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足迹带你探秘侏罗纪世界

2021-01-17 04:00小初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1年3期

近日,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发现了240余枚白垩纪晚期恐龙足迹化石,足迹包括植食性蜥脚类,大型鸟脚类、小型鸟脚类等至少8种类别。这些化石已经有约8000万年的历史了。据悉,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

恐龙足迹化石(下简称“恐龙足迹”),作为恐龙研究的一个新分支,是由恐龙脚丫“踏”出来的化石,有着恐龙骨骼化石无法替代的作用。骨骼化石是恐龙死亡以后留下的,保存了恐龙生前身后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足迹化石保存的却是恐龙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这些足迹不仅能反映恐龙日常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还能提供很多有关古地理和古环境方面的信息。

恐龍足迹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对地表的湿度、黏度、颗粒度都有一定要求,太干的地方不可能留下脚印,太湿的地方也无法留下脚印。恐龙足迹形成以后,如果遇到马上下雨的情形,或者被水淹没,尚未干燥的足迹很快就会在水中消融。足迹在潮湿的地面形成后,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干燥过程,待保存足迹的地表干燥硬化后,再被后来的沉积物掩埋,才可能形成化石。因此,恐龙足迹通常在干旱地区的湖滨、海滨、河滨等沉积环境中保存的可能性更高。

那么,古生物学家对恐龙足迹的考察过程是怎样的呢?

| 工具准备 |

滑石笔/粉笔:画清足迹边缘,以保证足迹图片的拍摄清晰度。

地质锤:采集岩石标本,去除足迹周边大块的围岩。

罗盘:测量地层产状,也就是地层的倾向、走向、倾角。倾向是指地层的倾斜方向,走向是指倾向垂直的方向,倾角是地层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无人机:拍摄足迹面的整体图片,以及拍摄高处足迹。

刷子:清扫恐龙足迹化石表面的灰尘,碎石。

剃针:剔除小块的围岩。

| 工作步骤 |

·围绕恐龙足迹,360度无死角拍摄照片,后期在实验室生成3D模型,以便了解所考察恐龙足迹的全貌和恐龙踩踏的深浅。

·用粉笔围绕恐龙足迹边缘描绘足迹轮廓,目的是初步判断足迹形态,以便后续拍照和室内研究。

·根据足迹左右脚痕迹和造迹规律(恐龙的行走规律)给足迹编号。

·测量足迹的长度、宽度(目前已知我国最大的恐龙足迹属蜥脚类,长度可达1米;最小的是兽脚类,长度约为2厘米至3厘米),以此确定恐龙体形大小和类别,同时还要测量足迹的单步和复步,即恐龙迈一步和迈两步的距离,以此来推测恐龙行走的速度。

| 工作步骤 |

·打点,确定足迹点的经纬度,目的是记录足迹点位置,这是论文要素之一,证明足迹点的真实性,以便后续研究和同行验证。

·剖面实测,确定恐龙足迹所在层位沉积学数据测量,如岩性信息(即岩石种类,如砂岩、灰岩等)、地层厚度等地质学信息,以便研究人员后期进行地层比对,根据沉积相(岩性信息、地层厚度、其他古生物信息等等)还原古生态,确定恐龙的生活时代和生存环境。

·采集岩石标本。

Q=小初

A=邢立达、王董浩

Q: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古生物考察的过程,会选择哪三个,为什么?

A:艰苦,坚持,运气。

我们的野外环境通常是艰苦、高度疲劳的。发现、发掘的过程也是漫长且枯燥的,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不放弃。好运气是意外的赏赐,当我们发现了重要的化石时,那种兴奋自然也是无以言表的。

Q:恐龙化石分骨骼化石和足迹化石,它们各自的考察过程是怎样的呢?

A:就骨骼化石而言,通常会通过在地表发现的一些化石线索,按照骨骼化石向外大致扩展半米左右开始挖掘,挖掘过程中,如果临近骨骼化石,需要用小的剃针慢慢清理。如果遇到化石或者围岩很碎的情况,需要滴加502胶水,防止化石被破坏,最后需要用石膏将存在少量围岩中的化石打包,防止化石运输途中受到破坏,回到室内再精细清修。而足迹化石出露在地表,找到足迹后,我们会继续探索查看是否有更多的足迹化石。同时,也会在地质图中找到相应地质年代,以及易于保存足迹化石的层位,进行野外踏勘寻找。

Q:有人说,做恐龙足迹研究,通常情况下要和时间赛跑,是这样么?

A:是这样的,因为很多层面是工程施工中暴露出来的,大部分很容易风化或者被破坏,我们需要尽快赶到化石点,进行研究和保护。

Q:要成为一个古生物研究学者,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哪些技能点呢?

A:首先拥有良好的体魄是很重要的,除了“翻山越岭,穿越戈壁”,我们还要搬运比较重的化石。还需要一些简单的化石清修基础技能,这样在野外就可以对化石进行简单处理,减轻重量,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