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超 敬珠玛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1]众所周知“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是否真正具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根本标准在于是否将它真正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将意识中的大局与工作实际中的大局融合归一。
全局观念,是指在谋划工作时不单单考虑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从单位大局出发,通盘考虑和适度站在他方的角度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得双方或多方的行为在一个频道上同振共鸣,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工作理念。在当前注重个体工作能力的大环境下,全局观念是一种着重提倡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态度,对于基层单位工作人员更为重要,它胜过个体的卓越工作能力和水平。毕竟工作能力可以慢慢培养,而工作态度则是深入骨髓,改变起来要困难得多。
基层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单位不同岗位之间按照职责虽然有着明确分工,但是一些领导为了凸显本单位的团结性和整体性,对下属常常强调要有“分工不分家”的全局观念,特别是在面临时间紧迫、工作量大、复杂程度高、涉及面广的急难险重任务时,单位领导则会整体协调和统筹把握团队力量,这时更需要同事之间自觉增强全局观念,注重团结合作,相互补台而不拆台,共同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
客观上讲,作为基层工作的一分子,如何在诸领域提高来自上级政令、指挥的执行力和凝聚力,确保政令、指挥畅通无阻,打通贯彻落实各项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这是基层工作者要把握的工作重心所在,而不仅仅是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角度去谋划布局。要求我们要具备落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接受、愉快认领某项单位理应承担的工作,以一种“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良好工作状态展示自身的格局和能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全局观念是一种优质的工作态度,有了这个法宝,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工作方向也不会跑偏,工作结果自常会符合预期,最起码也是合格品。
古人云,道相同则心相知,心相知则力相合。部门成员之间目标一致、思想统一是单位和谐、有序、高效的前提之一。作为上级,通常希望下级能够“听话、出活”,积极接受所安排的任务,而不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滑头心态,本能地先想一想这是不是自己的活,当确定不是自己的工作任务时,或直接或委婉地能推则推、偷懒耍滑,打起“太极拳”,还以“不是我的活,接了很麻烦”、“宁可少干,不要犯错”等谬论来自我安慰,这些属于异化的所谓合理分工理念。事实上,上级领导在向下级布置工作时,已经有了初步成熟的规划。对于那些只是囿于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下属,长此以往,上级会认为该员工没有境界、缺少格局和不听指挥。若被贴上“能力虽很强,但不好驾驭”的既定标签,其获得先进个人、外出进修、职称评聘、提拔晋升等各种利益的希望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下级应有一种“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大格局,跳出自己的思维惯性和业务范围来认同领导分配工作的艺术,树起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自觉认领部门任务并如期完成,以“人在事上练”的乐观心态来磨练自己,提升本领。
单位同事之间合作共事关系的维系,不单纯依赖于相似的价值追求,更取决于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和舒适感。同事之间应有“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般紧密相联的理念,而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雪”。若有了全局观念,在面对本单位的共同任务时,诸同事之间能够少些斤斤计较,不再挑肥拣瘦,避免干劲不足,减少粗枝大叶。而是在“谁的分内之事谁为主”的基础上,被需要搭把手的同事心甘情愿地当好帮手,倾尽全力开动脑筋,积极担负起自己岗位应有的职责。真正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做到目标同向、各方群策群力。而不是:不太想帮助、应付式帮助、推责式帮助、记次数式帮助,甚至帮倒忙,净添乱。
人的情绪来源于内心的一套认知系统,如信念、价值观、规则等。[2]那些认为在一起工作是一种缘分,同事之间团结协作是理应遵守的职业道德的员工,就会从心底生起全局观念,较为愉悦地、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布局工作。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无需扬鞭自奋蹄,充分发挥“独当一面”的角色,怀着一种“职责所系、使命光荣”的正能量心态推动工作、完成任务,并在工作之余认真总结经验得失,力争“不贰过”。同时会“痛并快乐着”地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决不会以焦虑烦躁、牢骚抱怨、抑郁苦闷、负能量爆棚的状态去敷衍应对工作,更不会呈现一种“一干工作就来气,干完工作松口气”的消极怠工形象,也能有效避免或轻或重的职业倦怠。
胸怀全局观念的员工,通常会围绕所承担的工作主动担负起个人岗位职责,决不推脱、不畏困难、不惧挑战,有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胆识和勇气。他们会把职业当事业,视职场为舞台,出结果成精品,自觉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使出浑身解数,以“干出水平、彰显能耐”的姿态把工作完成好,请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决不是“数着钟头熬下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佛系形象,临到截止日期才诚惶诚恐地把结果报给领导,工作结果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否符合逻辑,这样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往往会拖了单位的后腿,甚至有时会犯下不可逆转的差错。
有为则有位,每个人的成功都是奋斗出来的。一个全局观念氛围浓厚的单位,它的员工们已经具备了“态度踏实、格局宽广、业务扎实、能力突出”等出色的工作秉性。在应对各种常规或者艰难工作时,他们常常会本能地、习惯式地着眼于大局考虑,从具体实际出发,按照工作性质,符合正常逻辑,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法,保质保量地完成岗位任务。人的社会价值蕴藏在个体的才能之中,特别能干的基层单位工作者早晚会冒尖突出,并委以重任,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德才兼备”、“人岗匹配”、“能闯敢拼”的好干部。
对于基层工作者而言,全局观念是一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现实中一部分基层工作者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不能强化起全局观念,扛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领导不够严格,没有很好以上率下。基层领导对于属下人员的工作态度起着十分重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若基层领导大局观念强,工作时能够全盘考虑,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则基层工作者会潜移默化地受到领导的正能量影响,自觉学习、效仿领导的工作方式,追求圆满的工作成效。反之,基层工作者的工作格局和实效性很难到预期效果。
二是自身偷奸耍滑,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基层工作者树立全局观念,全面系统地规划一件件工作,是一种应然状态,但个别工作者,或考虑到自身工作年限长摆老资格,或工作秉性本身较差,不愿意深入到工作中去认真谋划,而是抱着“差不多就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敷衍应对工作。没有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者,就会净打个人的小算盘,不敢担责,怕负责任,显示一种“软肩膀扛不起硬担子”的弱者形象。
当前,处于基层单位的绝大多数工作者都是称职合格的,但也有部分工作者工作能力不强,做不到“身在卒位,心为帅谋”,工作起来思考能力和执行能力不全面,不能面面俱到,客观上呈现出工作起点、过程和结果都有一定的狭隘性。没有充分认识到:事物是复杂的,是千变万化的,但总有它内在的规律性,总有征兆可以观察,实践中主观与客观不一定完全符合,也许预见得简单点,但不能因实践中有点问题,就作为完不成的理由。[3]
一是不主动学习,包括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一个人要想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本领和实践能力,离不开政治理论学习,以此提高政治站位和工作格局,自觉提高全局观念。同时也离不开业务知识的学习,对工作能够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符合整体逻辑性。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若还是按照“老传统、老经验、老办法”按部就班地去开展工作,很大程度上会出现局部错误乃至全面失败。
二是不深入思考,看问题就会不透彻。“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作为基层工作者,对工作一定要有全局的谋划。要善于把具体问题上升到规律问题加以思考,不能就事论事、舍本逐末;要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到整体中加以思考,决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善于把当前问题放在长远中加以思考,不能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同时,要防止事务主义,避免对工作缺乏全局谋划,避免整天忙于具体事务,防止日计有余、岁计不足。[4]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唯有理论上清醒,行动上才能坚定。基层单位工作人员要强化和形成全局观念,除了日常工作的正向影响外,离不开自身持续性地理论学习,以及和他人的交流研讨,学后领悟,不断加深对践行全局观念的必要性认识,润物细无声地提振担当意识和全局观念。真正达到“学习理论→认同理念→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的理想状态,从而坚定不移地团结协作他人,而不是尽打自己的小算盘、患得患失,真正进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坦然意境。
单位管理制度,是单位得以运转以及判断、衡量单位人员行为和相关事物的准则与规定。单位管理制度的规范、完备是公正的基础和条件。[5]面对基层单位“活多人少”的窘困,有必要实行“AB岗”制度,其核心要义为一岗双人,一人双岗,同时明确两位工作人员在A岗、B岗中的主、辅关系。
“AB岗”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落实,需要落到具体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设立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当A角色不在岗时,能有B角色代为履职,确保工作跟得上、不断线,任务零缝隙、不落空。同时,“AB岗”制度可以有效纾解基层单位工作者“精神压力长期过大、不能正常轮班休假、工作家庭不能兼顾”的难题。通过让同单位的工作人员体会到不同岗位的艰辛不易,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同事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协同配合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管理学上,为了固化一种行为模式,或者遏制相反的行为模式,尤为重视通过奖励或者惩罚来刺激和规范行为,基层单位要制定出科学的奖惩制度来强化员工的全局观念。拥有全局观念,有利于点燃工作者的热情,有利于放大工作者的视野,有利于培育工作者的韧劲,有利于增强工作的责任担当。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能够大大迸发出员工的表现欲望、创新意愿和求胜心理。奖励是一种基本的激励手段,美国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曾指出:“长期生效的激励比短期生效的管束更加行之有效。”[6]在运用时,不但要奖励承担主要工作的人员,也要奖励积极配合的角色,在单位大力倡导“红花因为有了绿叶才会美”的绿叶情怀,通过各种形式的奖励,正向刺激大家的全局观念。以责任制来丈量处分,当工作结果出现一些不足甚至问题时,在需要倒查原因和不得不“打板子”时,必须按照责任的大、小和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来作出罚责相配的惩罚。通过清晰和科学的赏罚机制,进一步强化基层单位工作者的全局观念,形成鲜明的引导示范效应。
全局观念的重要性讲的次数多了,可能陷入“提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窠臼,甚至遭到明显排斥,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单位领导可以结合工作实际,经常性地拿出“树立全局观念赢、逃避全局观念输”的鲜活案例,用身边的人和事来印证树立全局观念的极端重要性,让单位员工深刻认识到全局观念是大家保持良好工作状态、润滑同事融洽关系和取得丰硕成果的“真经”。从而自觉接受全局观念,和其他单位或者其他员工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进,工作的预期效能源源不断地溢显出来。
在基层,那些发展前景比较好、进步空间比较大的工作者,往往是“能揽事、善谋事、会干事、敢担事”的管理人员。“能揽事”者,其胸怀境界比一般的同事已高出很多,显示了其拥有全局观念,为单位也为领导愿意承担更多。在揽事的基础上,再能做到善谋、会干,同样缺不了全局的、缜密的思维观念,毕竟工作一深入分析就会具体。脑中需要预先彩排工作中的每一点、每一环,才能避免工作时“思维乱跳、没有设计、顾头不顾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为自己赢得“考虑周全、办事靠谱、敢打硬仗”的闪光符号。可以认为,有了担当负责的精神,工作时的全局观念能够自发自觉地生成。
树立全局观念是改进和加强基层工作的需要。当前,一些基层单位工作者片面主张:本单位不同岗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就是科学的、理想的运转状态,若是围绕一件事,大家一起忙乎,一定有个别人工作量不饱和或者能力不足,那是落后、不科学的做法。持这种观点者,或许能力很强,或许他的岗位不是核心岗位,或许他已经对个人的前途无欲无求。应该说,赞成“搞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对单位最大的贡献”这种观点的属于少数,毕竟大多数人能够充分认识到:单个人在职场发展,必然会与周围的同事产生联系并彼此影响。这种把基层单位工作划得太清的工作模式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只是看到了工作的效率还可以,却大大忽视了同单位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意识和职业幸福感。人情在于联络,同事就要共事。单位的高效运行建立在和谐有序、协同配合、风清气正、权责明晰的良好内部生态之上。[7]若基层单位不能营造出“做好自己的,考虑部门的,帮助急迫的,干事愉悦的”温馨氛围,遇到工作任务时一味地想着“各自独战,多干吃亏”,甚至摆出“老死不相外来”的架势,这样的单位着实太缺乏人情味,会凉了大多数“能干者”的心,毕竟他们为单位承担了更多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单位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和圆满完成。
提升我国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可以采取众多科学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而聚焦工作人员的内因,从内心深处去激发其全局观念,增强其工作的整体配合性,进一步提升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再时时处处感到被勉强、特郁闷和不情愿的压抑状态,这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工作方式。促使基层单位工作者真心实意地愿意为了单位的职能职责和业绩成效真抓实干,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主动配合同事,无怨无悔地像钉子一样去坚守岗位,最终一定能够实现自我与单位的共同发展,也有利于基层的有序高效运转,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提供一流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