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21-01-17 11:38徐一伟申凤娟姜琳琳
山西建筑 2021年6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空间规划课程体系

徐一伟 申凤娟 姜琳琳 孙 异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新常态”,城乡发展呈现出降速、转型和多元的转变特征[1]。2018年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城乡规划从一项独立的政府行政职能,变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应对城市发展阶段转变和行政改革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变化,是新形势下城乡规划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

1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变革

1.1 城乡规划内涵变化

现阶段,我国步入社会经济发展拐点期,城市发展模式逐渐转型,以土地财政拉动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城市发展动力将面临升级。反映在规划教育上,过去为增长型规划服务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将适时转变,开始更加关注存量规划以及减量规划,城乡规划由物质空间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变,由此带来对生态环境、社会公正以及城市建设服务质量等更多关注要求。

1.2 社会需求转型

“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正式实施,城乡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定位及作用将发生转变,政府部门不仅需要规划编制成果,还需要指导规划落地实施,维护规划运营等一系列城乡治理的服务。需要重新审视学科转型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规划工作不再延续“工具”的惯性推进规划工作,而应研究如何“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问题[2],规划人才的培养需要合理协调空间设计和空间管制能力,强化对于编制后的实施与管理技能的学习。

1.3 技术革新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不再仅是空间建设的蓝图规划,而是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城乡规划正由具体的技术业务开始变成协同的平台[3],由此规划工作者也要转变工作思路,由专业深入到跨专业协同转变。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基于大数据的规划理论建构和规划方法创新,对规划师职业技能提出新要求,需要掌握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及GIS等基本分析方法。

2 城乡规划课程体系现状

黑龙江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始建于1991年,建立在建筑学学科基础上,作为一所地方性工科院校,在规划教育中存在现状问题如下。

2.1 课程动态更新滞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本校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以服务城乡建设领域为主,教学体系以城乡规划、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为主要支撑学科,学科设置偏重开发型规划,对于存量规划需要用到的经济学、社会学和公共政策等学科支撑不足,新技术如大数据分析等课程亟待更新,难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城乡治理型的服务规划。

2.2 共享建筑学基础课平台,规划课程体系衔接不畅

本校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共享基础课程平台,低年级开设了各类建筑设计课程,奠定了学生良好的微观视角和“物质空间形体”的设计思考方式,但同时也导致后期规划课程难以渗透,课程体系的学科特征不够明显。在各类规划设计课程中,学生关注建设空间而缺少全域空间思维,重视布局形式问题,掌握不同类型规划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标准,而缺乏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欠缺对实施过程、运行机制以及规划背后的政策意图的理解。

2.3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训练

城乡规划专业涉及课程知识体系广泛,在有限的课时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注重知识讲授,而缺乏和学生反馈互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各类实践课程中,采用传统的调研方式,而对于新兴信息技术等使用较少,缺乏实证归纳等基本分析方法的训练,学生的社会前沿需求技能掌握不足。

3 城乡规划教育体系改革

3.1 教育目标定位

如何适应新常态下城乡规划市场新需求,需要整个规划学科的转型重构,首先需要重新定位教育培养目标。新常态下的规划师不仅能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下完成更多建设,更要讲究规划深度和广度,考虑社会、经济等对规划设计的影响。传统的全才式、精英化的教育与科研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科发展要求,教育的转变需要从“小而全”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升级为由多专业构成的“大而专”式多元教育模式[4]。

目前很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改革应对,如东南大学以“注重宏观政策规划与物质空间设计”为教育目标,强调复合型综合能力与创造性自主能力并重培养的教育体系[5]。同济大学强调办学多样化,其教学体系涵盖多技术领域,课程体系设置灵活,以及面向实践的教学使其面对行业的转变可以弹性应对。对于地方性工科院校,如何在保留自身比较优势前提下,脱离同质化模式,培养符合市场新需求的特色人才,是我们需要重新定位的出发点。基于上述考虑,本校教育应以“注重物质空间设计与职业技能的宽基础和强实践型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即在本专业的空间设计优势基础上,向国土空间规划所涉及的地理科学等领域延伸,并突出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如社会工作方法和空间分析的规划技能等。

3.2 课程体系构建

3.2.1构建自身学科体系,拓宽学科基础理论

打破规划和建筑学科共享基础平台的局面,构建自身课程体系平台。多学科交叉是未来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趋势,专业培养目标要从注重绘图技能向综合学科拓展,但并不意味着城乡规划专业核心必然发生转移[6]。课程体系仍然以物质空间设计为主体,强化城市设计优势,拓展学科理论圈层,即构建以城乡规划学、建筑学为主干,地理学和土地资源学为支撑,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统计学、管理学、法学等为基础的学科框架,形成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学科体系。

3.2.2细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实践性

城乡规划学科方向的逐步细分、纵深发展及更高程度的学科交叉合作是发展必然趋势,专业细化应是各校特色和优势力量的整合与强化,而非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发展[7]。针对本校学科设置特色,重点结合GIS学科优势,联合管理学、计算机、经济学等学科教师,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培养空间分析特色优势人才,适应存量规划对空间分析和管理技能人才的需求。

国土空间规划的改革是空间价值和设计理念的回归[8],城乡规划将日益重视社会关怀,精细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越来越强调居民的需求和体验[9]。在设计课程中转变乌托邦式的蓝图规划,重视实践课程调研过程,增加行为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内容,强调真实性作风,设立基于学校和社会合作研究的实践课程计划,实现实践教育的社会化延伸。

3.2.3重视价值观养成,培养规划师责任感

城乡规划基本价值观是维护公共利益,国土空间规划又赋予了环境观、社会包容等更多理念,然而现阶段课程中价值观体系并不均衡。在课程构建中,要强化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尊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世界观以及多元包容的社会观的形成,将思政内容和工程伦理内容嵌入到专业课程中,理论课通过案例解读和研讨交流来提高学生深度和独立思考能力,设计课增加与社会各行业群体沟通协调环节,通过循序渐进的传授、实践以及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完整的规划伦理价值体系。

3.2.4增加方法论类课程,强化规划师职业技能

规划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转型下职业技能的发展提升需求。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实践需求,需要强化社会工作方法、政策制定方法和个性化定制规划等技能训练,如综合调研技能和数据分析技能,重视计算机科学、GIS、应用数学等应用科学知识体系,将分析计算模型、方法和软件等技术工具融入到教学中,提供观察和分析城市问题的方法论基础。

3.2.5课程设置应体现地域特色

目前国内各地方性院校课程结构趋同,为了应对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建设需求,教学重点放在了目标导向下的城乡规划模式,共性为主的教学内容导致各院校学生都以相同的方式解决不同城市的问题,忽略了城市的差异和精细化需求。针对本校地域特色和社会发展趋势,可增设关于寒区城乡设计、老年社会学等课程内容,在课程实践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北方村镇,研究寒冷平原地区的城乡风貌特点和人们需求差异,培养学生个性化编制城乡规划的能力。

4 结语

针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求变化,地方院校应积极响应并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摒弃大一统的学科发展标准,探讨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策略和路径。同时要注意到,城市规划的知识体系太庞杂,庞杂到任何一个个人、任何一个学校都难以完全覆盖[10],这需要不断优化原有教学体系和新增课程内容,将相关学科内容整合为一门课程,设置弹性多样化课程,不增加更多课程数量的情况下,丰富学科内容和应对社会实践需求变化。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空间规划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国土空间规划的法理和机理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城乡规划对土地价值的影响评价探讨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