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感受来自青年湖畔的北洋风

2021-01-17 07:29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天大天津大学

历史赋予建筑内涵,建筑又彰显着一座城市的胸襟与涵养。天大的建筑,则传承着一代代天大人实事求是、奋勇拼搏的精神。现奉上天津大学独家私藏打卡地图,快拿起相机,带上你的小伙伴一块儿去拍照吧!

花堤路

“几枝点染竹篱新,一笑风前独殿春。”只要你看到有人扛着“长枪短炮”往天大去,那就意味着,天大的海棠花开了。天大每年都会举办海棠节,从卫津路东门进入,能看到两侧花满枝桠的海棠树。无论你身在何处,抬头即见蜂拥而至的花开,那是满溢出来的春天。

北洋园校区综合体育馆

还记得热血电影《夺冠》吗?影片有多处场景都是在天大取景的,其中那个让人过目不忘的体育馆,就是北洋园校区综合体育馆。该馆由校友李兴钢设计,并获得ArchDaily2018年度建筑大奖。简洁的几何外表让体育馆显得沉静、朴素且富有韵律感,独具匠心的直纹曲面屋顶又让体育馆充满了律动感,光与水交错在同一层面,又平行于两个时空中,直让人惊呼“绝了”!

郑东图书馆

2014年,天津大学1988级校友郑东向母校捐赠郑东校友教育基金5000万元。次年,为感念其捐赠,学校将万众瞩目的“最美图书馆”冠以他的名字。斑驳的光影映射在这座庭院式的图书馆墙面上,陪伴着天大学子向上拼搏,如今的天大学子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框架式的新奇建筑颇具东方意境,墙上漫布爬山虎,院中一池锦鲤。一入秋,冯研院的墙壁就变得五彩缤纷,红叶飘落在鱼池中,与锦鲤交相辉映。再看内部,冯研院简直就是一座馆藏丰富的博物馆,处处陈列着古今艺术精品,以及冯骥才先生多年来在绘画、文学等方面的成果。走进冯研院,保你收获满满。

宣怀广场

广场正中的乳白色雕像脚下有繁星在闪烁,一块块简约的几何版块默契地组合着,摇曳树影下,是天大人走过的足迹。站在宣怀广场向四周仰望,能看到一栋线条柔和的圆弧形建筑,刹那间便觉自己渺小无比。走过此地,仿佛能在历史长河中与前人对话,纵然斗转星移,此景如旧。

第九教學楼

提起天大,第九教学楼的身影便会跃入脑海。她历史悠久,如今仍巍峨矗立;她温和可爱,鸽子也在这里筑巢,黄昏夕阳下,倦鸟还家,风景独好;她庄重大方,曾在1958年与毛主席一起,在天大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太雷像

在天大,有一条以张太雷烈士命名的“太雷路”,徐徐漫步其上,可以看到坐落于天大东西主轴线上的“太雷像”。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领导了广州起义。次日,他在赶赴前线的途中不幸牺牲,年仅29岁。而今,他屹立在北洋广场,注视着母校,看着时代变迁,岁月轮换,看着一代又一代天大人从少年蜕变为新时代的担当。

牛顿苹果树

牛顿被苹果砸了头,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这棵启蒙树的枝条在2005年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经过精心培育,终于在天大扎了根。这棵苹果树被视为科学探索精神的象征,据说在天大学子眼中,它可是比锦鲤还“锦鲤”的存在。

北洋纪念亭

踏入天津大学,视线很难不被那座赫然屹立的方正建筑所吸引。北洋纪念亭区别于其他传统凉亭,更偏向现代风格。周身庄严雄伟又不失简洁,内部镌刻着北洋校训与校歌,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证——法学大家王宠惠的“钦字第一号考凭”也镌刻在上,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天大人的骄傲。

求是亭

原址重建,是两代人的传承,是天大代代迭传的情怀;创新独特,是不同时代的碰撞,是“求是”精神的另一种写法。复建的求是亭,材料、色彩、比例、尺度都与以前一模一样,但又在细节处增加了后来设计者的独特妙思。求是亭伫立在风雨里,看天大学子朝阳晨读,傍晚信步。

天大头条

天津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家国情怀、兴学强国一直是其不变的追求。从1895年至今,天大始终奋斗在助力国家强大的第一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天津大学近来又有什么大事件新鲜出炉了!

天津大学获准建设 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2020年3月2日,国家科技部发布《科技部办公厅关于支持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的函》,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建设是国家科技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设立的国家级科研平台。由天津大学牵头组建的天津应用数学中心,成为首批建设的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

天津大学空间力学团队 为嫦娥五号着陆器稳定着陆保驾护航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号顺利着陆月球表面。其中,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空间力学团队的师生功不可没。“嫦娥”飞月前,空间力学团队圆满完成了20多种“嫦娥”在月球着陆的模拟工况,以确保着陆器能准确安稳地踏上月球。

天大团队夺得2020世界机器人大赛双冠军

作为世界性的官方专业赛事,机器人大赛具有极高的技术专业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在“2020世界机器人大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中,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高忠科教授团队斩获技术赛“颞叶脑机组”一等奖,以及技术锦标赛“颞叶脑机有训练集一等奖”两项冠军。

天津大学“95后” 大学生脑电波写福字

2 021年2月5日,两名天津大学的“95后”研究生用脑电波操控“哪吒”多脑协控智臂系统写了个“福”字。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的脑控系统也许会彻底颠覆现有的人机交互方式,人与人的交流将不仅仅停留在语音或文字,还可能通过心灵进行沟通。

天津大学全国第100间“梦想教室”落成

2020年7月28日,天津大学全国第100间“梦想教室”在甘肃省宕昌县大寨九年制学校揭牌落成。自2017年起,天津大学就通过众筹义卖、校友资助等方式,为全国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中小学建立美术教室、科技教室、课外活动室等“梦想教室”,将天津大学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和人文关怀源源不断地辐射到当地。

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2.0发布

2020年6月15日,天津大学发布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2.0版本。其重点任务与关键举措主要包括构建完备的新工科教育平台体系、持续优化新工科教育教学设计、建立健全新工科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持续优化新工科教育系统环境四个方面。目前,天津大学正按照“差异化、梯度式”模式有序推进新工科建设。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校际互选课程开放

继北大清华互相开放本科课程后,又有两所高校“发糖”了。2021年3月2日,天津大学发布通知,为促进天津大学与南开大学的优势资源共享,两校教务处经研究决定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此次开放的9门校际互选课均列为文化素质类选修课,选修课程学分与成绩记载到两校成绩单中并计算绩点。

天津大学首创钢结构技术为大兴机场架起“凤凰”骨架

形似凤凰的北京大兴机场航站楼于2019年9月25日正式通航,它被誉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单体机场航站楼。此次,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钢结构研究所参与完成了大型复杂焊接空心球节点的足尺试验,为“凤凰”骨架提供了技术支撑。

全球首个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在天津大学诞生

2019年11月,天津大学精仪学院黄显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全球首个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理论上,利用柔性电子技术研发的微型“软体”机器人可以反复改变形状,实现运动、抓取、运输和触觉感应等功能,有望成为柔性电子产业和植入医疗器械的革命性突破。

天津大学推出“人工智能新闻主播”介绍世界智能大会

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天津大学专门打造了网上专区,推出智能主播“海小棠”介绍世界智能大会。现场,王龙标教授让海小棠读了一篇2000字的综述稿,在语速、语音和语调上,海小棠都和真人主播十分相似,但真人主播有两次口误,海小棠则没有发生错误。天津大学智能语音团队主持了语音领域唯一的“973项目”,语音生成、语音交互与语音合成的算法全国领先。

天大在第六届“互联网+”大赛中取得天津市历史最佳成绩

2020年11月19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天津大学获得2金3银,创天津市高校历史最佳成绩。其中,“KGMB—污水重金属吸附新航向”和“云遥宇航星座计划—中国商业空间气象探测领航者”项目荣获主赛道金奖。

天大成果

在天大,实现那些遥不可及的理想

“强工、厚理、振文、兴医”作为天津大学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多年来从未改变。天大以工科为基石,积极推动“新工科”和“强基计划”的建设,在无人机、深海机器人、大飞机环控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大力发展理、文、医、法等学科,形成了工科优势明显、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布局。

让“海燕”飞向更深更远的地方

2001年的某天,天津大学的王树新教授读到了一篇文章,首次了解到国外水下滑翔机的研究进展。由此,他萌生了超越国外的科研目标。2005年,第一代温差能驱动水下滑翔机研制成功;2009年,寓意“不畏风雨、轻身如燕”的第二代混合推进型水下滑翔机“海燕”研制成功。

在“海燕”首次“飞”向深海的那个日子,众人怀揣着难以言喻的激动,唯恐它一去不返。以前在湖泊上实验时,“海燕”身上都会绑着一根渔线,以防丢失。这次入海,却不得不剪断渔线。

两个小时后,“海燕”终于发来位置信息,这意味着,“海燕”第一次海上试验圆满成功!

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与创新,“海燕”已经能够打破由自己创下的世界记录了。2020年,“海燕-X”万米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深渊海沟进行了海试。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世界第四极”,其水下压力之大,天大机械工程学院的杨绍琼副教授称,“可以想象为用一根脚趾头顶起3辆汽车。”

六天的漫长等待,团队成员度日如年,但依旧坚信小“海燕”一定会回来。当屏幕显示出“10619”(米)这个数字时,大家由衷感到再漫长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海燕”的成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天大团队。那时候,国外对海下技术封鎖,团队经费不足,就在学生实习的小车间里做研究,在卫津路的青年湖里做试验。团队成员就这样坐着“冷板凳”,攻关了一项项关键技术和难题。

如今,“海燕”号水下滑翔机总航程已超过15万公里,观测剖面数超过5万个,在海洋(包括北极)科考、南海安全演习、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燕”号涉及到机械、力学、自动化、人工智能及海洋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应用,其成功不仅解决了我国相关技术的“有”“无”问题,而且在“大深度”、“长航程”、“高精度”三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既打破了国外对我国水下滑翔机的技术封锁,也扭转了我国在“耐压与结构”“能源与驱动”等核心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给无人机装上“大脑”

在无人机时代,似乎人人都可以买架无人机把玩一番,但想要把无人机玩得更有技术含量,就得看天大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研究所的齐俊桐教授了——他带领团队研发出自适应飞行的控制算法,给无人机装上了“大脑”。

齐教授从小就对飞行感兴趣,但因为近视问题无法报考飞行员,转而来到天津大学学习自动控制,希望自己研究的设备代替他飞上天空。他对无人机的研究从兴趣转为责任,是在2013年。

芦山地震后,齐教授与团队前往灾区搜救。以往,搜救需要专业人员挨家挨户人工排查,因搜索面积大,加上震后道路难行,耗时耗力不说,对被困的灾民而言,多等一分钟,就离死神更近一步。

齐教授所带来的智能无人机极大地改善了这一局面,“它能用自己的分析系统,直接判断哪些房屋倒塌、哪里需要进一步救援。”智能无人机传回的数据提高了救援人员的效率,为灾民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装上了“大脑”的智能无人机可以自动识别障碍物,并制订出最小能耗的最优躲避方案,帮各行各业插上“千里眼”和“顺风耳”,“如耗时耗力的电网巡检、物流配送、救灾应急、农药喷洒等领域。”齐教授相信,在未来,智能无人机还将改变我们的交通方式、工作方式等。

研发初期,齐教授还只是天大的一名学生,从0到1的突破并不简单,缺人、缺钱、缺时间。而现在,他已经研发出了把人从枯燥劳动和艰苦环境中解放出来的智能无人机。他表示,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气象探测、应急救援、环保监测等领域对大数据应用的需求急速上升,无人机将更加智能化、自主化,实现远程精细操控,更好地保障飞行数据安全。

实地调研多年,齐教授及团队致力于让智能无人机变得更“实用”。正如他所言,“一架无人机的能力毕竟有限”,如何让多架无人机甚至智能集群化协同作业,完成人们完成不了的事情,将会是他们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座舱环境控制系统,让大飞机畅快“呼吸”

2009年起,天大师生开始关注大型客机座舱空气环境控制的科学问题。空气环境控制系统是飞机九大关键系统之一,也是涉及机密的关键技术,国外对我们技术封锁已久,天大一拍定案,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设计、研发。

为此,天大专门礼聘美国普渡大学教授陈清焰来校工作。陈教授的唯一要求是“一架适航的飞机”。为了一个人,专门购买一架飞机,值吗?

天大用“麦道82”大飞机做出了回答,为了科研,为了人才,值!

这架大飞机成了陈教授科研生涯中最特别的一间实验室,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整机座舱环境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在该平台上,天大团队搭建了一系列或真实或简化的实验平台,实验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实验技术如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等,积累了大量科研数据与成果。此外,该平台还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的座舱环境数值仿真和优化设计工作。

传统的民航客机,多在机舱顶部送风,容易导致不同位置的乘客冷热不均,污染物和传染病病毒滞留。天大首创了机舱顶和行李架双向送风系统——座舱内送风口的空气有50%来自机舱内的循环空气,50%来自发动机引入的舱外大气。此设计不但加快了空气流动,减少了乘客的冷热不适感,还对机舱内的纵向气流形成阻断,降低了乘客交叉感染的概率。

为此,天大团队搭建了全尺寸的飞机模拟座舱,仿照C919的座位设置,开发模拟假人。每个座位上都坐有真人大小的模特,身上缠绕着电热丝,模拟乘客散发的热量,此外,天大团队还自主设计了呼吸模拟器,进行多种送风模式的切换,更科学、合理地让方案落地。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裴晶晶副教授还透露,团队不仅在飞机、高铁、汽车等密闭环境有所研究,还将在飞机座舱环境研究中所得到的经验,应用到了空间站环控生保系统中,设计了空间站人体产热产湿实验模拟系统,为研究航天员的舒适与安全提供了科研平台。

“医工结合”,改变未来

坐在一把长得颇像“大白”的椅子上,先后中风多次的阿姨惊喜地发现,自己心思一动,右手就抬起来了。几个月之中,她的右手从完全无法签名,到可以歪歪扭扭地自己签名,再到字迹逐渐变得工整、有力,皆是因为“神工二号”运用“运动想象”这一脑机接口技术,成功捕捉到了她的运动意图。

要通过脑电拾取运动意图,这在微弱信号检测领域是非常棘手的,用天大医学部医科院何峰院长的话来说,“类似于我们要在最嘈杂的闹市中,听清一只蚊子飞过的‘嗡嗡’声。”

尽管难度重重,但天大医学部在脑电检测领域至今仍保持着几项世界纪录:检测到了最微弱的脑电信号、达到了最快的脑机接口传输速率、实现了脑机接口最大的指令集、建立了最强的脑机交互界面。

这些璀璨的成果,与天大“医工结合”的特色息息相关,而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最好的证明。

医学部目前开设了智能医学工程和临床医学两个专业,每届共招60人左右,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精英化培养,还专门制定了“4C”(跨学校、跨学门、跨学位、跨学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由天津大学教授工学课程,天津医科大学负责医学课程,两校强强联合,各司所长;学生在本科期间修习工科、医科和数理3门学科;对于优秀学生,可以授予医工双学位;智能醫学的学生或可进入“4+2”本硕贯通、“4+4”本博直通的培养机制。

另外,临床医学还设置了“医学+X”的布局,与天大的直附属医院联合,培养具有信息时代科学思维和工程素养的复合型医生。

如今神工系列已经开展了3700多例临床实验,虽有成功有失败,但天大医学部从未停止对人脑的探索。脑机接口技术(BCI)不仅被应用于医学,他们还在“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上进行了相关实验,更在2019年将相关技术集成到了芯片“脑语者”上,应用于特种医学、康复医学、脑认知等多个领域。

在信息科技时代,何院长畅想,不久的将来,VR技术将走进课堂和临床,让学生以第一视角观看手术教学,让患者在VR游戏中完成康复训练。甚至可以把脑电信号的建模、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等工作移到云端,让系统变成一个家用医疗产品。

强基计划,让学生踮起向上的脚尖

各大高校取消“自主招生”,这让想借此考取大学的潘逸扬差点被拒之门外。幸好,“强基计划”给他打开了一扇更具针对性的大门。

“强基计划”有别于一些热门工科专业,是旨在强化基础学科的基础研究,这正是潘逸扬的兴趣与理想所在。他初中便十分热爱生物这门学科,高中时曾参加生物竞赛,并取得了第28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的成绩。因此,在了解天大本研衔接培养方式能够尽早接触科研的“强基计划”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物科学专业。

大一上学期,院长会亲自讲授“现代生物学前沿”这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院长站在学生中间侃侃而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潘逸扬记忆犹新,在这门课上,他第一次产生了“这才是大学课堂该有的样子”的感觉。

学院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为强基班聘请青年教授担任班导师,并为每位同学一对一配备学业导师,对他们提供学业与生活上的帮助。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学院还开展了“本科生实验室轮转计划”,每学期为学生提供一个选择实验室的机会(不局限于本学院),让其进行科研锻炼,以便发现兴趣所在。

科研工作素来严谨,这一点,潘逸扬在一次实验室观摩学习中深有体会。“导师担心在混匀的过程中弄混了试管的顺序,直到离开实验室前还在问‘我刚刚没把顺序弄反吧’,前前后后核实了十来次。”这样认真细致的态度,让他忍不住反思:换做我的话,能不能注意到这些细节问题?能不能有这种较真精神?

院庆的时候,潘逸扬与同学拍摄了一部微电影,来表达对生物学的喜爱。大学不像高中,任务更复杂、时间更自由、环境更多变,但他说:“热爱能抵岁月漫长。”在未来,他还想继续深造,读博、从事生物学研究,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乘着风,向正义的理想奔去

在一档名为《天才知道》的节目上,天大学子的优秀表现深深吸引了梁瑞鑫。在报考时,她又被天大“实事求是”的校训和招生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染。到了专业分流会,发展迅速的法学院点燃了她心中的那把火。

其实早在高中,梁瑞鑫就与法学结缘了。她偶然看了电影《辩护人》,男主角身上那种法律人的责任感和爱国心,让她颇受鼓舞。她还喜欢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希望用理性的头脑、丰富的知识和温暖的态度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恰好,法学能给予她批判的思维看待世界。

天津大学全面取消了转专业门槛限制,遵循“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的原则,给予学生更大的专业选择自主权。基于这一政策,经过了一年大学学习的梁瑞鑫,在慎重思考自身职业发展和兴趣志向之后,提交了转专业报名表,并通过相应测试,成为了一名法学院学生。

作为一所工科背景深厚的学校,天大法学院自然也积极与各理工专业交叉融合。梁瑞鑫记得,法学院曾举办计算法学沙龙活动,田野教授主讲生物识别法律保护,他从宏观到微观、由浅入深地分析生物识别技术的司法规范,让大家收获颇丰。

除了学术交流,在参加社团活动时,梁瑞鑫接触到工科背景的同学,了解到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思考基于这些技术产生的法律问题。她说:“法学与理工专业交叉融合能达到多赢的效果,这既彰显天大的独特优势,又推动各学科发展,我们法学生也能吸收新知、拓宽思维。”

在天大,她曾刻苦钻研法学理论知识,也曾到法院实习锻炼,还曾下乡支教收获满满回忆。而法学院的学习也让她对法学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法学学科来说,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各种学说观点都有道理,重要的是自我思考的过程。”

将来,梁瑞鑫想成为一名公平、理性、正义的法官,基于事实与客观理性,伸张正义。

天大社团,真的不一般

天津大学招生宣传协会

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对“招生”这个词一定不会陌生。如果你想联通天大和自己的母校,帮助更多的学弟学妹,那么一定不要错过天大招协。它是天大师生与母校联系的桥梁,亦是社会了解天大的窗口。从加油视频拍摄到高考寄语,从招生组老师采访到高考招生政策宣讲,技能培训、感恩季、高考季、母校回访、海棠节、招生季电话咨询……成员们皆怀着“招生事是天大事”的信念,期盼“招四海之学子,协北洋之精英”!

北洋合唱团

作为天津大学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团体,北洋合唱团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了世界。今年36岁的北洋合唱团,至今演绎了各个时期、各个国别的经典合唱曲目及原创作品共千余部。不仅如此,北洋合唱团还在“仲夏之布拉格”第二届国际青少年合唱节、第七届巴厘岛国际合唱节、“黄龙音乐季·国际合唱艺术周”、第九届“歌之旅”国际合唱节等国内外赛事中脱颖而出,摘得大奖。合唱团每年都会举办自己的专场音乐会,收获师生一片好评,同时坚持对外交流,与美国贝尔坎托合唱团、扬斯顿表演合唱团、杨百翰大学合唱团等国外著名合唱团体举办音乐会,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不容小觑。

青年文化促進会

走进“北洋大讲堂”,以观天地。这一由青年文化促进会承办的论坛活动,集思想教育、先进文化、前沿科学为一体。诺贝尔奖获得者费雷泽·斯托达特、罗布特·格拉布、杨振宁等,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礼、顾晓松等,作家莫言、余秋雨等,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撒贝宁等,以及各国前领导人、军事专家、海军少将、企业创始人、表演艺术家、奥运冠军、著名演员等海内外学术界、企业界、文体界的知名人士都曾做客“北洋大讲堂”,在这里留下了澎湃的思想与智慧的声音。

社团联合会

社团联合会举办的“百团大会”热闹非凡。为了迎接这项一年一度的社团招新活动,全校上百个社团纷纷使出十八般武艺,向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伸出橄榄枝。才看完DBX街舞社的舞蹈,就被国旗护卫队吸引了目光;才领略过纯熙汉服社的风采,就被电视台偷走了耳朵;才在D-Touch动漫社感受过二次元文化,就被相声社逗得捧腹大笑……花花绿绿的帐篷前,挤满了不知怎么选择的新生,这个社团也想去,那个社团也喜欢。对此,各大社团只想说:“种类太多,魅力太大,怪我咯?”

新青年媒体中心

管理策划、原创编辑、平台运营、摄影设计、综合调研、电台录制……如果你也拥有一个媒体梦,那你一定不能错过它——天津大学新青年媒体中心,一个负责天大团委微信、微博、B站、今日头条和青年之声网站等多个媒体平台运营工作的团队。新青年媒体中心还打造了“北洋师说”、“青媒数据”、“青媒调研”等精品栏目,为天大师生提供新鲜的校园资讯,引领着天大学子的思想。加入新青年媒体中心,体验各个大型活动的宣传,各种新颖栏目的策划,各类网络文化产品的打造,保证让你收获满满。

“搭伙”众创空间

天津大学的“搭伙”众创空间由卫津路及北洋园的“搭伙”众创空间共同组成,其中天大为运营主体,集合企业、校友资源、入驻团队、运维团队、政府部门等多方力量,培育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各个类型的创业项目。目前“搭伙”众创空间已经涵盖联合办公、小型会议、创业咖啡、项目路演等功能,在这里,只要你有想法、有干劲,就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不仅各方资源为你保驾护航,空间本身还会为入驻团队提供免费工位、法律咨询、公司注册、驻校天使投资人等贴心服务。

天大体育部

说起天大体育部,就不得不提到那句一语双关的标语:“体育是天大的事!”新生足球赛、田径运动会、“北洋杯”系列赛事、“王正廷杯”综合运动会、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天大的体育活动种类繁多,如常规的足球、篮球、棋类等,还有为迎接冬季奥运会而组建的冰壶运动队。为了天大学子的健康,体育部几乎是“全年无休”,即便是家里蹲,也推出了“居家锻炼”系列活动。五花八门的体育赛事,总有一项能够拨动你的心弦,让你在科学锻炼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成为“跑、跳、投”小能手。

学生会

天大学生会的历史颇为久远,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北洋自治会,百年来,学生会已经成为天大最大的学生组织。大部分的大型赛事活动皆由学生会组织开办,包括天大最具影响力的“新生系列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新生辩论赛、定向越野、颇具特色的海峡两岸青年学生领导力论坛等活动。台海交流一直是天大的传统,学生会每年都会组织学生与台湾成功大学等高校,选定主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并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猜你喜欢
天大天津大学
天大(外一题)
第十二回 惊天阴谋
五行真经(12)
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1)
雨中情
Food Fight
人人有“三大”
卫星大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