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雯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引向深入,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所在,也是“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的思想指南和切实遵循的原则。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因而要实现这一艰巨使命,必须抚今追昔,直面吸收并运用历史经验。中央苏区时期,共产党人在探索管党治党的革命道路中凝结的实践智慧和独创思想,既保证开启了党进行局部执政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局面,也为新时代进一步奋发有力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向前,夯实党的全面领导地位提供了无比珍贵的现实镜鉴。2019年5月,习近平赴江西调研时曾强调,要把“苏区精神继承和发扬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1]
中央苏区时期,是一个开辟艰难、形势严峻、斗争残酷,时刻考验共产党人革命信念与智慧才能的不成熟的时代。中共党史研究者胡绳曾明确:“中共的队伍也不可能是绝对纯洁的,党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分化……还当了汉奸。”[2]赣南、闽西等中央革命根据地尽管革命范围最广、实力最强,但土地瘠薄、人民贫穷,党又面临巩固发展苏区、统一领导其他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以及国民党围剿等系列考验。党既要守住初心和使命,又要增强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战斗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当时形势迎来的重大考验。以党正确的政治发展新航向为指南,以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为立场,以党的聪明才智、自我革命精神和从严管党治党的政治意识为依托,党成功攻破道道险关隘口,使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态势,转向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开始真正成为领导国家政权、代表广大工农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央苏区时期,管党治党的成功实践,从以下三方面认知与调整上集中体现。
1. 认知调整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确立科学的政治路线
随着工农群众等革命力量的壮大和革命形势的进展,1930年初,王明、李立三等代表主张的“左”倾冒险主义于党内再度发轫,1932年上半年,“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苏区全面实施开来。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中国革命战略任务出发,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对李立三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进行灵活抵牾和斗争、说服教育,以及系统深刻批判。中共中央针对博古、王明和李立三等推广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观念,系统分析了三个方面:一是在政治上,他们为实现“以革命的进攻来粉碎反革命对于革命的进攻”[3],还提出“积极进攻路线”和空洞的战略方针。即使如此,“左”倾错误方针持续在中央苏区全面传播。二是在经济上,以博古为代表的“左”倾派在中央苏区发起反“罗明路线”的暴动,掀起查田浪潮,并顽固实施“左”倾土地方针政策。三是在军事上,强行红军实施“左”倾军事战术,肆无忌惮地拟定一连串“左”的思想和方略,使“左”倾冒险主义发展到极致。对此,党中央牢固站稳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和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又在1931年上半年,党的高级干部发布《关于苏维埃区域党的组织决议案》,对中央苏区的党员职能、管辖范围、党组织关系、领导干部做出调整。
苏区中央局作为最高领导机关,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为保障党的建设从各个领域全面实施,整顿清算党内“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势在必行。整顿清算过程中,鉴于苏区革命历程中“左”倾冒险主义推行者实行犯无限上纲、扩大错误、扣污盆子的深切教训,中共中央又根据中央精神调整赣西特委为湘赣省委,有效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又如1931年初,向忠发在《中央政治局报告》指出:“将要如一个人一样,团结在布尔塞维克路线的周围,来接受国际的一切指示,反对立三路线,反对调和主义。”①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土地改革前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M].1991:518、11。同年,党中央发表《关于党的公开问题》,旨在增强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力,打击诱导工农的“左”倾分子。因毛泽东为代表的科学政治路线和思想在中央苏区革命中熠熠生辉,因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者在中央苏区革命中也提出了符合正确路线的加强党的建设的主张,因部分党员干部在实行“左”倾错误政策中阶级意识愈加觉醒,因此,在中央苏区斗争中,“左”倾错误路线得到比较彻底的揭发与批驳,尤其是闽西苏区自1932年3月下旬,就迎来强盛发展的新时期。
2.对赣西南、闽西苏区“肃反”运动的认知与调整,强化党的政治纪律
随着“左”倾盲动主义、宗派主义等政策在党内错误的推行,1930年春起,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在赣西南苏区愈演愈烈,并酿成富田事变。在中央苏区开展正确的肃反运动能推进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但将运动扩大化,排斥中间阶级力量,主张打倒一切,将党外斗争的方法来解决党内矛盾,必然会严重削弱革命的有生力量。这场以抓AB团为中心的肃反运动将苏区李文林、谢汉昌等治党治军的重要领导人错定为反革命分子而被逮捕,其后果严重违反了党的政治纪律,彻底影响革命大局的胜利。
为有效避免苏区肃反扩大后的严重错误和对党的建设带来的极大损害,六届四中全会后,1931年7月29日,党中央公开发表《中央致闽粤赣苏区省委的信》,揭批了简化肃反任务、推行“惩办主义”等荒谬行为。同年11月,毛泽东和苏区中央局在“一苏大”上指明了肃反运动的错误行为,“这样搞,不要敌人打,我们自己就会垮台。”①大会通过的决议案要求强化党的教育训练工作,严明规范党的政治纪律。为纠正“肃反中心论”荒谬思想,提出把肃反工作与反对反革命的思想斗争和工农群众教育任务有效结合。翌年1月初,周恩来在有关苏区肃反任务决策中,强调“仍不更改其错误的,须予以纪律上的制裁”来根本性地调整肃反工作错误。同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纪律建设,闽粤赣临时省委认真反思肃反错误,建立各级苏区政府组织系统和工作制度,建立司法制度,维护苏区革命纪律。
3. 认知与调整党内基层组织工作,加强党的支部建设
1929年6月17日,江西省委发布的通告信中指明苏区党组织内出现“没有支部生活”[4]535的现象。1930年10月30日召开的赣西南特委会议强调:“目前整个赣西南工作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支部工作”[5],“党的支部生活非常不够”,因此,急需对当前的支部生活和工作方式作出调整。1931年11月召开的苏区党“一大”指明“支部工作不健全,不注意群众工作的领导”[6]的弊端。20世纪30年代初,苏区发生的“肃反运动”致使大批优秀党员和战士遭受威胁,同时打击“AB团运动”的风潮沿袭到“改组派”与“社会民主党”运动,导致党员数量猛减。“左”倾错误方针削减了工农群众对党工作的积极性,如降低了扩红运动的参战热情。自1932年起,在苏区定期发起的“支部改造运动”中,出现支部领导干部错误思想、个人主义、偏激斗争被严重扩大化等现象。这些缺陷与错误行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严重影响了党的基层支部建设,也显著暴露了苏区干部在基层支部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了确保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基层组织能愈加壮大和快速发展,为后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思想与实践基础,在1930年8月,中共中央拟定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对党支部建设提出了八项要求,1931年又对支部任务做出详细部署,涉及八方面:一是建设党支部的意义;二是如何创建党支部组织;三是支部的具体任务;四是支部的任务执行步骤;五是规划支部的任务分工形式;六是举办党组织会议;七是每班建设小组组织的价值;八是小组工作内容。中央苏区政治机关不断总结党内基层组织经验教训,形成并颁布了完整的支部工作条例、法规,为恢复和发展党基层组织建设确立了基本的原则与遵循。
中央苏区时期,为了建设一个遵循科学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正确发挥优良党风政风的中国共产党,党始终以管党治党的刚性规定约束自身,使得党从中央苏区不断发展至成熟;也使得党滋生育化了凝结中国共产党政治特质和高尚情操的苏区精神,为加强巩固党的领导权和执政地位,以及提升党的建设水平提供弥足珍贵的经验财富。
1.必须围绕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明确管党治党的使命承担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管党治党的基本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围绕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推进党的管党治党工作进程。管党治党工作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环节,与自觉增强落实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紧密相关,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是协调推进管党治党战略布局的使命承担。 在执政党建设理论上,恩格斯提出:“一个新的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积极的纲领。”[7]列宁也针对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指出党必须恪守“‘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哲学路线为基础的思想路线,想问题和办事情从具体的现实的生活现象出发。”[8]从思想层面讲,可以将管党治党的内涵诠释为以从党中央到基层的有着特定政治目标和遵循着具体思想路线的全体党员和党组织为主体,针对党在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依靠其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而进行的系统严格的治理活动。推进管党治党工作首要理解和认知党在特定时期实施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明确党的从严治党管党所肩负的使命职责。因此,要认知到党的管党治党是历史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空想的。在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党的管党治党都有其与时代、阶段相适应的特定意蕴,要紧紧围绕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推进党的管党治党进程,结合一定时期党的政治目标,为党的治党管党注入新时期的实践要义和思想意蕴。早在1926年6月,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滋生的唯心主义思想和存在的主观主义政治形势,阐述了“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1929年12月28日,古田会议通过的决议案,着重强调:“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①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0年 (二)]》1 988:85、11。若不从根本上加以修正,则红军背负的党的革命斗争任务,显然是肩负不起的。决议案蕴含的管党治党、加强党的政治教育的十种材料,其中规定了中央苏区党的路线、方略、政策。虽然在苏区时期党没有明确提出“政治路线”的科学概念,但党在中央苏区对党员和人民群众开展的效果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已使身处中央苏区的党员和人民无时无刻都强烈感受到看似无形却无所不在的政治路线的精神支持和兴国之光。对此,在1930年8月25日发布的有关组织问题的决策再次强调:为肃清党内生活,尤其是在政治上出现的保守主义、主观主义、极端民主化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同时亦需使理论与群众生活、实际工作经验联系起来,从实际工作中来认识党的正确路线”[4]620。可见,管党治党被党的正确路线理性所约束,其实际成效由党完成的具体任务来检验,同时党员要认清只有将理论纳入实际才能保障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实施,要明确特定时期党的管党治党工作所面临的政治形势,做到求真务实。
2.必须严密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纪律制度,夯实管党治党的制度保障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管党治党的基本经验启示我们,必须严密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纪律制度,党的管党治党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一系列缜密、系统、健全的政治纪律和纪律制度作保证。管党治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不等于其他各项建设的减弱或缺失,坚持管党治党要通过各方面的建设得以锻造。在功能意义上讲,管党治党工作的进行能带动其他层面党的建设,同时它们之间又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是政治纪律建设与管党治党紧密相关,政治纪律建设是管党治党的治本方略,依靠什么管党,凭什么治党?就要依托政治纪律和体制。管党治党的形势越复杂,越要把党的政治纪律和制度敢放于前。1930年,中共闽西党组织反复指出:在党内,党的纪律松懈,党员干部难于遵守党的纪律,结果则会导致党员活动的无头绪、无秩序。因而对于犯轻微错误的同志,待到错误发展到极点,致使开除他们。这里体现的基本逻辑就是将管党治党与纪律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以政治纪律助推管党治党任务的进程。同年10月,赣西南党内负责干部在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教训时指出,纪律问题不能只有处罚,也定是一种教育,仅用红色恐怖自会让工农群众害怕甚至造反。另又解释:“党没有杀人纪律。”①自1930年下半年以后,中央苏区各级党员逐渐认识到纪律建设的正确做法,把党的纪律建设放在执政党建设方面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在1931年后,党纠正了前期盲目开除、杀头惩罚党内同志的错误行为,把对全体党员的纪律教育和训练作为中央苏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至关重要的方法,以服务于党的管党治党工作。严密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就要以完善的政治纪律制度体系为依托,严格执行党规党纪是维护政治纪律、夯实管党治党的重要保障。中央苏区时期的党内纪律制度建设,贯穿党的管党治党的始终,并制定和出台了较为全面的纪律制度、法规条例。在1930年3月通过的《政府工作人员严惩条例》不仅区别了干部的贪污腐化行为,还规定了处罚的三种措施。毛泽东在1929年红军第九次党代会上,对民主集中制进行了专门论述,指出要“从理论上铲除极端民主化的根苗”,“在组织上,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9]88-89,事实上,苏区时期也是这么做的。例如,1931年上半年,毛泽东在一个月内召开9次全体会议和扩大会议,凡涉及的重大问题都由集体讨论决定。要保证管党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建立监督体系。对此,1932年高级干部发布的《工农检察部组织条例》,明确规范双重领导,要求党内制定完善行政监督体制机制。因此,应树立联系思维,明确管党治党的伟大工程需要其他各项建设的相互配合,尤其是必须发挥政治纪律制度的特有功能,惩戒、约束、杜绝党员干部的违纪行为,以制度条令引导保障党员干部能从政治的高度审视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对比思量组织、作风领域建设存在的消极问题,将党的管党治党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3.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筑牢管党治党的战斗堡垒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管党治党的基本经验启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管党治党工作的深入推进需要压实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根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并且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成为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10]这一论述科学规定了党基层组织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因此,管党治党工作的顺利推进也必然离不开党基层组织的执政根基。长期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寓于管党治党工作之中。中央苏区红军总政治部反复强调:连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政治机关和部门应依托支部组织完成政治任务和履行党的职责使命。1931年,中共赣西南高级干部在颁发的支部建设的文件中,用五个“是”专门阐述了支部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明确了其在党内生活和群众中的核心地位。一般而言,党的基层组织为管党治党提供了组织动力和治理根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11],“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12]。增强党基层组织战斗力是增强党各个领域战斗力的关键,实现党基层组织的具体领导是将管党治党的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外化为人民群众实际行动的前提。据事实记载,中央苏区得以发展,截至1932年3月,江西省14个县共建立998个党基层组织,其中瑞金县和兴国县就分别建立支部123个,这是中央苏区党将党支部发展为最基本的战斗集体的真实写照。在苏区革命斗争中,每次战前,支部都会领导“十人团”开会。在作战时,党支书、支委以及组长都会具体领导和指挥各个党员的相应职责,如哪个党员应喊口号或做好粉碎白军宣传的工作。1933年5月,在苏区革命斗争中,以党支部书记陈耀古为领导的党支部成员既扮演领导者角色,又担起了鼓动员身份,与敌军做生死斗争。在行军中,粮食匮乏,没有米饭,但党团员们仍能获取群众提供的粮食——稀饭和茶水,可见,党基层组织在群众中树立起众人敬仰的威信,成为群众团体的领导核心。因此,要将党的基层组织加强与改进工作纳入管党治党的总进程,必须压实党基层组织的责任与使命,彰显基层党组织的“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尽最大限度将党基层组织与人民群体凝结在一起,为管党治党铸就无坚不摧的铜墙铁壁。
中央苏区时期是无产阶级政党局部执政的伊始。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凭借自身的行为作风、精神风骨、价值诉求和大智大勇缔造出伟大的苏区精神,为党健全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永葆斗争精神以及彰显社会革命的实效,保驾护航。换言之,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孕育精英和治国安邦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慰藉。新时代,要始终不渝地将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付诸于行动,以持续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将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工作向前推进、向深走实。因此,必须着力从苏区精神中汲取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养料,通过借鉴吸收苏区时期的革命经验,继承苏区时期的培育良好党风政风等有效方法,助推管党治党的创新性实践和经验进一步走深、走实,让苏区精神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能够永葆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
1.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以廓清政治生态为基础,永葆党的政治本色
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是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基本途径,也是割除党的肌体上毒瘤的锐利武器,更突显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央苏区时期,党领导人民用英勇和斗争取得一次又一次反围剿的胜利,用奉献和节约获得一场又一场人民群众的称赞,用守纪和倡廉争得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1934年4月,在掀起的新一轮高潮节省运动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9]184-185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发布的《关于四个月节省运动的总结》中诠释:“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13]自此,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成为中央苏区的真实写照,其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特质,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共产党饱经百年世变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凡是党员干部能甘于吃苦、勤俭节约,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具备艰苦奋斗精神的底气和信心,倾力克己奉公,党内政治生活就能深度焕发出时代特色、战斗特色和政治特色,党内政治生态也会实现根本性好转。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已进入结尾之际,与此同时,“四个危险”和“四个考验”更加严峻地摆在党员面前。因此,我们更急需赓续发扬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14]2019年10月,在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之所以能顺利发展,突显优越性,关键在于党领导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明显优势[15]。我们不能把祛除党内政治微生物这把“利器”发展成“钝器”,更不能把艰苦奋斗发展成骄奢淫逸,廉洁奉公发展成寡廉鲜耻。
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以廓清政治生态为基础,永葆党的政治本色,绝不能悲观隐匿、文过饰非;必须严正声明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强化党员意识,敢于坚决肃清影响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肌体病毒;必须匡正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完善覆盖全党、系统高效的监督体系,严防裙带关系、选人为亲、带病上岗;必须抓住“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率先模范示范作用,形成“头雁效应”,自觉将自身放在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视野下。
2.始终把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作为斗争目标,站稳党的政治立场
中央苏区时期,是党群关系发展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键时期之一,也是确定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伊始阶段。立足赣西南和闽西两大革命根据地,党秉承“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9]139的金玉格言,孕育并执行群众路线,从而使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滋养形成了彻底的坚不可摧的群众力量,致使经济繁荣、政权民主、文化生活丰富、人民丰衣足食而与国统区大相径庭,中华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群众之间、党内与党外之间、红军与工农群众之间、工农群众与工农群众之间,全面打造了党群团结、军民融洽、公正民主的优良社会局面,随处洋溢着政通人和、真情至善、欣欣向荣的繁华、和谐氛围。
党的衣食父母在人民,工作难点在人民,亮点也在人民。中央苏区时期,各级党员干部树立起把人民当老师、当家人、当“铜墙铁壁”和“真正英雄”的人民史观,党与群众间建立起亲密的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把为最广大的工农红军士兵及民众服务作为自己的性质、宗旨和价值追求。迎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思想,“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16]。必须始终坚信“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把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作为斗争目标,站稳党的政治立场;必须增强发扬苏区精神的深厚底气和勇气,激发全体党员的率先模范作用,发挥各级领导的领风气之先作用,纠正党民关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必须把老百姓放在心中第一位置,甘做老百姓的孺子牛,自觉高兴着人民的高兴,忧虑着人民的忧虑;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最需要关心的人民的利益问题,让劳苦民众拥有更深厚、更直接、更真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深入洞察和审视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定律,各级党员要多做基层调研,常听群众声音,把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作为不朽的斗争目标。
3.始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保证党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
中央苏区时期,在1929年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关于党中央汇报军事情况时,周恩来再次明确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1930年,中共中央就苏维埃区域的革命方案指出:“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只是司舵的对于全船的作用一样。”[17]为攻破敌人对经济的封锁,确立苏区经济建设的正确指导思想,1934年,毛泽东在全国苏维埃党代会上强调,加强无产者对工人农民的领导力。正是在毛泽东提出的科学经济建设方针下,中央苏区各级党员干部领导劳苦民众取得显著的经济成果。另外,党中央强调必须加强党对广大农民思想政治上的领导,尤其是要强化其在群众中的核心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央苏区时期红军、政权和群众组织的领导者,以及成为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伟大旗手。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我们党接近百年的波澜壮阔历程生动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能优越性地存在发展,关键在于党的核心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和目的”[18]。只有基于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活,从严治党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因此,必须始终坚信党是各项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充分发挥政治建设的举旗定向作用,为党指明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必须强化党员的政治风险意识以提升其政治定力与能力,打好与金钱、权力、美色的主动战;必须着眼于整治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时刻牢记并履行“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必须坚决同违反政治纪律、迫害政治安全的不法分子相抗争,自觉肩负起国家、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使命。
括而言之,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各种矛盾、威胁和隐患纵横交织。加之,前所未知的新冠肺炎传染性疾病在全球恣虐,致使这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出现新形势和新动向。在如此纷杂的重要窗口期、转折期和攻坚期,新时代如何把党建设得更加磅礴有力,成为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和回答的一个重大命题。这就要求必须在学思践悟中汲取历史力量和经验,从多维路径入手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使其彻底发展成为党员干部的约束武器,提炼升华党的执政力和领导力;依托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进行深化细化,通过成熟健全的制度来真正保障管党管人管事、治党治人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