效应不强、城市功能零散错配、空间利用粗放低效等现象较为突出。在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背景下,急需坚持全域一体理念,通过全域空间重构,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重构大都市空间,重点是以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行政区划优化调整为主抓手,以跨区域重点功能区块为主阵地,推动港产城文功能优化配置,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

强化港口牵引,打造大都市枢纽。宁波港口资源丰富、国际贸易发达、对外开放起步早、开放平台能级高,但仍存在枢纽地位不高、集疏运网络不优、新型贸易发展不足、资源配置能力不强等短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强化城市枢纽功能,构建形成与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打造大都市枢纽,重点是强化港口牵引作用、优化交通运输体系、加大平台打造和制度创新力度,畅通各类要素资源流通渠道。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都市产业。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宁波只有紧抓全球产业链大变革大重构的时间窗口,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形成新的发展引擎,才能在未来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发展大都市产业,重点在于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产业作为科技创新主战场,不断深化产业链与创新链、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制造业与服务业等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創新策源优势、人才引领优势和产业融合优势。

彰显滨海特色,构建大都市生态。精致美丽、宜居舒适的人居环境是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的重要依托,是确保城市“C位出道”的关键所在。宁波枕山拥江揽湖滨海,海洋资源丰富、自然本底优越,但城市风貌特色不鲜明,特别是滨海元素不够突出,存在滨海通达性不强、滨海空间品质感不佳等短板。下一步,宁波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挖掘城市滨海资源,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品质品位,打造个性鲜明、富有魅力的滨海都市特色风貌。

争创文明典范,繁荣大都市文化。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发展壮大的新引擎。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明创建成果丰硕,正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加快提升城市凝聚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下一步,宁波要提升城市文化“能见度”“融合度”“辨识度”,通过塑造城市文化空间、做大“文化+”多跨融合产业、打响有宁波辨识度的城市IP等,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突出数字赋能,优化大都市治理。随着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的推进,未来宁波城市规模将适度扩大、城市结构将更加复杂,势必要求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优化大都市治理,重点是适应大都市空间大拓展、人口大集聚以及社会日益多元化的趋势特点,推进数字化赋能、体制性创新,重塑城市治理体系、优化城市治理方式、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城市民生幸福度和安全可靠度,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是宁波这座滨海城市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站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新征程上,宁波只有拿出更大的气魄、更实的举措、更快的行动,才能不断超越昨天、创造辉煌。

责任编辑:姚颖超

猜你喜欢
大都市滨海宁波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Battle for Bohemia
一图读懂宁波
大都市
拖起明天的希望
《广东省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方案》正式印发
LettheSparkoftheCultureCollisionsShine
City of Dreams
探讨海洋文化符号在南方滨海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