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汉字教学改革探索

2021-01-17 15:55张作栋
河池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写字课程思政汉字

张作栋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199)

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下文简称《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理念,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简称《指导纲要》),要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汉字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值得我们按照《实施纲要》与《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我们以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师范生递进式汉字生态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平台,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引下,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汉字教学改革进行了如下思考与探索。

一、打造汉字思政教学队伍

《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汉字教学内容,分散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三笔字”“书法鉴赏”和“小学语文教学法”等不同课程里面,这就需要发挥教学团队的组织作用,围绕汉字教学的价值引领,打造一支关于汉字的思政教学队伍。那么,如何打造汉字的思政教学队伍?

(一)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担任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三笔字”“书法鉴赏”和“小学语文教学法”等汉字教学相关课程的老师,要强化立德树人理念,通过课程思政能力专题培训、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网络培训等方式,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思政的精神、内容与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所任教课程的性质和课程教学内在规律,挖掘各自课程中关于汉字教学的思政元素、探索汉字思政教学的方法,切实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在汉字教学的相关课程层面落实、落细,在汉字知识传授与书写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价值引领,在价值引领中凝聚知识底蕴、突显能力培养。

(二)形成汉字教学共同体

汉字教学既不是一门独立的新课程,也不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三笔字”“书法鉴赏”和“小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相关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上述几门课程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合与合理补充。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汉字教学需要相关任课老师强化协同育人理念,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这需要团队老师以价值引领为灵魂,围绕汉字教学,通过集体教研,做好汉字教学顶层设计,编制汉字教学方案,制定相关评价标准;发掘汉字教学的思政点,并且分散、落实到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里面;设计好汉字教学方法,撰写成熟的汉字教学教案。通过以上举措,形成汉字教学共同体,取得协同效应。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打造汉字思政教学队伍,产生汉字思政教学合力。这样一来,能够将不同课程中的汉字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同时根据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就汉字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补充,既消除汉字教学盲区又避免重叠区,既明确了汉字教学理念又强化了价值引领。

二、挖掘汉字教学的思政资源

《实施纲要》要求:“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指出要“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汉字教学内容包括识字写字教学、书法教学和文化浸润三个层面,和《实施纲要》《指导纲要》的要求有许多契合点,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极其便利,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大有可为。下面,就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汉字教学中思政点的挖掘做初步梳理。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思政资源

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关于汉字自身的教学。识字是对汉字音、形、义的认识;写字是以实用为目的、以规范为基本要求的汉字书写。大学生作为普通受教育者,在就读期间已经不需要进一步识字、训练写字,但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不同。为了满足将来要从事的基础教育的需求,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仍然要进行进一步的识字与写字学习。那么,在识字与写字教学开展中,有如下重要的思政资源值得挖掘:

1.汉字整体认知中的汉字自信。在识字教学中,除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认识,还要加强对汉字的整体认知。那么,汉字整体上有哪些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从成系统的甲骨文算起,汉字已经有3 400多年的历史。二是一脉相承。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为适应记录汉语的需要,随着载体与书写工具的改进,汉字形体不断演进,经历了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进(期间还辅以行书、草书等字体),延续至今,一脉相承。三是成熟度高。以现在我们所能看得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甲骨文为例,目前共发现有4 000多个文字;在已经识别的1 000多个甲骨文字符中,字与字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度和关联度,已经是成熟的文字系统[1]36。此后,汉字数量进一步增加,东汉《说文解字》收9 353字,晋代《字林》收12 824字,北宋《广韵》收26 194字,明代《字汇》收33 179字,清代《康熙字典》收47 035字,1990年版《汉语大字典》收54 678字,汉字的国际编码IS-10646字符集有接近80 000字;而从“分部”来看,区别度和关联度越来越高,是高度成熟的文字。四是集中高效。尽管汉字数量较多,但常用字特别集中。据统计,“在1 000个字的时候已经覆盖了现代语料的90%以上,到了3 500个字以后,覆盖率已经达到99.5%左右,到了6 500个字,能达到99.9%,基本上涵盖了人们现代语文生活的用字。”[1]233常用字的集中,意味着汉字的实用高效。五是形式优美。汉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方块字,保持着二维构形模式。因此,很容易被美化为艺术[1]50,如书法、玺印就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艺术瑰宝。汉字这些特点都是值得我们自信的。然而,汉字在近代以来出现过危机与挑战。随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科技落后于西方,20世纪初期有些人将落后的根源归结到汉字身上,主张废除汉字。如1907年,吴稚晖主张废除汉语汉字,改用“万国新语”(世界语);又如新文化运动时,钱玄同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这是汉字的一次危机。经过简化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汉字很好地应对了这次危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20世纪后期,汉字在信息处理上又面临挑战。通过“汉字信息处理和印刷技术革命”,汉字实现了信息化,迈入“光与电”时代,很好地应对了这次挑战。随着危机的成功化解与挑战的成功应对,可以说,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汉字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高度自信。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汉字记录并凝结了中华文化,汉字自信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在汉字教学中,对汉字整体认知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汉字的自信,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2.汉字结体中的和谐观。识字离不开对汉字结体的分析,写字即是对汉字结体的构建。不管是纵势的小篆,横势的隶书,还是方正的楷书,汉字结体的特点都是“和谐”。汉字结体的和谐,体现在布局匀称、主次分明、重心平稳三个方面。我们以今文的楷书为例来说明。首先是布局匀称。作为方块字,大多数汉字通过笔画的分布、部件的位置,在所占的二维平面里面取得基本的匀称。如“国”字,在二维平面中匀称分布。再如“湘”字,共有三个部件,每个部件取纵势,三个纵势的部件再横向左中右分布,取得布局的匀称。再如“颖”字,是形声字,“禾”为义符,“顷”为声符,构体时将“禾”置于“匕”下,显得匀称。再如“麋”字,也是形声字,构体时把“鹿”的一撇延长,结体匀称。其次是主次分明。汉字笔画分主次,通过长短、变形来体现,在对立和统一中实现匀称和谐。如在一个汉字里面,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横画,就要分出主次,不能长短整齐划一。如“美”字,共有四“横”,按照《通用规范汉字表》,第七画的“横”是主横,最长,其余要稍短而参差。同样,在一个汉字里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捺笔,也要分出主次,往往只有一个主要的捺笔,其余次要的捺笔转换为点。如“炎”字,上面的“火”的最后一笔并不伸展,变形为“点”;只有下面的“火”最后一笔出捺。《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也有焱、鑫、逢、蹩、森、众等20多个重捺的字,但历代书法家写这些重捺字时也多遵循“字不双捺”的原则。再如“木”字,作为偏旁居左时,“捺”笔要收敛为“点”,来揖让右边的偏旁。最后是重心平稳。字的重心也就是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的“中宫”:“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2]648布局匀称的字,重心自然平稳。有些在笔画上没有能够匀称分布的字,怎么处理?《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第六十三法说:“易、乃、毋、力,体虽宜斜而字心必正。”[3]就是通过笔画疏密、主次以及向背等取得平稳。如“夕”字右下是空白,但第二画“横折”往右下偏,再通过最后一画“点”,取得重心的平稳。又如“人”字,通过“捺”对“撇”的支撑,取得重心的平稳。总之,通过布局、主次和重心的营构,汉字实现结体的和谐之美。汉字结体的这个特点,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观,是很重要的思政点。我们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强调汉字结体的“和谐”,这个理念就会深入人心,就会更加易于认同“和谐”这个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3.部分单个汉字的文化信息。作为表意文字,汉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在具体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中,许多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契合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发掘与阐释。如“国”,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是右为武器“戈”,左为“口”(表示“城邑”或“国土”)。在解析这个字的时候,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融入“爱国”教育,爱国就要以武器(戈)保卫国土。再如“信”字,《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信”是个会意字,本意是人的言语真实(一说“消息”),引申为诚信、信用。在“信”的识字写字教学中,就可以在分析形体的基础上,结合《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为“言语真实”意),《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为“诚信”“信用”意)等格言,进行诚信教育。再如“友”字,高鸿缙《中国字例》云:“字从二又(手)合作,原为动词,周末渐与朋字同称,遂为名词。”“友”也是会意字,在甲骨文里是两个人的右手靠在一起,本意是合作,后来引申为朋友、友爱、友善。在“友”的识字写字教学中,就可以在分析形体的基础上,进行友善教育——朋友之间就要伸出手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类似单个汉字的识字写字教学中的思政资源,在此只是略举一二,还有许多值得发掘。

关于汉字自身,尚有字体演进、汉字简化中体现的改革创新意识等,都值得发掘。

(二)书法教学的思政资源

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中国书法,是以审美为目的、艺术创造为特点的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书法教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

“自然拼读法”就是根据发音的自然规则归纳而成的一种发音学习方法。英语是拼音文字,26个字母有本身的语音,但每个字母更代表不同的音源,不同字母的组合则形成许多不同的发音。“自然拼读法”让初学英语的人凭借其认识的字母及所代表的音源,从最基础的音与音的结合开始,反复练习以建立字母与发音之间的直觉音感。有了这样的音感,看到什么样的字母组合,就能自然判断该如何发音。听到一种音,也能直觉地反应出该如何拼读。

1.历代著名法帖中的爱国情怀、坚贞气节。历代著名法帖中,蕴含着很多思政资源。如颜真卿书于乾元元年(758年)的《祭侄文稿》,是为祭奠抗击安禄山叛军而惨遭杀害的侄子季明而写。祭文中作者先赞扬季明为“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接着叙述季明在安禄山叛乱中协助其父镇守常山,“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痛心的是“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兵败不屈,为国捐躯。最后表达作者痛惜之情与祭奠缘由。由于作者内心悲痛欲绝,感情极度激烈,所以无意于书、一任自然,“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艺术表现与当时的悲恸性情达到高度的统一,浑然天成。这篇文章也洋溢着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宁死不屈的坚贞气节,是值得发掘的思政资源。所以,对《祭侄文稿》这类法帖,除了进行书法艺术的讲授与欣赏,同时也要融入内容解析与价值引领。

2.书论中的品格修养。书法理论中也蕴含着许多思政资源。如汉代扬雄的“心画”说,其《法言·问神》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扬雄虽未必专言书法,但影响后世将书法家品格修养与书风结合的书论。如项穆《书法雅言》云“人正则书正”[2]513;朱和羹《临池心解》云:“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坐,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落楮外。”[2]740这类论调实为儒家正统伦理观在书论中的渗透,未必符合书法艺术规律。但书法史上“因人废书”“因德废艺”的例子却是事实。朱和羹《临池心解》接着说:“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世称宋人书,必举苏、黄、米、蔡。蔡者,谓京也。京书姿媚,何尝不可传?后人恶其为人,斥去之,而进端明于东坡、山谷、元章之列。”[2]741蔡京书法虽可传,而人品低下,终被黜落于宋四家之列。朱和羹以蔡京为“殷鉴”,强调书家品格修养。我们在介绍书法理论时,可通过此类“因人废书”的例子,强化品格修养的意识。

(三)文化浸润中的思政资源

无论写字,还是书法,都是基于汉字的书写。而在写字实践和书法创作中,内容多以诗词文或诗词文中的名言警句为主。经典诗文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上有潜在的重大意义。诗文中的名言警句,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同时,由于字数不多,既适合初学者练习,又适合立轴、横幅、楹联等幅式,也很值得重视。我们可以在写字教学与书法教学中的讲解示范、欣赏和创作各环节,按照《实施纲要》《指导纲要》的要求,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有选择地融入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教师职业信念的诗文作品和名言警句,在润物无声中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让学生在进行写字规范训练、书法艺术熏陶的同时,接受文化浸润濡染。这是汉字教学的重要延展。文化浸润中的思政资源,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1.古诗文经典中的爱国主义、民本思想等。《指导纲要》就“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古典诗词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思政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写字教学和书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古典诗文(包括其中的名言警句)进行文化浸润,以文化人。比如屈原《离骚》、曹植《白马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王昌龄《从军行》、陆游《示儿》等闪耀爱国主义光辉的诗篇;《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曹操《蒿里行》、李绅《悯农》、聂夷中《咏田家》、梅尧臣《陶者》、范成大《催租行》、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蕴含民本思想的诗文;《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柳宗元《捕蛇者说》等讲求仁爱的篇章;《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告子上》“舍生取义章”、《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章”、刘桢《赠从弟》、文天祥《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崇尚正义、坚守气节的作品;《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礼记·儒行》“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等守诚信的格言;《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等尚和合的警句;《礼记·礼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孔子家语·礼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等求大同的嘉话,等等。将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古诗文经典或其中名言佳句融入到书法教学,可以对师范生进行书法基本技能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能力提升的同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滋养师范生,培养其高雅情趣。

2.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文中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百年征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非常宝贵的思政资源。《实施纲要》指出,要“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活动”。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文,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表现了作者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长征》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沁园春·雪》表现了博大的革命胸襟和抱负;周恩来《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表达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朱德《赠友人》表达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叶剑英《看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歌颂了方志敏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英勇献身的革命气节;陈毅《梅岭三章》表现了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叶挺《囚歌》表达了对正义事业无限忠诚和坚贞意志。这些内容,可以融入到写字教学和书法教学中,使学生在汉字书写中“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

3.名言警句中的教师职业信念。《指导纲要》指出:“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一些脍炙人口的散文与名言警句中蕴含着重要的教师职业信念教育资源。对此,我们可以在书法教学中有意地融入诸如《礼记·学记》、韩愈《师说》等文章,《论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礼记》“教学为先”“教学相长”“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以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类名言警句。通过这些内容的书写,进行师德教育和教师职业信念培养。

三、构建汉字思政教学实施体系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指导纲要》指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就汉字教学来说,蕴含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三笔字”“书法鉴赏”和“小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之中。在这些课程教学中,“古代汉语”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对汉字的整体认知增强汉字自信,通过一些具体汉字的解析融入诚信、友善等思政点;“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汉字简化教学融入创新意识等思政点;“三笔字”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汉字结体的分析融入和谐观等思政点;“书法鉴赏”课堂教学中,通过诗文作品的选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教师职业理想教育。

(二)隐性教学

《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隐性教育是以内隐的形式开展的教育,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浸润作用。就汉字的隐性教学而言,一是举办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教育理想为主题的习字展、书法比赛,在汉字书写实践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教师职业信念教育。二是将书法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教学楼通过悬挂、张贴主题书法作品,营造翰墨飘香的氛围,让诗文作品以书法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濡染涵养。三是带领学生观摩。如笔者单位所在地桂林,有摩崖石刻“龙图梅公瘴说”。北宋梅挚在昭州(今广西平乐县)任职时著《五瘴说》,痛斥官场五种腐败情景;南宋时,广南西路转运使朱晞颜请书法家石俯书写《五瘴说》,刻于龙隐崖,题名“龙图梅公瘴说”。此碑刻为隶书,结体端庄古朴,笔势宽博圆润,典雅中不失质朴,端庄中仍显生动,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带领学生观摩碑刻,领会书法结体、章法的同时,也很好地进行了正气涵养、廉洁教育。

(三)实践教学

《实施纲要》指出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就汉字教学而言,需要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进行识字教学、写字教学与书法教学等方面的观摩与实习。在实习学校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汉字教学的实践。教学实习的内容,既包括蕴含识字教学、写字教学的语文课,也包括教育部要求开设的书法课。这样能够在训练、提升学生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和书法教学能力的同时,厚植学生教育情怀。师范生毕业之后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

通过课堂教学、隐性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构建全新的“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汉字教学实施体系,突破智育、美育和德育各自为政的教学藩篱,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自然地进行价值引领和美育熏陶。

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汉字教学实践,在“课程思政”体系的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之外,开辟了专题教学内容的层面,围绕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汉字教学,通过打造汉字思政教学队伍,挖掘汉字教学思政资源,构建汉字思政教学实施体系,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汉字学习与教学的意识,同时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猜你喜欢
写字课程思政汉字
我学写字
学写字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