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橙橙
谚语“衣莫若新,人莫若故”在强调老友的重要性时,侧面印证了一则自古流传下来的观念:物品还是新的好。但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消费观的升级,旧有观念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二手市场,成为变废为宝的“主力军”。
“旧货市场”由来已久,历史远比想象长
提到二手交易,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日本,不仅是因为古着店在日本国内遍地开花,更是因为流行于此的“古着”概念如今已传遍世界各地。但是,发源于日本的“古着”仅指二手衣物,在庞大的二手市场中只占据冰山一角。
人们很难说清二手交易最初起源于哪个地区,以我国为例,早在封建社会中期,我国便有了旧货行当;同样,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或早或晚地出现了零散的二手集市。
放眼近现代,较早有迹可循的是19世纪末,形成于法国巴黎的旧货市场,渐渐地,旧货市场演变成固定市集,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完善后,“跳蚤市场”作为二手交易的代名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随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虚假繁荣不再,其民众不得不调整此前大手大脚的消费与生活方式,重新回归节俭。在这样的背景下,二手商品市场如雨后春笋般萌芽并迅速扩张,为日本国内的二手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美国、澳洲、欧洲等地的二手市场也发展得颇具规模,二手文化逐渐兴起。如今,国外许多跳蚤市场已经成为当地的旅游打卡点及文化名片,吸引了不少游客。
“物流+互联网”强势助推,二手交易不止于线下
相较国外繁荣兴盛的二手市场,我国则要显得萧条许多——正如开头所说,一来,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秉承“买新不买旧”的原则,由衷接受二手物品并非易事;二来,人们在购置二手物品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筛选,从成本角度来讲并不划算。也因此,多年来国内线下的二手市场始终没能形成体系。
转机出现在我国的物流体系和网络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后,这两者的优化为线上交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不少资本开始进入二手市场。
综合性如“闲鱼”,在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用户可以出售任意闲置物品,平台对此会进行严格的审核;“孔夫子旧书网”珍本云集,藏书丰富,你遍寻不得的绝版书籍,可能就在这里的某个角落;前一秒还在书架上吃灰的书,只要通过“多抓鱼”的鉴定回收、清洁消毒,就能被运送到新主人手中。除此之外,二手车交易有“人人车”,电子数码产品有“爱回收”,时尚潮流产品有“红布林”,高端奢侈产品有“心上”……
层出不穷的各种门类APP细分了二手市场,各具特色的网络社群也吸引了越来越多高黏性的用户。
是追求性價比,也是收集旧时光
我国新增二手闲置公司超11万家,年二手交易额达到万亿级规模,其中,“90后”和“00后”是主力消费军。从喜新厌旧到二手文化风靡,年轻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
从国外到国内,再从线下到线上,更多年轻人在加入二手市场的同时,也赋予了二手交易更丰富的意义。
选择购置二手物品的人们大多拥有相似的理由: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物尽其用……但近年来,许多通俗意义上不算实用的物品也在二手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譬如黑白电视机、陈旧录音机、老式胶卷相机等。
一方面,在如今年轻人的消费观念里,性价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二手商品既能省钱,又能保证一定的质量,何乐而不为?更何况,通过更低的价格买到高端奢侈品,那份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另一方面,年轻人选择购买一些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显然和节约没有太大关系,与之相比,他们更看重的是物品带来的年代感与故事感。毕竟,经过数十载光阴的打磨与风霜的洗礼,时光将老旧物品沉淀出岁月特有的痕迹,对于买家而言,这就是物品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价值,远比使用价值来得珍贵。
不论人们初衷如何,也不论他们是从何种角度选择了二手交易,最终归结起来,都不失为一桩美事。一来,买卖双方各取所需,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二来,二手物品得以再次流通,焕发出新的活力,而非就此被人草草放进垃圾箱,结束它们尚有余热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