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有国 杭州易顿规划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城市风景园林工程在推动地区持续化发展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资源日渐缩小,为从根本上提升风景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综合效率,需要细致分析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实际建设特征及要求,不断完善实际设计方案,保障后期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效率及建设成本。
1.扩充城市风景园林类型通过加强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环节管理工作,应用不同类型的艺术表达形式,能够扩充城市风景园林类型,从根本上提升城市风景园林观赏效果。具体来说,在城市风景园林工程空间内部,植物、水文、道路铺装等都可作为风景园林空间艺术重要的表达形式,通过运用更加协调的搭配手段,从根本上增加城市风景园林工程空间的美观性,确保游客能够在城市风景园林工程中欣赏到不同类型的艺术风格。2.丰富游客视觉体验与其他建设工程设计工作相比,城市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具有显著的灵活性及艺术性,需要设计人员灵活运用色彩及线条,凸显自然环境的立体感及层次感,从根本上提升城市风景园林的美学感染力,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由于植物的生长周期具有明显差异性,受到城市所处地区环境与气候的影响,植物在不同季节展示的形态并不一致,因此在植物配置过程中,需细致分析植物季节性,避免植物配置出现重复的情况。在植物配置前,需充分调查与研究施工现场土壤结构,地形特征,周围环境条件,确保后期制定出的植物配置方案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在园林景观工程植物种植期间,需严格管理苗木浇灌与施肥环节。结合苗木的生长习性,控制苗木浇灌量。为进一步提升苗木成活率,还需针对苗木品种的不同,制定出专项灌溉方案。
地形是景观园林空间艺术设计的基础骨架,也是能够对整体呈现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要素,对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区域来说,普遍拥有十分丰富的地形资源,突出的地形优势为景观园林的设计工作提供了较大便利。有时仅需稍加修改某些地势地形,便可以打造出一个独具特色的景观空间。由此可见,将空间艺术应用到景观园林设计中时,重点在于科学地把握当地的地形优势,即在设计与运用地形资源时,应遵循地形特点与不同区域的变化规律,避免过大地修改或改动原本的地形,而是应将重点放在自然地形原本特点与优势条件的充分发挥上。景观空间的多样化设计也应遵循地形的不同形态。在设计中合理运用地形优势,即若地形较为平坦,则空间设计可结合明朗开阔的特点,规划构建开放式的空间,如广场、廊架等。若区域地形具有较缓的坡度特点,则说明其对硬质活动的空间是并不适宜,可优先考虑设计规划成休憩空间或台地式的景观空间等。
在较大型建筑室内中,室内空间以公共环境空间为主,面积相对较大,设计中可以充分融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要素及造景的艺术手法,营造出更为舒适、理想的现代室内空间环境。布局设计是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实践中不能仅强调连续性,更应当引入中国古典园林中“曲径通幽、虚实相济”等设计手法,避免单一流线型空间设计的枯燥性。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中曲折动线来说,具体表现为在园林空间的动线处理中保持“曲中有直、曲直相融”的形式,实现“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视觉体验,达到增强空间感的效果。设计中可以借用植物、山石、水体、铺装形式等古典园林设计要素,自然地过渡室内空间,避免戛然而止的空间不适;也可在室内公共空间内利用什锦窗、漏花窗或通透的屏障物体等来划分空间,避免人们在过大的室内公共空间中产生空旷和枯燥感。
在风景园林工程生态规划建设期间,也应进一步完善园林道路规划方案,确保道路规划需要增强雨水的渗透性,雨水能够在地下得到有效的蓄存与利用,切实提升与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在园林道路建设过程中,应有效利用海绵城市理论。首先,细致勘查建设场地的地形条件,依据实际地形地貌设置道路线形。增加绿化带覆盖面积,确保这些绿化带能够弥补道路排水不足的问题;其次,选择排水性能较好的路面材料,科学性优化道路结构设计,更好控制道路表面的径流量;此后,创新绿化带设计方式,采用下凹式绿化设计手段,使雨水能够快速流入到绿化带内,改善地下水回灌问题,为植物生长储备充足的水分。
借景也是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常用的一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即将景观“虚拟的引入”室内空间,丰富室内空间布局内容,提高室内空间的趣味性。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所不同的是,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不仅可以利用对室外景观的借用,还可以对室内建筑景观进行借用。有时受建筑空间面积大小、环境舒适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小型室内空间中普遍不会布置大型自然景观,可以通过借景手法结合通透结构的应用,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空间布局中,从而促使室外自然景观在室内空间中得到有效延续和渗透。
景观园林的设计与建设对城市环境的美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设计实践过程中,依托于空间艺术的灵活化运用,有助于优化空间环境的整体布局,提升整体美观性的呈现效果,并发挥出现有空间环境、地形地势等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和谐与统一的多样性景观要素,切实推动景观园林设计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