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财经系 山西太原 030032)
消费转型的核心主要是指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其中消费理念转型是指消费者在具体消费购物中,在消费刺激和社会环境变迁下逐渐形成不同的消费意识和理念,从而推动消费意识转变;消费结构转型是指基于消费者理念的转变,促使消费结构呈现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更新。从消费转型环境发展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玉米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更新。近年来,健康、轻食等以倡导绿色和生态共融的理念盛行,直接干预和影响了作为粗粮——玉米的整体销售和进口水平。利用近年我国玉米进口量、进口金额等统计数据,分析消费转型环境下我国玉米的进口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就近五年我国玉米进口量进行分析,自2016年至2020年我国玉米进口量总体呈现出攀升的趋势。2016年玉米进口量为317万吨,2017年玉米进口量为283万吨,2018年玉米进口量为352万吨,2019年玉米进口量为479万吨,2020年玉米进口量为1 130万吨。从2016年至2020年玉米进口量的波动中可以看出,2016年至2017年玉米进口量呈现出较小幅度的下行,涨幅呈现出负增长趋势,结合2016年至2017年我国相应政策波动可知,2016年至2017年我国玉米进口量存在约70万吨的差距,主要原因是2016年至2017年我国临储政策退市,国内玉米以市场化加补贴形式销出,造成国内玉米数量激增,进口量则呈现出衰减趋势。而在2017年以后,玉米总体进口量呈现出稳定攀升趋势,玉米总进口量涨幅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健康、绿色等消费理念的影响和干预,导致消费者由原本的精米细面转向粗粮类食物,玉米进口量在2020年呈现出明显激增。促使我国消费理念转型的深层动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国家倡导的健身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消费者的关注点由原本的身体运动健康逐渐过渡到饮食健康,进而导致玉米进口量在过去几年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第二,轻食概念在近几年兴起,玉米作为替代主食受到消费者追捧。
就近五年我国玉米进口金额波动分析,2016年至2020年,我国玉米进口金额伴随玉米进口数量呈现出明显波动。2016年我玉米进口金额为638 557千美元,截止到2020年我国玉米进口金额高达2 491 736千美元,2016年至2020年,玉米进口量增幅高达4倍。结合2016年至2020年玉米进口数量波动情况可知,2016年至2020年玉米进口数量增幅小于4倍,从金额增量和数量增量的幅度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玉米进口自2016年至2020年,玉米进口单价呈现出小幅度上涨。进一步从2020年12个月的玉米进口金额波动中可以明显看出,玉米进口情况和玉米季节性产量相关,在2020年1月至6月,玉米整体进口幅度较小,7月至12月,玉米进口幅度迅速攀升,2020年1月玉米进口金额为69 398千美元,2020年12月玉米进口金额为523 427千美元,从短期内玉米进口金额的这一波动中可以看出,玉米供应呈现出季节性波动趋势,伴随玉米整体产量的攀升,玉米进口金额也呈现出明显变化。
就近五年我国玉米进口单价波动分析,自2016年至2020年,玉米进口单价整体波动较为平稳,2016年是五年间玉米进口单价最低的一年,玉米进口单价为2 014.38千美元/万吨,与前文提及到的国内政策波动相关,国内玉米的产量暴增直接影响进口玉米价格;2016年至2018年玉米进口价格呈现出明显上涨趋势,自2016年起玉米价格由2 014.38千美元/万吨增长至2018年的2 241.02千美元/万吨的价格,2018年至2020年玉米价格出现缓慢回落,玉米进口单价由2018年2 241.02千美元/万吨回落至2020年2 205.8千美元/万吨。这一数据波动和前文中推测的2016年至2020年玉米进口价格存在轻微上涨相符。
分析2020年玉米进口均价月度数据,2020年1月至12月,玉米进口价格波动趋势较为鲜明,在国内玉米产量季节如8、9、10月,玉米整体价格较低,而非国内玉米生产季节玉米进口单价则较高。在2020年11月,玉米进口单价最高达到2 334千美元/万吨,与8月玉米进口最低单价2 168千美元/万吨相比差距达166千美元/万吨。从前文玉米进口数量波动中可知,12月是我国玉米进口需求激增月份,主要原因是国内玉米停产,但需求缺口存在,因此造成玉米进口数量激增。
消费转型环境下我国玉米未来进口发展主要受到消费者观念、工业市场用量、市场供需波动以及政策变化影响,玉米进口变化量的整体预测可以从食用消费波动趋势、饲用消费波动趋势、工业消费波动趋势进行分析。玉米进口整体趋势判断将结合影响玉米进口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近年来,“轻食”、“健身”、“低碳水”等概念已经逐渐成为消费者饮食消费理念转变的大趋势,该风潮掀起的主要因素是物质需求逐渐被满足,消费者希望寻找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同时在“都市疾病”困扰下,饮食健康成为消费理念跃迁的表现之一。玉米作为低GI食物也成为当代饮食消费理念转变下的主食替代物之一,玉米作为主食替代品之一,在未来消费理念转型和升级下其进口需求或将出现激增趋势。除此之外,玉米进行再加工的食品也是当前食用需求激增的方向之一,食品制备工艺的优化和发展,会使得玉米加工产品需求增加。
玉米的饲用消费主要是针对猪、牛、羊、禽类的饲养,消费市场对肉类产品的需求是长效动因。根据专业机构对我国肉类整体需求进行预测可知,未来我国消费市场中对肉类产品的需求将保持1.1%至2.6%的年增长率,我国肉类产品需求量的逐渐攀升,一方面是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居民对蛋白质在食物中的占比要求逐渐提升,中低收入群体能够负担肉类产品,造成我国居民在未来的肉类食品需求上涨。肉类食品目前在我国都以规模化进行养殖,饲养技术也逐渐成形,饲养企业或者自营农户能够在合理范围内控制料肉比率的提升,保障粮食在固定单位内的合理消耗,一般饲养谷物为玉米、小麦、大麦等。假设我国未来对肉类需求保持中国农业部及其他国家部门的预估水平,那么肉类需求的稳定攀升也将带来玉米饲养消耗的稳定攀升,玉米进口量也将呈现出稳定增长水平。消费结构在此节点的转变,意味着消费者对肉类食品的需求或将保持某种程度上的稳定,因此就目前我国饲用消耗和需求而言,玉米进口量在未来也将持续缓慢增长。
玉米的一般工业用途是燃料乙醇的原材料,我国在2020年提出工业燃料乙醇类产品在制备过程中需要重视粮食的优先顺序,即以“食用为先,工业制备为后”。在未来乙醇类燃料制备过程中其产能的扩张将受到严格限制,基于政策内容和当前我国燃料乙醇的基本使用情况,可知在未来我国将会出现部分以非玉米为原料的乙醇原料,在工业乙醇制备领域中,玉米的消耗量将略低于当前815万吨的消耗量。
但从工业中玉米产品的深加工角度出发,玉米是食用酒精、淀粉类产品、氨基酸以及其他食品的加工原料,未来深加工食品的消费也将呈现出适度水平的增长,主要原因是深度加工食品已经成为当代消费群体关注的重要产品,伴随着深度加工食品在小村县的市场扩张,消费者对深度加工玉米产品的需求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长。
由上可知,工业领域对玉米作为原料的政策态度存在明显区别,就纯碎工业加工领域角度出发,政策对粮食为原料的工业内容限制较为严苛;但是涉及食品加工领域的原料使用,政策较为宽松,并不过分限制玉米类食品作为原料的使用量。综合而言,在未来工业领域对玉米的进口量或将保持稳定或者呈现出轻微幅度的上涨。
玉米总进口量受到多方因素影响,玉米总进口量的趋势波动衡量也需要建立在国内进口需求基础之上。从目前分析中可知,消费环境的转型主要体现在对原生态绿色健康生活质量追求理念的变更中,正因消费意识的集体转型塑造出对玉米进口需求的缺口,但缺口量是否真实存在并在未来几年内产生作用,将受到国内玉米产量的影响。国内玉米产量目前受到政策因素干预以及玉米种植亩数的干预,对于国内玉米产量而言,政府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对于未来我国玉米进口量带来较大扰动,但是由于是人为因素,因此不介入讨论预测。只探究目前我国玉米种植亩数和玉米整体产量变化,进而分析玉米进口总量变化趋势。
2016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达到新高,4 500 hm2的玉米种植面积也导致2016年玉米进口量相较于2017年至2020年呈现出明显跌幅,传统种植区域的基本种植面积约为3 500 hm2,镰刀弯区域的玉米基本种植面积约为hm2。在2016年后,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不断调整,政策对玉米种植的要求逐渐降低,在未来即使受到消费理念转型的影响,国内整体玉米种植面积将保留在4 200至4 500 hm2左右。
玉米产量除受到种植面积影响外,还受到玉米种植技术影响,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农药用量的管控,减量使用的生态保护措施对玉米产量也会产生影响,短期内玉米产量不会出现大规模增长。未来我国玉米产量的增幅也应该维持在1%左右,做出这一推测的主要前提是玉米种植技术在2020年以后不会出现突破性变革。
在当前国内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整体大趋势下,玉米总进口量变化将会受到消费者食用、饲用、工业消费的影响,正因社会消费观念和意识的集体转型,在未来我国对玉米进口的依存度和规模都将呈现出上涨趋势。
综上所述,消费的转型环境本身就是政策、意识、社会发展等多方因素促成的结果,消费转型环境能够直接影响诸多产品的外贸依存度。玉米作为基础粮食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食品、饲用等多个领域。而在此消费转型的关键节点,玉米的整体消费将进一步朝着纵深加工、扩大销量等方向演进,玉米作为健康食品之一,以玉米为原料提炼食品添加剂等深度加工产品,也正受到消费者追捧。由于多方因素的促进作用,未来我国玉米进口量在维持现有种植量和产量基础上将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就对外贸易和粮食外贸依存度角度出发,我国需要在保障一定基础谷物自给率基础上,控制玉米进口量在合理范围之内,同时也应当让市场制度的优越性被充分发挥,保障玉米价格由市场主体所控制,确保玉米在市场中的有效配置,并提高玉米作为粮食进入市场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