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
“双减”政策落地后,给教育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震荡,也给学生带来了久久不息的余波。距离意见发布已经过去几个月,“双减”给高中生带来了哪些变化呢?在学业压力面前,它是否会改变我们的未来?来看看这些学生的故事,他们的变化也许能为你解惑。
从“高压锅”里探出头,喘口气
今年国庆假期,是陈宇从小学毕业到高二以来过得最清闲的一个长假。这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作业,但相比于从前的“国庆大礼包”:每科7张卷子、每天一张,这个国庆假期陈宇终于不用疯狂赶作业了。他选择利用假期,整理数学笔记,复习错题。
“双减”政策的落地,不仅还给陈宇一个清闲的长假,也关停了数学老师新学期的私人补习班。听说数学补习班取消时,陈宇松了一口气。他的数学成绩其实并不差,在班上属于中上游水平,每次考试基本都在130分左右。
陈宇根本没有补习数学的必要,但他总觉得自己还是得补补。陈宇的同桌小茹,数学基础不太好,高一刚入学就在数学老师的补习班报了名。高一的某次月考,陈宇发现,把他难住的数学第22题,小茹却做出来了——原来数学老师的私人补习班出过几乎一样的题。这让陈宇开始紧张起来:小茹课后多听两道题,自己就落后两道。于是乎,他不得不加入了“内卷”的行列。
这就像在电影院里,大家都在安静地看电影,突然,第一排的观众站起来了,第二排的观众为了看到银幕也只好站起来,于是一排接着一排,最后整个影厅里的人都站起来了。这样的“内卷”让不得不“站起来观影”的学生很累。而此时,“双减”就像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号召大家都坐下,让影厅里的秩序回到最初的状态——原本大家都不用站起来看电影,文明观影,不好吗?
高一的蓓蓓也终于不用再“卷”了。从小就成绩不好的她,每个周末都在上补习班,但补来补去,她的成绩也不过在班级的中游。蓓蓓觉得自己的技能点其实不在学习上,她的内心也很排斥补习班,实在没有必要花那么多钱去补习。想到花了这么多钱,她心里就“压力山大”,而压力越大,就越学得不好。更令她压力倍增的是,每次没考好,妈妈就会说:“花了这么多钱送你去补习班,你考成这样对得起我们吗?”到头来,蓓蓓变成了高压锅里的咸鱼,父母盼着争气,自己只想“躺平”。
“双减”来了,蓓蓓终于从补习班里解脱了出来。尽管在升学的压力下,父母打算让蓓蓓转投兴趣班,走艺考的道路。但对于蓓蓓来说,艺考是新的开始、新的机会,至少她不用再在补习班里一天天枯坐了。
陈宇和蓓蓓,一个害怕失败、害怕落后,不得不盯着他人的进度“卷”,一个害怕让家人失望,不得不硬着头皮“卷”。在“内卷”中焦虑不已的他们,终于在“双减”下得以从“高压锅”里探头,稍稍喘息。虽然“双减”无法在一朝之间让“内卷”绝迹,但却能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找到让自己舒服的学习模式。
“躺平”,但又没有完全“躺平”
“双减”后,吴宣决定“躺平”。
身为“80”后的他,经历过高考的“腥风血雨”。因为自己吃够了苦,成为家长后他一直想奉行“快乐教育”,但现实却让吴宣无奈成了“虎爸”。
“孩子刚上小学那阵,我压根没想过给他报奥数班,但是他班上的同学都在学奥数,你不报,他的数学、逻辑思维落后了怎么办?”吴宣苦笑着说,“还有作文,都说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写作能力,机构也一天天地在说:‘你来就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这种情况下,你敢不去吗?”
“双减”政策将吴宣从这种困境中解救了出来,也将他的孩子从补习班里解放了出来。之前他给孩子报了四个学科补习班,周六,孩子从早上8点半开始补课,一直到下午6点。周日稍微休息一会儿,周一又回到学校上课。吴宣说,孩子的周末过得和朝八晚六的上班族一样,有时比他还忙碌,亲子相处的时间很少。
取消了补习班后,吴宣改让孩子自己选一个兴趣班。兴趣班之外的时间,他带着孩子做习题、看书。虽然吴宣并不能輔导孩子解出所有题目,有的奥数题目他也不得不求助网络,但是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和他越来越亲近,亲自辅导也更利于他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现在,吴宣隔段时间就会去书店,买几本教育学相关的书籍。他说,虽然学科上的学习依然要靠老师,但是他可以给孩子一些好的引导,用快乐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高一的晓敏也退出了补习班。苦于语文阅读题的她,在补习班的题海战术里却越补越迷茫。她说:“阅读题先问你:‘将天气设定为阴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用意?’‘某句话在全文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然后老师再教你:‘这个问题要从内容、结构等几个角度思考,你们要套用什么样的模板去作答。’这真的太枯燥了,我甚至感觉自己在做数学题。”
在题海战术里,晓敏有了逆反心理,她觉得卷子上的每个字都像要“吃人”。直到退出补习班,她偶然翻开鲁迅的书,才发觉其语言的有趣。放下功利心,她回顾自己“啃”过的一本本书,才发现自己错过了那么多有趣的灵魂。爱上阅读后的晓敏,对于未来也有了模糊的畅想——或许未来自己会做与文字有关的工作。
“双减”后,吴宣和晓敏看似放弃了补习、选择“躺平”,但其实并没有完全“躺平”。在过去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家长为了成绩单上数字的增加,急于求成、填鸭式教育是常态,这也导致了很多“做题家”的出现——除了应试教育,别的一概不会。或许放下功利心,慢慢培养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才是更好的教育之路。尽管“双减”不能彻底释放学业的压力,却已然让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曙光。
拒绝内卷,让寒门再能出贵子
学校取消重点班之后,高二的赵涵终于能睡上一个好觉了。上高中以来,他一直在重点班和平行班之间挣扎,心每天都在悬崖边吊着。
没办法,他的成绩一直在进入和掉出重点班之间徘徊。一旦掉出重点班,他想要回去,只能拼命地学。赵涵说,重点班和平行班的学习进度、老师讲的内容,都不一样。比如,数学的最后一题,重点班的老师会仔细地讲,而平行班的老师有时会选择不讲,并告诉学生先把前面的基础题做好,最后的15分先不慌拿。
这样的教学差异让赵涵很不甘心。教学进度不同,他就在补习班补上;有的题不讲,他就缠着老师问。也因此,周围的同学给他取了个外号——“凤尾”,源自“不做鸡头,要做凤尾”,调侃他想要回重点班“吊车尾”。
高二刚开学,重点班取消了,科任老师也近乎重新分配了。一开始,赵涵很迷茫,但调整之后,他发现自己以前执拗于进入重点班,把太多精力放在了短期提分上,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察觉到问题后,赵涵改变了学习节奏,选择为更长远的高考而冲刺,一步步地把基础夯实。
重点班的取消,让赵涵能够放下执念,专心回归课堂的学习。这也正是“双减”想要达到的目的——让教育回归学校课堂,给学生更加公平的起跑线。
过去,补课班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各式宣传让家长们焦虑不已,不得不“负重”前行,补习变成了家长们比拼财力的方式:你请重本的老师,那我就请北大、清华的老师;你补两门课,那我就补三门课。教育资源被贴上价签后,损害的是普通学生和贫困学生的机会。“知识改变命运”背后加入了经济成本,这让“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
“双减”政策的落地,让教育回归学校课堂,也让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更加公平。这既减少了万千父母精神和财务上的负担,也给了每个学子均等地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双减”或许只是第一步,但它的落地,让我们对教育公平有了更强烈的信心。
用更多的时间去塑造一个梦
“我们到底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无法简单得到答案的问题。在“双减”政策之下,我们的未来会走向何方,也未可知。但每一个家长培养孩子的目的,是有答案的——那就是為了孩子的幸福。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00多名家长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家长表示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这种期待包括人格、成绩、积极心理等,但最核心的期待是让孩子得到幸福。
幸福没有确切的形状,在各方焦虑的催化下,我们的未来逐渐功利化:如果不上补习班,未来就不会幸福;如果不能考第一,未来就不会幸福;如果不能上名校,未来就不会幸福……但和幸福挂钩的并不只有学习成绩,学习也不该功利化。有那么一段时间,大家在“内卷”中忘记了初衷、迷失了方向。
不如从“双减”开始,重新出发,让我们的青春多一些幸福感;让我们的成长多一点留白和自由;让我们的能力多一些良好的引导;让我们的未来选择多一些自主性和可能性;让我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塑造一个关于未来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