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遗迹的保护利用是对工人文化精神的有利传承

2021-01-17 00:59任超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8期
关键词:工业遗产传承

任超

摘要:许多城市过度追求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使得遗产在保护方面存在静态化、功能单一、脱离社区、缺少宣传等诸多问题,造成工业遗产没有体现出工人阶级的文化精神。即使在北京也存在相关现象,因此文章将试图建立一套解决方式。让群众借助“工业文化遗产”这种文化空间,在情感上,实现对“工人阶级精神”的理解、认同并自发宣传,即“理解——认同——传播”的过程。这将利于进一步发挥工业遗产的历史、社会与教育价值,利于工人阶级文化精神的继承与传播。

关键词:工业遗产;工人精神;传承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人阶级所具有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工人阶级精神气质对于国家进步、民族振兴仍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中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引领教育广大职工的重要抓手。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不仅要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创造,更要靠先进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引领”。而工人阶级优秀精神品质的继承与发扬离不开工业文化遗产与遗迹(以下简称为“工业遗产”),作为工人阶级精神的重要载体,它反映出社会主义的劳动精神与劳动伦理,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

目前而言,由于许多城市过度追求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使得遗产在保护方面存在静态化、功能单一、脱离社区、缺少宣传等诸多问题,造成工业遗产没有体现出工人阶级的文化精神。即使在北京也存在相关现象,因此文章将试图建立一套解决方式。让群众借助“工业文化遗产”这种文化空间,在情感上,实现对“工人阶级精神”的理解、认同并自发宣传,即“理解——认同——传播”的过程。这将利于进一步发挥工业遗产的历史、社会与教育价值,利于工人阶级文化精神的继承与传播。

一、建立多元融合的立体化文化空间

目前,对于工业遗产主要依靠工业景观、公园或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护,造成工业遗产呈现割裂化、商品化、静态化的特点。但从工业遗产保护的角度而言,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空间除了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有机融合外,还应具备文化的延续性、空间的完整性以及融于生活社区等特点,这就需要对工业遗产的相关要素进行相应的整合。

第一,文脉融合。任何一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都要遵循城市文化发展规律,尽量保持城市文化肌理的完整。以北京为例,“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五年计划”留存下大量工业遗产与工业遗迹,它们作为城市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了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优秀精神气质,既服务集体、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爱党爱国等。因此,北京在遗产保护过程中,既要注重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又应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力度,把传统文化遗产与工业遗产协同起来进行保护,做到主次结合,把工业遗产嵌入到整个城市文脉中,让文化的延续呈现历史性与连续性。第二,空间融合。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市街区的改造。致使大多数城市工业遗产呈现出点状分布特征。工业遗产在周遭建筑群中成为了一种割裂的存在,很容易成为街区中的“狗皮膏药”。以北京工业遗产为例,北京的工业遗产多是19世纪末以后的建筑物,在空间分布上,建国前的多集中于中心城区,建国后的多分布在四环到五环之间,并且多数工业遗产都是以孤立的建筑而存在。这样的点状分布状态造成在保护改造过程中,一方面,很容易破坏它文化空间的完整;另一方面,造成它与周遭建筑群的突兀。这就需要在保护与改造过程中,遵循整体性“布局”,结合所在社区的街区文化样貌,进行系统地、层次性地综合保护与改造。通过区域性的整体保护使它与周遭建筑物做到有机融合,避免人们割裂性的看待工业遗产,从而忽略掉它的历史情境。第三,功能融合。工业遗产除了发挥经济、休闲娱乐、纪念等功能外,更要发挥出教育功能。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工业遗产必须坚持创新、开放、共享等理念。工业文化遗产要向街区开放、向学校开放,把它们打造成街道内的教育基地、文化基地。把工业景观、纪念馆转变为街道内的教育空间,让这些遗产得以在社区层面被激活。另一方面,要让街道居民、学生在遗产的文化空间下受到熏陶,认识共和国的发展历史,了解优秀的工人阶级精神。让他们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培养。简而言之,通过物理空间上的融合、文脉上的融合以及功能上的融合,建立起多元融合下的立体文化空间,利用这种重构的文化空间提升人们对“工人阶级精神”的理解。

二、深度展现工业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

精神文化可称为意识形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事件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它是文化的内核。对于国内大多数城市,工业遗产的保存保护是一种静态式的,点状式的。相关部门在保护过程中,存在重物轻人的问题,往往忽视掉工业遗产的文化场所精神,对其内在的精神文化的价值挖掘与转换存在稍许不足。以北京首钢工业遗址为例,首钢精神承载了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的精神气质,但随着首钢工厂迁出北京后,老工业区转换成了首钢工业遗址公园,新的工业遗址在转化为公园后,失去了那种具有意识形态化的集体主义意识符号,更失去集体文化精神。对90名首钢工人群体的调研发现,受访者中的百分之八十都对原来的厂区有强烈的留恋,主要原因是原来厂区有着许多集体化的象征符号,而这些符号见证了工人们的情感历史与集体文化[3](戴俊骋,那鲲鹏,2020)。这足以说明,工业遗产不仅仅是一种景观建筑,更暗含着一种精神内核。

第一,因此,在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必须挖掘工业遗产的本质,深度展现出工业遗产的精神内核。这就需要,第一,把工业遗产放到党的发展史中进行考察。我党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在国家救亡图存中浴血奋战,“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国家在党带领下,从一穷二白农业社会迈进了社会主义工业社会;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状态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因此在工业遗产场所内,需要以影音记录的方式把“此时此地”与“彼时此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用眼睛和声音来了解历史的过往,而不是单纯的看照片、看建筑、看器物的被动接受,通过影音形式增强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认知,当城市人们缺少对这种影音的反复刺激的话,将让人们减少对遗产的怀念。第二,把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作为情感体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着重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但初心意得,始终难守。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带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憩相关,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戴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党员的职责与使命,那就是坚决维护好人民的利益,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处理问题,站在人民立场上去说话办事,并应该通过工作和生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第三,增加红色观念的践行。红色基因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这种观念需要群众和党员在接受红色教育,在不断的学习教育中,加深对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的理解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红色精神。在思想上,要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上,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让人民来判断我们的工作。这样才能增强红色基因本质的认识和感悟,才会升华自己理想信念,通过实际行动实践自己理想信念,只有把思想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红色基因的传承。因此在,实践践行中,任何工业文化遗产,都应该镶嵌着一段让人无法忘却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则折射着“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只有身处那段情景之中才会更容易触发群众情感,感同深受。因此,在有条件的单位,在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中,除了借助影音方式增强它的文化精神表达外,还应围绕历史事件编排情景剧,在人们对它与的情景体验中,完成对工业文化遗产的情感升华,增加对“工人阶级精神”的情感认同。

三、打造全面灵活的日常化传播手段

无论什么信仰或传统行为一旦被抛弃掉或者长期处在遗忘的状态下,它就有可能完全消失或接近于消亡。因此,对于工业文化遗产遗存得到宣传,就必须把它们融入到生活之中。第一,回归社区。以北京滨惠南三街社区为例,对于很多基层社区的居民来说,并不是不想了解那段历史文化,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获取信息的路径和渠道。那么对于相关部门而言,一方面要为社区群众建立信息获取渠道。通过提供社区信息渠道,让群众有机會了解该地区的工业遗产与相关历史知识。另一方面,鼓励社区群众宣传。民众参与是遗产保护的关键。因此在工业遗产的宣传上,应以街道为单位,鼓励街道民众积极参与宣传,并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的方式,为民众提供宣传支持,让群众有意愿、有行动。第二,增加现代化宣传方式。相关部门应该打造工业遗产的现代化传播方式,让群众可以方便、简洁、快速的参观工业遗产。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私营企业部门的相关经验,通过建立相关的网络平台,利用VR模式,以立体化的方式,让群众在家中便可以把整个工业文化遗产呈现出来。除此之外,可以利用社群传播模式,以业内的专业工作者为引领,建立沟通群,通过围绕“工业文化遗产”举办高质量的线上、线下活动,来开阔知识,丰富文化生活,进而建立口碑。让民众从被动宣传做到主动宣传,实现群体传播。总之,建立多元融合的立体化文化空间、挖掘深度展现工业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打造全面灵活的日常化传播手段,除了为了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群众真正做到对优秀“工人阶级文化”的认同,并能主动传播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下,做到工业文化遗产与首都文化精神相承、文化脉络相接、文化空间相符。在“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让工人阶级的优秀文化精神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山,文化空间治理:作为文化政治的行动策略,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12期.

[2]王志弘等.文化治理与空间政治[M].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11.

[3]戴俊骋,那鲲鹏,老工业区更新对工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研究——以北京首钢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20(05).

猜你喜欢
工业遗产传承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路径研究
连云港716创意产业园区文化营销研究
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对克拉玛依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