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樱,孙西文,王亚梅,王阿妮
(陕西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陕西 西安 710018)
陕西省重点防汛区域是“一江两河一库区”,一江:汉江、两河:黄河和渭河,一库区:陕西省三门峡库区(又叫渭河下游)。所以渭河下游防汛工作是陕西省防汛的重中之重,而渭河下游水利工程水毁修复项目的及时实施是确保安全度汛的关键环节之一,所以做好渭河下游水毁修复项目意义重大,值得思考。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是黄河三门峡水库的主要淹没区和影响区,主要范围包括黄河自禹门口至潼关段长132.5 km,北洛河状头站至河口段长138 km,渭河自咸阳铁路桥至河口段长208 km,以及自渭南市沋河以东的12条南山入渭支流自老西潼公路以北的下游河段及其影响区。库区涉及咸阳、西安、渭南3市、14县(市、区)221.5万亩耕地、150万人口。目前渭河下游干流防洪堤防323.32 km(二级堤防265.42 km,五级堤防57.9 km);河道整治工程67处,坝垛(含护岸、连坝)2397座,工程长度124 km;水文站3座;水位站8座;二华雨量站11个;淤积测量断面74条;渭河堤防支流延伸段110.37 km,在南山支流修建水库4座、拦沙坝1座;北洛河堤防28.62 km;二华排水干沟46.7 km,抽排站12座等。
针对渭河下游防汛特点,按照全年防汛工作的工作计划,每年及早安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安全,健全防汛机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防汛项目管理,结合工程管理机制,开展工程普查、根石探测、河势查勘及防汛检查等。
一是扎实备汛。每年汛后进入下一年的备战工作状态,深入总结汛期防汛工作经验,探明水毁修复工程,结合维修养护项目确定下一年度水毁修复项目计划。二是及时防备。汛后及时组织根石探测,摸清坝垛缺石量,利用日常维修养护项目对根石走失严重的坝垛及时进行根石加固,避免造成水毁。三是加快建设。汛期以“主动防御、防重于抢”的思路,科学地安排部署水毁修复、抗洪抢险等措施,在大洪水来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2017年~2020年完成防洪工程水毁修复21处,项目建设合理,资金投入及时到位,恢复了工程的抗洪能力,防洪能力有效提升,防洪风险大大降低,减灾效益明显,保护了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好评。
(1)防汛水毁修复资金落实滞后,往往是小水毁拖成大水毁、大水毁拖成大基建,大大增加了工程投资。
不断上涨的社会物价水平以及人力资源劳务费等影响,水毁修复资金捉襟见肘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渭河下游防汛工作全面深入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防洪工程水毁修复资金做为预算资金,每年经费下达只能用于前一年已预算申报的水毁工程修复,汛前发生的水毁工程以及水毁扩大的工程得不到及时的资金保障,同时由于资金的制约,水毁工程每年十几处,每年只能对水毁严重的两到三处河道工程进行原标准修复,其余大多数水毁工程只能制定重点险段抢险方案,在汛期加强防守,每年防汛资金已经难以满足库区防汛工作实际需要。水利工程水毁修复资金没有明确的落实渠道,今年财政没有钱就不安排或者安排少一些,往往是由于资金落实不及时,小水毁拖成大水毁、大水毁拖成大基建,大大增加了工程投资,当然洪水也不是年年都有,水毁也同样是,但是有了水毁应及时解决,不能一拖再拖。
(2)水毁修复资金未形成合理的投入机制,与维修养护资金存在矛盾。
按照黄委关于维修养护经费支出的管理规定,渭河中常洪水发生一般和较大险情抢险费用从维修养护经费中列支,但由于维修养护经费测算仅仅从维护的角度出发,定额量和预算资金完全不能满足工程水毁修复需要,加之渭河近年发生中常洪水的频次比较高,防洪重点薄弱区域小水大灾、重复受灾的突出问题,日积月累形成新的险点险段,加大维修养护维修类资金将挤占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在遇到较大工程水毁,仅靠维修养护经费难以完全解决工程水毁。
(3)工程水毁修复专项资金申报起点高,难以满足现有的工程正常运行。
根据有关规定,渭河下游华县水文站4000 m3/s流量以上洪水造成工程水毁才能申报专项水毁修复经费,4000 m3/s流量以下洪水造成的工程水毁在维修养护经费中解决。鉴于渭河下游防洪工程严重水毁主要发生在华县水文站2000 m3/s~4000 m3/s洪水的实际情况,现在黄委、省水利厅下达渭河下游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资金对于点多、线长、面广、桥涵闸种类齐全的渭河下游防洪工程而言处于相对不足水平,很难解决严重水毁工程修复问题。
(4)水毁修复项目缺少相关规范规程制约,造成管理难度增加。
近几年水毁修复工程以上级批复文件内容确定项目的实施方式,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参照基建程序按防汛应急工程进行项目实施。一般在资金计划下达后,根据资金投入编制实施方案,资金制约非常明显,目前修复资金以政府采购形式下拨到单位零余额账户,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以合同形式支付每一笔支出,按照基建项目建设的建设管理费将无法支出,给项目实施带来不小的影响。由于水毁修复项目时间紧急、资金量有限,基建程序与招投标过程周期过长,原本可以在汛前及时修复的工程,往往拖到主汛期才能开始建设主体工程,此时水位升高,水下施工难度增加,严重影响水毁工程修复进度,不能及时有效的恢复防洪抗洪能力,有可能延误防汛有利时机。
4.1 建议建立中省水毁修复资金投资稳定机制,加大对工程管理一线单位的水毁修复资金支持
建立健全水毁修复资金投入稳定机制,发生水毁后,做到五个及时:及时上报,及时核实,及时批复、及时实施,及时验收。如果资金不到位情况下,上级应该先批复、先实施、先验收,有多少水毁安排多少水毁,随后在下年预算中安排资金,这样既确保了工程的安全度汛,又大大降低了工程投入,不至于小水毁拖成大水毁、大水毁拖成大基建,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4.2 建议减低渭河下游工程水毁修复中央级专项资金申报起点,将渭河下游申报专项水毁修复资金的洪水流量标准降低到2000 m3/s
明确划分维修养护资金与水毁资金的界线,维修养护资金主要是确保工程正常运行的日常费用,做大量水毁根本无法兼顾。所以建议把渭河下游申报专项水毁修复资金的洪水流量标准降低到2000 m3/s,2000 m3/s以下发生的水毁由维修养护资金及时解决,2000 m3/s以上发生水毁由专项水毁修复资金及时解决,确保工程安全度汛,有效缓解防汛压力。
4.3 建议组织制定水利工程水毁修复项目实施办法,规范水毁修复标准,明确水毁修复流程
定制出台水利工程水毁修复项目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申报流程、项目审查流程、项目批复流程、项目招投标规定及流程、项目管理流程、项目验收流程等主要环节,做到项目管理有章可循,良性运转。由于水毁修复项目的特殊性、及时性,在整个项目办法制定过程中要精简程序,体现快速、高效,使项目及时修复,确保安全度汛。
渭河下游水利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工程水毁经常发生,往往是由于资金落实不及时,小水毁拖成大水毁、大水毁拖成大基建,大大增加了工程投资,防汛压力倍增。尽快建立健全水毁修复资金投资稳定机制,明确划分维修养护资金与水毁资金的界线,理顺水利工程水毁修复项目管理程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