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2021-01-17 09:37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潘 影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课程思政指的是所有课程同时担负起思政教育的责任,从而有效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的思政育人格局的一种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挖掘所有课程中潜在的思政教育功能,与思政课程形成教育合力,可有效的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成效。大学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以国际视野入手,传递多元文化知识的课程。构建“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可以在传递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技巧的同时,避免学生因接触别国文化而产生对本土文化不自信、不认同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难点

(一)教学素材中的“思政”成分较少

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政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教育元素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在融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思政元素与其他课程“是否适应”的问题,不能生硬的加入思政元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炼课程内容中本就具有“思政”教育属性或功能的元素,以此为基础延伸出具体的思政策略。而从“跨文化交际”课程目录上看,该课程的主讲内容几乎都是实用类、流行类的应用知识,例如出国小常识、社交文化迁移等,能够直接作为思政元素进行应用的内容比较少,且大多数内容讲述的都是外国文化的基本形态和应用策略。即使能够作为思政素材使用,其教育范围也停留在文化差异、民主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等范围内。而我国思政教育一贯强调的品德教育、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则少之又少,这无疑对英语教师提出了难度更高的挑战。

(二)传统文化“失语”现象由来已久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移动上网设备在民众范围内的普及,拜金主义、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也逐渐渗透到学生群体内,持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民族的、集体的文化产生了质疑,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失语。多年来,这些来自域外的不良思想已经掌握了影响价值观的策略,加上思想堕落成本远远低于思想建设成本的这一规律,导致传统文化失语现象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了顽固问题,这同样强化了英语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英语教师不但要克服自己对思政教育不熟悉的问题,更要解决文化失语这一顽固性问题。对此,教师必须要找到一种长效且能够被学生主观接受的思政教育方法,才能对抗这一顽固问题。

(三)部分教师缺少“社会性”教学思维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全员育人”的新局面。因为人必然的具有“社会性”,具有协作性、自觉性、依赖性等特征。人通过互相交流不断完善自我,也必须通过广泛交流来促进整体的和谐。只有尊重和调动社会性,人才能更好的发展。从教育视角来看,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紧密和细致的沟通,将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在教育中遇到的难题与同事沟通,才能保持客观清醒的教育态度和广阔科学的教育视野。但现实中,部分英语教师认为凭其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就能够胜任思政教育工作,却忽视了跨文化教学和思政教育在输出和内化过程中的不同。如果教师缺少“社会性”教学思维,就会困在自己的经验中,反而不能深刻理解社会思潮,做好思政工作。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切入点

第一,要保障育人视野与目标的高度统一。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视野是国际化的,包含国内外文化体系的辩证对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建立在国际视野上。如果思政教育坚持将视角置于国内,思政教育体系便无法融入到“跨文化”体系内,从而拖慢英语教师的教学节奏,影响课程的教学质效。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而如果“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标中不包含素养和修养等内容,甚至可能会过度美化西方文化和思想时,双方目标上的不一致性也会降低思政教育的质效。因此,英语教师最应该明确的就是课程在育人视野和目标上的统一性,只有统一才能真正的“两手抓”“全都稳”。同时也只有思政与课程在宏观上的调性高度统一,教师们才能有效合作,协助思政教育事业全面发力、全能发展。

第二,要辩证的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众所周知,建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目标,而影响自信建构的很大原因是外来文化侵蚀。“跨文化交际”中包含许多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内容,且为了更好的利用外语这一语言工具,许多教学内容中具有潜在的“迎合性”。这种特性配合学生对于舶来文化的特殊好感,导致一部分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学生过度认同别国文化,而忽视我国民族的、传统的文化价值。也因此,一些英语教师在提到课程思政建构时,便提出要刻意在教学中压低西方文化的地位,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但实际上,在学生并未对传统文化建立良好认知和认同时,教师刻意的压制行为只会造成反作用。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朝向课程思政方向建构时,教师必须要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要保证思政教育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原则,为学生提供最客观的资料,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展开教育。

第三,注意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从教学技术的角度看,英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于语言技巧类和思想引导类,二者在教学方式、步骤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英语教师如果不深入了解和学习思政教育技巧,就无法有效开展思政教育,这不但会导致学生们无法接受到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教师研习的压力。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相关教育人员要开展课程思政前,必须要进行专业的思政教育能力培训。如果条件允许,专业的思政教育人员和有着丰富思政经验的辅导员们,也应该积极与负责该课程的教师建立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步骤

首先,备课阶段要提炼教学主题,设定好对应的思政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做好宏观规划,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考虑好一切细节问题。教师先要做好自身的建设工作,通过专业学习,以及与其他思政教育人员的深入沟通,确立坚定的思政觉悟和理想信念,并掌握教育的基本流程和教学策略。再有,教师要基于思政教育视角,重新审视、挖掘和提炼“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潜藏的思政教育点,并根据该教育点的特征设置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双线并行的教育计划。如:讲授“社交中的文化迁移”时,可延伸出“学习跨文化知识是为了更准确、更客观的实现中国文化及商品输出”这一理念。在讲解过程中,可将“传递中国文化”作为随堂练习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正视学习外语的根本目标。在初期规划阶段,要保证教案内容精确到每个步骤甚至是每句话,教案初稿完成后,应本着思政教育的理念和原则重新审视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并可与专业思政教师就教案内容进行辩论交流,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审核。除此之外,英语教师和思政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进行预判,并商议好对应策略。如:当学生发现教师在有意引导他们认同本土文化时,教师应该怎样进行话语引导和情绪引导,使学生将质疑情绪转变为认同情绪,等等。提前规划可以增强教师临场反应的质量,保障跨文化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

其次,教学阶段要善用情绪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思想意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教师善于使用和活用情绪引导策略,以控制舆情作为参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朋友是福”为例: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列举中外交友方面的差异,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不断询问学生对“差异”的态度,根据学生的表现决定下一阶段的教法。第二,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情绪引导。如:教师若发现学生对本土交友方式比较提倡和自豪,应对此予以肯定;若发现学生更喜欢国外交友方式,就列举我国一些与国外类似的交友习惯,将学生从对国外的认同感引导到国内,以消解国外文化的“唯一性”;教师还可以提出国外交友的特征,要求学生找出本国文化中相似的部分,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审视我国文化优势,从而建立文化自信。

最后,巧用实践教学,夯实学生本土文化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觉的思政自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长效、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觉悟。英语教师应以此目标为准,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教学为主,让学生自己探索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客观认知别国优势和我国优势,将跨文化英语技能作为一个语言媒介,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如:讲授“商业合作”主题时,完成对跨文化交际技术讲解后,由教师扮演外国友人角色、学生扮演本土企业决策者角色进行交际实践训练,在此程中,教师不断对中国本土商品及文化产生质疑,促使学生辩解时将他国文化作为竞争对手去看待,从而有效建立竞争意识,并衍生出扎实的家国责任感。由此,教师便完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

三、结语

“跨文化交际”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跨文化认知体系和跨文化技术应用能力。实际上,这一能力中包含着极强的人文科学属性,教师对此进行挖掘、引申和建构,完全可以成为良好的且十分贴合实际的思政教育素材。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本着思政教育的视角和目的,充分审视教学素材的思政属性,并将这些内容加以提炼。再通过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的方式,让抽象、单一的知识体系转变为生动、立体的思想观念。同时,还要积极提升学生在“思政思考”方面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将跨文化知识理解为一种令世界更客观认知中国魅力的语言媒介,从而塑造一个高质、高效、针对性强的英语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