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发现
——初中生自我认识课程的实践探究

2021-01-17 10:40:45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偶像研究者生命

陈 婷

(韩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生命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国家,其中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最为突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1]生命教育正式成为我国教育的战略决策之一。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设计并开展有趣的、深受欢迎的、学生满意的、具有高成效的生命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显得非常重要。

一、生命教育与自我认识

(一)生命教育及自我认识的定义

台湾生命教育专家孙效智先生认为:生命教育是用来解决生命的根基问题,即:“人为何而活?如何生活?如何活出应有的生命?”[2]黄德祥先生认为生命教育包含四方面:1.人与自己:帮助学生主动去认识自我,进而尊重并热爱自己;2.人与社会:培养社会能力,提升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3.人与环境:认识生存环境,了解人与环境共同体的关系;4.人与宇宙:协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3]

关于“人与自己”即“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美国心理学家James认为自我的概念是个体对物质我、社会我和精神我的认识,即“自我认识”:1.物质我:个体对身体及其特定部分的知觉,包括身体、性格、能力等;2.社会我:个体对人际关系的认知;3.精神我:个体对内部主观的认知,包括心理倾向、目标、梦想追求等。[4]因此,研究者锁住生命教育“自我认识”,从物质我、社会我、精神我三方面,帮助初中生更深入地探究自我、认识自我。

(二)生命教育及自我认识课程的重要性

自我认识是随着生命周期的推展而持续进行的,青少年阶段被认为是认识自我的关键时期。[5]中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已形成反省思维的能力并开始探索内心世界。在自我探索及评价的过程中,当发现自身不足时,主体我和客体我之间的矛盾将会被激化,容易出现暂时性的自我怀疑。[6]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这个年龄阶段渴望得到爱与关注,对友谊、爱情及隶属关系有着较强烈的需求。[7]他们在意自己的名声、成就与地位,希望得到更多认可。

由于当前的学校无法持续地提供私人订制的指引来帮助每一位独特的青少年个体进行发展,但如果能够采用一种方式协助每位青少年个体提升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使得他们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我是谁”“我在做什么”“为达到目标我能怎么做”等,令他们对自己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目标定位,那这时候他们的发展也将由被动变成主动,其发展速度及成效较之之前受外力推动将大为提高,学习过程也将充满欢乐。在初中阶段,采用生命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地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收获爱、关心、以及认可,以便更加充分地满足学生们在该阶段的需求,帮助他们更顺利地进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四层:培养并提升自信心,促进学生们形成积极勇敢向上的品格。

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提到:“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8]。由此可见,换一种心态和角度去看待事物的重要性。本研究设计的生命教育自我认识课程,在于引导学生转换角度看待问题。在物质我方面,它有针对性地协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自我悦纳;在社会我方面,它协助学生理解他人,调节人际关系,理清爱与被爱;在精神我方面,它引导学生接纳过去,令学生拥有更加清晰的目标定位从而展望未来。同时,生命教育自我认识课程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促进他们自信积极地发展并突破自我。由此可见,为初中生开展这类生命教育自我认识课程是重要且有必要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浏览及分析相关书籍、文献资料、视频影片,为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2.质性研究法

通过课程前的问卷、课程中与学生们面对面接触、每节课后的沟通交流及课程结束后的深入访谈,真实且及时地了解记录学生们的心路过程,同时将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后的态度观念做对比,以观察生命教育自我认识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先告知并取得受访者的同意后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随即将访谈内容撰写成逐字稿,以获取最真实的信息资料。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广东省某市两所不同背景的公立中学进行,分别在初一的8个班中,在班主任的协助下,每班邀请5名相对内向、成绩中低等的学生参与课程,两校合计80名学生。该课程进行1个月,平均每周开展1次,每次1小时,共计4节课。

在课程学习开始之前,研究者邀请所有学生填写问卷以收集课程学习前学生的观念态度。在课程学习结束后1个月,研究者按照男女比例,随机抽取8名学生(3男5女)进行深度访谈。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分别拿出课程学习前学生所填写的问卷帮助他们回顾之前的态度观点,帮助学生对个人在课程学习前后的态度观念做对比。研究者以“A-H”对学生进行命名,以男女生英文单词首字母“b”代表男生,“g”代表女生,如“学生A-g”“学生C-b”。

(三)教学方法

1.欣赏陶冶法:通过相应的影片,让学生感悟有关主题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

3.分组讨论法:以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相互探讨及分享;

4.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技能。

三、课例实践与分析发现

(一)《你远比自己想象的美丽》(物质我)

1.目标

(1)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外貌、性格、特长等;

(2)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2.工具材料

一个精选视频片段

3.体验活动

(1)以1234报数分组,介绍小组积分规则;

(2)介绍本节目标内容,观看视频《你远比自己想象的美丽》。

(3)小组进行讨论并分享,问题:主人公认为自己有什么缺点?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悟?

(4)结合分享及视频,教师引导:视频中的女生认为脸上有皱纹,但是一旁观察她的男生说:“她拥有一双很明亮的、很迷人的眼睛。”不同人对美有着不一样的追求和看法,不要因为缺点而自卑,尝试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欣赏自己的美和独特性。

4.心得分享

(1)学生A-g:“以前我总嫌弃我小小的眼睛,鼻子不高。上完那节课,我回家后真的去对着镜子认真观察自己。我发现,其实我的五官蛮标致的,轮廓也还行。同学也说我的字很好看,这就是我独特的优点吧。”

(2)学生C-b:“在上初中之后,我发现我身高长得很慢,比其他人矮很多,总有些自卑。但在课程学习之后,我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我发现:虽然我的个子比较矮小,但是我在打篮球的时候身子很灵活,这也是好处呀,哈哈哈。”

(3)学生D-g:“以前觉得刘海乱了很难看,所以跑步的时候我一直躲在人群中。但是,现在我对自己的外貌更自信了。我呀,很勇敢地冲到最前面,跑得很快很快,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这种感觉很好。”

(4)学生F-g:“你看,因为我龅牙嘛,所以以前我基本不敢笑,觉得笑起来很难看。但是后来我觉得:虽然我龅牙,但看起来蛮可爱的,因为很像一只松鼠。然后松鼠又是那么可爱,所以我也更愿意留心去观察自己,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5.分析发现

网络媒体、时尚宣传、同伴压力等的影响,容易引起青少年对自身体形体貌的关注及形体改变追求[7]。大部分学生会渴望拥有像明星那样的外表和身高,但实际经常无法满足他们的期待,由此容易令青少年产生自卑、失落等情绪。如同在课程学习前问卷及回访时有些学生们提到的,以前认为自己长得不好看、不够高,甚至因为龅牙感到自卑。

在课程中,研究者观察到有的学生会偷偷地拿出小镜子,重新观察自己的面孔并若有所思。在小组讨论分享时,学生们显得非常积极活跃,表达欲望很强烈。在回访中,研究者也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活学活用,他们能够重新观察自己,懂得利用在课程中所学习的通过自己观察、与他人沟通等方式去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外貌和身材,尝试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在交谈过程中,他们都能够挺直腰板,与研究者进行眼神交流,脸上时而洋溢着笑容、自信和希望。

(二)《生命无贵贱》(社会我)

1.目标

(1)了解生命无贵贱之分和生命的独特价值;

(2)尝试理解他人行为,改善人际关系。

2.工具材料

一个精选视频片段

3.体验活动

(1)学生自由发言,说出最平庸的生物并说明原因;

(2)抽签,每个小组为一种生物代言(如A组抽到杂草,他们将会介绍杂草的价值和重要性);

(3)观看视频《环卫工人的对白》;

(4)小组讨论问题:结合代言与视频,你感受到什么?

(5)结合分享内容,教师从学生们一开始认为杂草是平庸的、不起眼的,到学生们找到杂草的价值和重要性并为他们代言,引导学生们对社会上不同人士、家人、同学的行为角色等进行重新思考,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生命的价值,学会尊重并悦纳他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尊重每一份平凡人的工作。

4.心得分享

(1)学生A-g:“以前我总觉得妈妈的工作太低微,我总是不好意思跟别人提起,但现在她在我心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她是不可替代的。有时候她会突然对我破口大骂,我觉得应当理解她偶尔的暴躁情绪,因为她确实很辛苦,为了我们这个家。”

(2)学生D-g:“以前我觉得中下层职业人士的处境是他们不努力所应得的,但那节课真的让我挺震撼,感觉之前我看人的态度真的太过于尖酸刻薄。大家都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或大或小的力量,不应该去分什么价值的大和小。”

(3)学生F-g:“我们班里有个成绩很差的同学,以前我很反感他的捣蛋行为,但现在觉得他总能给我们带来欢笑、调节紧张气氛,而且他蛮强壮,会帮忙搬桌椅、提水、挂窗帘,为班级做贡献。我不会再用成绩去评价和定位他人了。”

(4)学生G-b:“每个人都是很不容易的,你看马云,从小人物发展到今天这么大的事业,他背后的努力是很多人没法想象的。”

5.分析发现

霍尔认为青少年是风雨与困顿的时期,他们在此阶段会遭遇情绪剧烈起伏、亲人冲突、同伴认定等难题。[9]良好和谐的同伴关系可提升学生团体的归属感、寻求社会认同、降低对父母的依赖,进而观察学习适当的社会、性别角色,从而发展健全的人格。[3]

研究者发现,在课程学习之后,学生能尝试去发现他人的独特价值,对他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甚至有位学生反思自己以往过于尖酸刻薄的看人态度。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找到自己在班级的价值,看到平时班级里“捣蛋鬼”的价值,尝试去接纳他人、理解同学的行为。对比课程学习前学生的态度,在回访的交流过程中,研究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这些学生在同伴关系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

在家庭的关系中,大部分学生表示更能够理解父母的想法和偶尔情绪上的波动,他们也更愿意主动承担家务活。由此,研究者认为,该节课程也能起到调节亲子关系的作用。令研究者出乎意料的是:有几位学生在调整对“低阶层”职业人员的看法的基础上,还能想到“高阶层”职业人员背后的不容易,并表示应当尊重每一个人,这是研究者未曾料想的成果。

(三)《偶像和我》(精神我)

1.目标

(1)探索个人内心深处的追求和期许;

(2)自我定位,放飞梦想。

2.工具材料

每人一张《偶像和我》表格

3.体验活动

(1)放几段流行歌曲让大家抢答是谁唱的;

(2)填写《偶像和我》表格:1)自己的偶像有什么特点;2)自己和偶像有什么相同点;3)如果自己是偶像,会有哪些吸引人的特点;

(3)结合分享内容,教师引导:对偶像的崇拜(追星行为)反映了内心的期许,回顾问题三,发现自己的特别之处和内心追求,进一步思考发展的方向。

4.心得分享

(1)学生B-g:“我很多同学是追星狂,她们很喜欢TF Boys,然后她们还经常因为不同的观点吵吵闹闹,我之前挺反感这些行为,就觉得她们很烦。但现在渐渐明白,她们疯狂追星,很可能是对榜样的一种追求,我对此事的负面看法也少了些。”

(2)学生D-g:“我超喜欢奥黛莉·赫本,她真是我的女神!我觉得在喜欢之余,我更多的应该是学习她那种关爱儿童、乐于助人的精神,脚踏实地做一些贡献,比如捐钱啊、捐书啊,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这堂课,让我更明白偶像对我的意义。”

(3)学生H-g:“我发现我们确实是在学习偶像身上的某些特质,就像我一直都很崇拜偶像朱一龙,然后我特别期待自己能像他那样,有出色的演技。我认为我们可以把这些追求转化成动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5.分析发现

在课程学习前问卷及课程中,学生在介绍偶像的时候带着非常崇拜的语气,将偶像神化了般。大部分学生存在强烈的追星行为,而且很享受这个过程且沉迷其中,有些学生会在深夜甚至通宵浏览明星的资料,这对他们的学习、身体健康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该课程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对偶像这一形象的认识,将这种追求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指引学生追星要保持一定的度,不能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在回访中,研究者感受到学生们能逐渐明白追星有很大的原因是偶像身上的特质吸引了他们。他们也逐渐明白,在追星的问题上,应当保持一定的尺度。大部分学生表示会努力调整姿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发展上,提升自己的能力,向偶像看齐。有的学生甚至表示要努力超越偶像。

(四)《生命曲线图》(精神我)

1.目标

(1)学会接纳过去,了解困境带来的机遇;

(2)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展望未来。

2.工具材料

每人一张《生命曲线图》表格

3.体验活动

(1)学生绘制生命曲线图:1)写下0-6岁、6-12岁的2-4件开心和难过的事;2)写下梦想;3)以年龄发展为横坐标、纵坐标为开心的事(上方)和难过的事(下方);4)在建立的坐标中,将时间事件用圆点标出并用曲线连接,形成高低起伏的曲线图;5)仔细回顾观察个人的曲线图,写下感想;

(2)邀请4-6名学生进行分享;

(3)根据学生的分享,教师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成功失败,都是成长的足迹。生命的每一笔都该由自己来描绘,尝试接纳命运的安排,向着梦想,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4.心得分享

(1)学生D-g:“以前我觉得生活中的悲伤大于快乐,我每次遇到不开心的事,就想着别人帮我去解决。但是,我觉得吧,其实应该学会去打败困难,这样我才能掌握经验,以后才会少走弯路。比如以前考砸了,我会抱怨老师不会教,但现在我会试着去改变学习方法和态度。”

(2)学生E-b:“我会觉得困境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困境和顺境是相辅相成的。困境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嘛,所以啊,我觉得我们更应当端正心态,学习如何在挫折中成长。”

(3)学生H-g:“以前面对困难我会自暴自弃,甚至有几次我‘离家出走’,就是跑出门躲起来几个小时。但这节课让我明白困难是生命中的必经点,人生总有坎坷才能更有意义。”

5.分析发现

在精神分析学派中,Erickson认为12-18岁的青少年处于“自我认同与认同危机”时期,他认为青少年必须通过积极的探求、亲身的体验来获得自我认同感,防止角色混乱和消极性。[10]在课程中,邀请学生们对过去、现在及将来进行描写,绘画出自己特独的生命曲线图。研究者观察到学生们都非常认真地回忆并绘制着自己的生命曲线图,绘画完成后,他们都凝视着自己的生命曲线图若有所思。在回访中,研究者接收到很多积极的回应,学生们表示以前总逃避困难,现在能将困难当做成长的垫脚石。有学生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命运掌握在手中,每一笔都应由自己来涂写”。甚至有一位以前面对困难会“离家出走”几个小时的同学,也表示对困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敢于更好地去接纳。研究者看到,他们的自信满满,显得格外有斗志,并且愿意努力探索新的自己。这让研究者看到了生命教育课程发展的希望。

四、总结与建议

(一)课程总结

根据在生命教育课程中对学生的观察,深度访谈时学生的反馈,及与课程学习前学生的观念态度做对比,研究者发现,该课程对初中生的物质我、社会我及精神我三方面在总体上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物质我方面,他们从一开始因自己太矮、太黑、龅牙而感到自卑,到后来能够利用在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去接纳自己的外貌和身材,尝试寻找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在社会我方面,学生们表示能更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上不同人士的价值,更能够理解父母的情绪和想法,更好地理解同学的行为,人际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精神我方面,大部分学生从对偶像的一味痴迷,到逐渐明白追星很可能是对某种特质的追求,明白可以靠自己努力去收获这种特质,突破自我。大多数学生也表示,现在他们学会换角度和心态去看待困难,学会把困境当做成长的足迹。其中一位学生自信地说“我再也不害怕困难了”并会心一笑。

研究者发现,在初中年级举办生命教育自我认识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基本能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令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由此可见,这样的课程是能够达到较大的教学效果的,从课堂气氛、平时与学生的接触及课后学生的反馈中,能够感受到生命教育自我认识课程在学生当中是很受欢迎的。因此,研究者认为应当扩大范围推行此类生命教育课程在国内进行发展,帮助更多的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他人以促进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们更好地把握时光与机会,打好基础以获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发现与建议

1.教学方法

回顾为学生们上课的情景:每次踏进教室,学生们都会围过来,面带笑容打招呼问好,迫不及待地打探该节的内容;在课程中,研究者观察到学生们基本都能参与到讨论中,课堂气氛高涨;每次离校前,频频回头都能看到学生们在走廊探出头、挥着手依依不舍地说再见。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追问何时能够再参与这么有意思的课程。生命教育课程有如此的魅力,研究者认为很大程度取决于以下的教学设计:

(1)游戏教学法: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令学生感到枯燥厌烦,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该生命教育自我认识课程穿插师生互动环节,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学习到相应的知识技能;

(2)启发式教学:《义务教育法》第35条指出“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11],在课程当中,研究者搜集合适的视频片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们自己的智慧成果能让他们更好地牢记和运用;

(3)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法不仅能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程中,而且还能在小组积分竞争氛围的推动下,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精神,也能在课堂中找到更多的存在感。

2.融入德育

《义务教育法》第36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党的十八大强调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青团要让更多的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这也是“立德树人”的起点。

由于当前中小学的共青团与德育处结为一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研究者认为中小学可以在德育工作中融入生命教育课程,结合有趣的教学方法,形成受学生欢迎的德育课程。这样一来,德育课程能让学生们“不请自来”,德育教师们也能从中获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个人价值。

3.生命教育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有好老师’应当有仁爱之心,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中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生命教育导师应保持着仁爱之心,向学生传播爱的能量,以提升师生关系。同时,生命教育导师们应当搜集并学习更多的教育教学方式,在生命教育课程中融入更多新颖的、更具互动性的教学方法,以此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程度,这样方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到达更高的教学成效。同时,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持续进修,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获得更高的个人认同感。

4.生命教育传播者

在回访中,研究者惊喜地发现有的学生竟已变成生命教育传播者,他们会主动采用这些知识去帮助朋友。学生B-g说:“我的网友总觉得自己长得丑,我跟她分享了视频《你远比自己想象中美丽》,我说其实她的某些外貌特征蛮精致的,要多角度看待自己。后来,她意外收获很多朋友对她的正面评价:可爱、开朗、乐于助人等等。当时她好开心,我觉得她比以前更自信了。”

因此,研究者认为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同时,可以组建“生命教育传播者”称号小组,号召更多的学生加入当中。在生活中,他们会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有意识地去帮助自己、他人解决问题,传播生命教育正能量,由此也能促进生命教育在学校、社会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偶像研究者生命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偶像报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40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中华手工(2018年6期)2018-07-17 10:37:42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我的偶像
中学生(2016年25期)2016-03-01 03:45:37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0
出卖偶像
中学生(2015年35期)2015-03-01 03:44:44
偶像们都恋爱了
东方电影(2015年4期)2015-01-10 08: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