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医学生医德医风的认知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2021-01-17 11:53张晓念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医风医德医学生

陈 敏,张晓念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411104)

高职院校的医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以“生命所系、健康相托”为理念的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生力军。他们大多进入乡镇及社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守护者和践行者。良好的医德医风,既能帮助他们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整个行业良好的发展。因此,通过教育培养高职院校医学生的医德医风观念,改变高职院校医学生对医德医风观念的认知现状,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因为“立德”能促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这也是“促进医德医风内化为医务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的有效途径之一[1]。

一、医德医风的内容涵括

医德医风是指医疗工作者在开展医疗工作期间所需要具备的医学道德和风尚,是一系列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医德医风指导着医疗工作者的医疗行为,同时医疗工作者也应以医德医风为根本遵循作为其职业追求。西晋哲学家杨泉曾说过:“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2]他很好地诠释了医德医风的内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医德医风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三个层次的内容缺一不可并相互联系,构成医务人员从业所必备的完整医德医风内容。

首先,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具有仁爱之心和奉献精神。“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从立志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起,生命第一、患者至上的人道精神就应该永驻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心田。只有怀着一颗关爱之心,才能尽最大可能维护病患群体的合法权益,把他人的生命健康摆在首要位置,做人民放心的健康卫士。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面对每一个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学道德情操是他们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必备素质。只有怀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才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努力为健康中国战略服务,不断为增进人民的健康水平作出新贡献。

其次,要追求精湛的医疗技术。医疗工作者是大众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尊重与敬畏生命,不仅要求医疗工作者要有“仁心”,更需要拥有“妙术”,做医术精湛的“技术人”。医疗工作者在其医疗活动中,要有永远秉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使自己在医疗技术上逐渐达到精良。同时也要为保障或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创造属于中国的医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不断开拓进取,以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满意的医疗服务。

作为医务工作者,拥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既能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又能消除因医疗活动带来的意外风险,还能在病患面前保持不慌不乱、沉着冷静的心态。此外,精湛的医疗技术水平,更能实现自身价值与职业追求的双重收获,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

最后,要维护职业尊严,坚持廉洁行医,自觉维护白衣天使的形象。廉洁行医,是每一位医疗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准则,廉洁行医带来的是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疗工作者只有在医疗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使用医疗资源,敢于对“收红包、吃回扣”等现象说不,不为自己谋求任何不正当的利益,才能维护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在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要在坚守职业理想、恪守职业准则的同时,也要谨遵医学伦理。

习近平指出:“我国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为人民提供最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3]医疗工作者遵循良好的医德医风观,可以为自己及广大医务工作者创造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为整个医疗行业带来一股行业清风。医学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也是大众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既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构建良好的医疗生态环境贡献了力量。因此,医学生的医德医风修养会直接影响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也会对整个医疗行业的道德环境造成影响。

二、高职院校医学生医德医风的认知现状

(一)医学生的医德医风认知内容不全面

医德医风是一个内涵很广的概念,其中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是很难全面把握医德医风的内涵的。高职院校的医学课程设置偏重于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技能的学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学生对医德医风医德内容把握的不全面。有研究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基本内涵方面做过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医学生对医德医风内涵非常了解的仅有17 人,占比5.94%,有一定了解的占47.9%。在“医德包括什么”的问题选项中,选择“医生的职业道德”项的人最多,占95.8%;其次是医生的个人品质修养选择项,占88.81%,另外医学中的伦理规范、医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也有超过半数的人选择[4]。

(二)医学生的医德医风认知程度低

普遍认知心理学会认为,大部分不道德的行为,是因为“不知之”和缺少对人、事等整体概念了解而形成的[5]。高职院校的医学生由于进校门槛相对较低,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贪玩、自控力低及学习积极性不足,再加上学生的构成多是理科生,文科教育的缺失导致这部分学生人文底蕴不深,所以高职院校的医学生对于理论的把握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稍有不足。学识的局限就有可能导致他们对医德医风的认知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程度,他们对医德医风的认知有可能仅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洞察医德医风背后所包含的理论。即便他们有了解医德医风更深层次内容的动机,但囿于理论知识的不足而显得力不从心。再有他们的阅历较浅,缺乏一定的对外界事物的甄别能力,医德医风观念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学识与阅历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医学生存在对医德医风的认知障碍。

(三)医学生对医德医风认知形式单一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只有在医疗机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才能在最真实的医疗情景中获得最为直观的医德医风感受。医学生只有通过角色体验,才能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感,才能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医德真谛。目前,高职院校的医学生对医德医风的认知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大多是通过老师对医德医风的教授被动地接受医德医风观念,对医德医风的内涵缺乏深入的思考,因而也很难构建自己系统的医德医风观念。认知形式的单一导致医德医风很难直抵他们的内心深处,使许多医学生对医德医风内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三、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对策

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事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事关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基层医疗卫生力量的主要培养者,培养具有优良医德医风品行的医务工作者是高职院校肩负的神圣使命。因此,在新时代构建有效的医德医风教育策略应是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内容。高职院校应该应该在医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构建不同内容、不同侧重点的医德医风教育内容,以满足医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的不同需求。

(一)抢抓医德医风观念的发展期,培养学生宏观的医德医风观

对高职院校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医学生职业教育的所有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构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华西口腔医院院长周学东提出,医德医风教育应贯穿医学教育始终。在高职院校医学生三年的医学专业学习中,医德医风教育应始终贯穿其中,大学阶段对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形成非常重要。在新生阶段(一般是大学一年级),大学生刚度过了学业繁重的中学阶段,思想心理都得到了暂时的放松,有种放飞自我、随心所欲的感觉,对校园内外的许多事物都保持着好奇的心理,其心理状态将在此期间迎来转折期。大学生活中的任何方面,都会给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一种新鲜感,第一印象就成了大学生思想的主观感受。此时若缺乏正确的引导,将有可能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业、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带来困难。此阶段高校教师应抓住大学生新生阶段的这个转折期,结合大一阶段所开设的思想政治课,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观念勾勒一个宏观的整体框架,帮助他们在思想政治、医德医风方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各项活动大多都是在大学校园里开展的,大一期间的校园活动相对较多。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开展校园活动的同时,可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办学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提升新生阶段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感官认知,以此提高医学类高职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如通过举办“5·12 护士节”“6·26 医师节”主题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义务诊疗活动等,引导医学生提前认知医疗职业,时刻牢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以此对医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医德医风教育。

(二)筑牢医德医风教育的形成期,构建学生专业的医德医风观

医学生进入大二阶段,迎来了比较繁重的专业学习阶段,各种专业知识课集中在大二阶段开设。大量的专业知识课程占据了医学生大二阶段的时间,医学生在这一阶段很少有充裕的时间来构建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在此阶段,各专业课的授课老师就成了培养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关键人物。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的特点是专业老师授课以纯粹的专业知识讲授为主,以职业技能培训与应用技术操作为重点,部分老师还存在着“重技术,轻职业道德”的现象,因而在专业课的讲授时忽视了在专业课程中穿插对医学生医德医风方面的教育。

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授课老师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医德医风教育,这也是医德医风教育“全员育人”的必要。专业授课老师不单是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引路人,也应该适时向他们阐述正确的医德医风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医德医风观。专业授课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穿插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医学事件,让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浸润医德医风观念。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涉及基本的医学伦理与道德问题。授课老师在讲授涉及此内容的专业知识时,可以结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向医学生传达国家关于医德医风的规定,明确告知医务人员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和遵守国际学术伦理、学术规范。通过列举这样热门的医学伦理事例,医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也激发了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仁爱之心。

(三)夯实医德医风教育的巩固期,培养学生实践的医德医风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6]医疗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只有在实践中医学才能实现价值和得到发展,医德医风也只有在医疗人员开展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医学生经过大二阶段的专业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根底,但由于医学生在此期间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缺乏医疗活动的实践锻炼,对医德医风观念还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要经过实践的历练予以内化。

进入大三阶段,医学生主要以实习和求职为主。尤其在实习阶段,是进一步培养医学生医德医风观念的绝佳时期。在医学生的实习阶段,是医学生由学生向准职业医务人员的过渡阶段,高职院校的实习带教老师在这一阶段作用至关重要。实习带教老师要利用医学生实习的机会,把医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医德医风知识转变为医疗工作者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以便能让医学生在毕业后能很快胜任医疗工作。

高职院校的医学生在毕业后除了小部分留在大医院工作外,大多都会进入乡镇及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这些医疗机构相较于大医院而言,其医疗环境、医疗设备、医疗技术都比大医院差,而且医疗人员的待遇也相对较低。因此,在医学生实习阶段,带教老师和实习机构应对高职院校医学生进行良好的医德医风的教育与培养,让他们明白:虽然基层医疗机构各方面条件不如大医院,但医德医风的建设却不能松懈,他们仍是医德医风建设的主人,在医疗活动中仍能自觉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为医疗行业做贡献。

医学生们在实习期间,虽然此时医学生的教育管理暂时转交给了实习机构,但学校并不能因此而放松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此时更应挑选高水平严要求的实习带教老师,由实习带教老师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走访与联系,同时也加强与实习生“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让医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医德医风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医疗工作者的必备条件。

医学生们通过多年的教育和实践,实现医德医风的他律向自律转变,是整个医疗行业的幸事。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三年,是医学生医德医风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实现把医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总之,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只要我们教育方式得当,高职院校的医学生定能突破医德医风观念的认知障碍,达到“知行合一”的医德医风建设目标。

猜你喜欢
医风医德医学生
通过医德医风智慧考评体系建设正向激励医务人员行为导向
县级医院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浅谈医院医德医风档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