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睡眠报告:睡好觉对你的人生有多重要?

2021-01-17 17:40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室作业孩子

Sue Liu,同济大学德语专业本科毕业,现于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德语翻译硕士,热衷于国内外时事新闻、科技新闻等。

我们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剩余三分之二的生活。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了青少年睡眠时间调查报告:2020年,95.5%的小学生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为8.7小时,90.8%的初中生睡眠时间为7.6小时,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间为7.2小时。这与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的小学生每天需要睡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的标准有所出入。也就是说,超过八成的学生睡眠时间达不到“国家标准”。睡好覺对你的人生有多重要,请阅读以下这份2021睡眠报告。

谁偷走了你的睡眠?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慕思寝具等联合发布的《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在“不同年龄层晚上12点以后睡觉的比例中”,“00后”群体有57%的人超过12点睡觉,堪称不同年龄层受访者中的“王者”。当被问到为什么熬夜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作业实在太多了。

“00后”的压力有多大,看看横空出世的网络热词——“鸡娃”,便能知晓一二。何为“鸡娃”?指的是用打鸡血的方式养娃,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比如,近期播出的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刘涛饰演的妈妈苏醒就抛出金句:“不鸡娃的父母,还是合格的父母吗?”于是,她给孩子安排了密密麻麻的学习计划:白天,拼音、识字、自然拼读、加减法课程无缝衔接;晚上,她还亲自辅导孩子学习,一直折腾到半夜。

可想而知,如此高强度的学习安排,势必会压缩学生休息和睡眠的时间。而这一行为,并不是电视剧夸张的演绎手法,根据腾讯发布的《进取的00后》营销洞察报告显示,“00后”课业繁重,除上课时间以外,每一名学生每个上学日平均花费在学业上的时间是4.6小时,周末则是5.3小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童睡眠障碍诊治中心主任江帆有感而发:“现在不少家长以提高学习成绩为名,不惜让儿童熬夜完成作业或进行课外练习,剥夺了儿童的睡眠时间。实际上这反而会损害儿童第二天的执行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巨大的学业压力,让学生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也随之降低,长此以往还会影响今后的学习质量。

另外,在学业压力之外,家长自身行为对孩子睡眠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中国睡眠研究会指出:影响孩子睡眠的三大因素分别是课业压力、玩电子产品、父母未能做好表率。67%的父母会经常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或电脑,孩子也有样学样,将电子产品带进卧室,再躺在床上玩手机游戏、与朋友聊天、刷各种小视频,不知不觉,已至深夜,睡眠时间自然缩短。

睡得越晚越焦虑

面对青少年儿童睡眠质量差的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郭兮恒分析道:“孩子并不是失眠,而是遭遇了睡眠剥夺。他们明明困了,却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保持清醒。”

睡眠剥夺的后果十分可怕。1965年,美国一名叫做兰迪·加德纳的男子参与了一项睡眠剥夺实验。刚开始,他信心满满,认为自己不会受到影响。但实验进行两天后,他就感到胸闷恶心,性情也变得十分暴虐。他的记忆力也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记不清两天前吃过什么食物、做过什么事情。264小时后,他更是无法完全集中注意力,本来视力正常的他视力变得模糊,并开始出现幻觉,连语言能力也受阻,无法进行正常交流。

这项实验或许有些极端,但对青少年儿童来说,睡眠剥夺的负面影响确实是深远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江帆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睡眠剥夺不仅会引起短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下降等后果,还会显著增加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更严重的是,睡眠剥夺还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抑郁、焦虑、暴躁等情绪,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言行冲动等行为问题,更有可能损害青少年儿童的脑功能。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张卫华解释道:“有的孩子因为夜里睡眠剥夺,白天上课睡觉,经常被老师批评,久而久之产生了焦虑情绪;还有的孩子由于睡眠不足,脑子反应慢,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抑郁的情况。这些负面影响是不可逆的。”

可以说,睡眠剥夺对青少年儿童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学生明明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才晚睡的,结果睡眠剥夺不仅导致成绩下滑,还失去了宝贵的健康和良好的情绪。

一切都为学生睡眠让路

日益严重的睡眠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个人发展,因此教育部就这一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

2021年4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

此外,《通知》还提出了三个“中断”要求:作业、校外培训、游戏都要为学生的睡眠让路。

作业中断,顾名思义,不能强行要求学生做完作业才休息,相反,保证睡眠更重要。教育部要求教师要对未能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分析,加强辅导,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不能按时做完作业,该反省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

校外培训中断也为缺觉的学生带来了福音。教育部要求校外线下培训的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直播类培训活动的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此外,老师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任何形式布置作业。这些练习与打卡看上去只需要花几分钟,但操作起来极为繁琐,一科一科地“练习”“打卡”下来,学生同样会消耗正常的睡眠时间。

而对于游戏中断,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会同相关部门采取技术手段加强监管,确保每日22:00到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

《通知》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们摆脱课业的超长待机模式,远离游戏的诱惑,安安心心地躺在床上睡觉,第二天精神饱满地去上学。

除了这些硬性措施,一部分学校还采取了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帮助孩子们实现“睡眠自由”。近日,一条名为“小学生在教室午休床上休息”的短视频刷爆网络。视频中,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值日小组将座椅移到教室中间,齐刷刷地拉开了教室三个壁柜中暗藏的折叠床。瞬间,三面壁柜变成了三张舒适的大通铺。值日小组将床铺好后,通知其他学生按性别分组,排队进入教室找到各自的床位,再拉开床位下的小抽屉,拿出被子、枕头和眼罩,最后舒舒服服地躺下来睡午觉。对此,众多网友纷纷点赞:在教室光明正大地睡觉,这才是我童年时的梦想!

看到这里,你该明白,睡眠到底有多重要——它关乎你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也影响着你未来的人生。

睡眠小贴士

● 睡眠环境:卧室光线宜暗,建议拉上窗帘;卧室气温宜凉爽,对大部分人来说,18.3℃是睡眠的理想温度。

● 规律作息:不要赖床或睡回笼觉,也不要趁着周末疯狂补觉;白天可以休息,但不要躺下或打瞌睡;别强求睡眠时间的长短,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睡眠习惯。

● 建立卧室/床与睡眠的强有力联系:不要躺在床上看电视、玩手机;实在睡不着就先起来,去另一个房间调整一下状态。

● 避免就寝前过度刺激:在入睡前1小时,停止活跃的脑力活动或体力活动,让自己放松;考虑学习一套放松方法,晚上躺下入睡前加以练习。

猜你喜欢
教室作业孩子
不要在教室打闹
快来写作业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作业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