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首先就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观念。只有充分了解所要传授的内容,才能游刃有余地实施音乐课堂教学,使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课前精心撰写“导学案”,通过“导学案”才能更加详细、深入的了解课堂内容,并思考如何和学生实际学习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使我的音乐课堂变得有趣、有凝聚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感创音乐教学;德育;
音乐之美既要靠听唱、舞蹈、演奏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再现与传递,又要运用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参与音乐艺术活动中来表现与感受。福田区音乐学科的“感.创”音乐教学主张正好灵活体现在各种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感观让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动”起来,不仅要学生动口动手,还让学生亲自参与节奏编创,使学生能用音乐的艺术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的愉悦与情感的陶冶。
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养提升为出发点,以激励学生主动进行节奏编创为抓手,采取“先学后教,当堂实践,自主编创,德育贯穿”的“小助教”授课模式的“新课堂”,力求把课堂的“话语权”尽量多地交给了学生。
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灌输式教学培育出来的学生知识强,能力弱,善于吸收,弱于创造,随着我区大力开展“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建构自主高效课堂”活动,努力构建民主的课堂、自主的课堂、智慧的课堂,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快乐、自主地学习。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首先就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观念。作为音乐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所要传授的内容,才能游刃有余地实施音乐课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这也是每位音乐教师的崇高责任。在课前,我一般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撰写“导学案”,通过“导学案”来更加详细、深入的了解课堂内容,并思考如何和学生实际学习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一做法确实给我的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使我的音乐课堂变得有趣、有凝聚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二、与德育有机融合,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在课堂实践上,我会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而养成团结协作的良好心态和学习习惯。比如,我在“导学案”中会设置学生预习部分,对小学生而言,靠一已之力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预习有难度,如果将学生分成小组,再从中选举出小组长、汇报员等,并进行一系列分工,而且激励学生,担任这些任务的学生谁做得好,就可升级为老师的“小助教”,让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和热情得以激发。这样一来,预习就有了环境,形成了氛围,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能有效地促进了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达到“比赛”的效应。
三、自主节奏创编,提升音乐素养——奥尔夫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1.音乐创作是一种创造活动,可帮助学生探索声音和了解组合与运用声音的可能性。透过音乐创作可以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亦可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不单应用音乐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创意、想像力和审美能力,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功感。
2.我曾经听过台湾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潘**老师的课,很有感触.她特别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开发学生主动编创节奏的智力,她可以把自己的身体浑身上下都当成打击乐器,加上适合歌曲的各种情绪,很好地适应了学生好动的特性,并且把学生这种好动的物质加以有利、有效、合理化的利用,使整个课堂浑然天成。她会利用各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件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比如,一块布、一双不同颜色的手套、几个呼啦圈、几根小木棒、几个小木鱼儿、装了小石籽儿或沙的矿泉水瓶、……总之就没有她不能利用的东西,整个课堂丰富多彩、异彩分呈。
3.我也曾去过香港学习那里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实际课堂中的运用。他们运用得更是活!拿创意肢体语言课来说吧,那真是,整堂課,老师都能非常轻松地调动全班所有同学的积极创造性,发掘每一个孩子的创造潜能,整堂课都不会出现“冷场”现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我想,这大概才是奥尔夫先生创造此教学法的初衷吧。我真的为之震撼了。我被他们的这种教育方法深深地吸引了,于是,我把这种理念搬进了我自己的课堂,效果显著:
(1)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实践。学习意大利歌曲《剪羊毛》。我按照歌曲特点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成圈,席地而坐,按照节奏型把笔在每个人的手中传递。看起来只是简单的传笔游戏,实际上要求很高。传递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学生的节奏出错就会导致游戏终止。这就是让学生主动掌握节奏的具体、实用、有兴趣、又主动的方法,这正是我从台湾专家那里所学来的技巧之一,适当地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当中,既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又充分体现了“流动座位音乐教学法”的课题理念。
(2)关于“流动座位音乐教学法”。这是我们结题的区级重点课题。利用座位的流动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化“满堂灌”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求学、探索的现代化先进教学思维方式。
其与奥尔夫教学法的某方面形式一致。比如,把跳舞跳得好的同学依次调整到一块区域内,进行有律动要求的课程学习;把节奏编创能力强,想像力丰富的同学依次调整到一个区域内,进行全新节奏的编创学习;把口琴吹奏能力强的学生调整到一个指定的区域来……,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激励进步。
(3)关于流动座位音乐教学法实践。课题组薛老师的课是二声部唱歌课,他系统地把流动座位音乐教学法加以渗透,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把唱得好的学生全部调到前排座位,下课之前全班一起唱歌的时候,明显的前排座位的同学当中就没有一个走调的了,连二声部的歌曲都能唱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教有定则,教无定法”。无论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流动座位音乐教学法”,还是源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自主节奏编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课堂完整地“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只是高效率的课堂管理者。
作为音乐教师,无论是课前的“导学案”,还是课中的流动座位,乃至课后的反馈,我们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肯定,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鉴赏音乐艺术的修养。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就是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香港《学校音乐创作教材套》2010版P1;
2.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科学创意小学《学校音乐创作教材套》2010版P43
3.香港普通话研习小学《学校音乐创作教材套》2010版P32;P43
作者简介:王敏(1974.10-)、女、汉、湖北荆州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