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路和对策

2021-01-17 08:52王向阳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全过程体系课程

王向阳

(淮北师范大学 宣传部,安徽 淮北 235000)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1]这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不可或缺的基本路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达成共识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达成充分共识。

1.国家战略层面共识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主动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变化,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战略考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和国家的战略性、政策性与制度性安排。体现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通过评估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从那时起直到如今出台《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即“质量22条”),国家历经三十余年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加上国家启动实施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我国高校真正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的认识更加深入人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从质量标准角度提出了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2.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共识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必须进行一次重大变革,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基本共识。其落脚点之一就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自2002年9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已出台制度文件,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成立全国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中强调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着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教育理念层面共识

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最新理念。高等教育本质是创新教育,或者说创新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校长通过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阐述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与探索。我们在回答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提问中也在进行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数理基础科学班、中国人民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等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华罗庚班等都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教育部等实施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和《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更是为了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从教育理念上究竟如何看待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认为,要树立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小筑提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3]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在谈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人才培养过程时认为:要从为国家战略发展目标提供人才支撑的角度认识、审视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4]这些专家学者的阐释无疑反映了教育界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关系的新认识和新探索。

4.学校落实层面共识

近年来,无论是985、211高校或“双一流”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在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上达成共识。教育部官网《教育简报》载:黑龙江省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倡导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主体;浙江大学通过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等方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南京大学构建“五位一体”“四创融合”“三个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四川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华中科技大学坚持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着力健全“四个体系”;华中农业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华南理工大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设置“第二张成绩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这些高校的探索和实践是用行动践行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构建系统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是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整体谋划推进,并按照体系化开展工作。

1.构建价值和文化体系

紧扣价值塑造和文化熏陶构建思想精神教育和创新文化教育体系,发挥党建思政工作和大学精神理念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和文化引领作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晓静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引领。[5]这说明理想和追求、精神和价值、情怀和文化等精神文化元素可以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相兼容。“以价值创造为本质内涵,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业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推动创新创业成为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6]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弘扬价值创造精神,做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个人价值有机统一。高校要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求是精神、创新精神、创造精神,鼓励创新,激励创业,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2.构建研究和师资体系

紧扣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研究与研究型、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研究和师资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是科学思想和创新思维指导下的创新性探索和实践,教师需要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引。2019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设立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基金项目,鼓励教师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展开研究。无论是从校内遴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还是从校外遴选,高校都要倡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并把理论成果应用于指导实践,做研究型和实践型教师。要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和内涵、思想和理论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路径与方向。这样产出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和高素质师资才能做到从先进教育思想理念的高度去理性认知创新创业教育。

3.构建学科和专业体系

紧扣学科交叉和专业渗透构建学科和专业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与学科专业的有机融合,并以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建设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鼓励通过跨学科、学科交叉方式进行学科创新,并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学科支撑。要重点建设优势学科专业,并依托其凝练学科创新方向,引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4.构建教学和课程体系

紧扣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构建教学和课程体系。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要实现创新创业教学一体化,把教学组织、教学方案、课堂建设、课外训练、参加竞赛、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成果孵化等连接贯通起来;在改进创新教学模式方面要围绕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及创新创业灵感激发,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建设方面,要开设“创业基础”“创新教育”“发明创造学”“科技创新”“创新与创业”“创业模拟实训”“创新工程实践”“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心理学”等课程。

5.构建实践和实训体系

紧扣探索性实践、创意性实践和实景性实习实训构建实践和实训体系。要把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各类创客空间以及互联网虚拟实践实训平台结合起来,共同运营和支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

6.构建协同和合作体系

紧扣校本资源、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国外资源和网络资源深度开发与融合构建协同和合作体系。要深化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校所协同和国际合作。要集聚“互联网+教育+创新”三大元素综合开发和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发挥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作用,加快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在线开放课程。要倡导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强虚拟创新创业学院建设。

三、实现“十个融入”是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基本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绝对不是游离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之外的另一套育人体系,而是深深渗透和扎根于人才培养的内在要素。具体而言,要实现“十个融入”。

基于相电流有效能量循迹法的配电网单相故障定位//童宁,张雪松,赵波,林湘宁,李正天,徐琛//(19):140

1.融入党建思政工作

做到与党建思政工作同向同行,同心发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养成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这恰恰与党建思政工作的思想精神价值文化塑造和引领作用相契合。要在融入党团工作、辅导员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打牢人才培养的思想价值观基础。

2.融入教育理念更新

做到用先进和新颖的教育理念养成人才培养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欧可平认为大学创新创业,关键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7]在培养方案改革创新上能否更新对学制的认识,实行等级制学业评价、弹性学制和最长间隔年制度;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能否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分设置上能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把学生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自主创业等实践成果和行为与学分认定结合起来等都需要新的认识和实践。

3.融入学科专业建设

做到有机渗透于学科专业建设。要在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发展中挖掘不同学科专业所蕴含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要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交叉课程。要紧扣专业结构调整这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前提,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公司集团合作,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推行“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4.融入教学改革

5.融入课程建设

做到紧扣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在各专业中开设创新创业类基础课程,结合各个专业特点开设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也要注意依托各专业课程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并利用各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环节与创新创业实践相互融合。要建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打通相近专业在基础课程阶段相互选课的制度壁垒,开设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6.融入实践教育

做到搭建基地和构建平台相结合。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要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创业示范基地和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平台建设方面,要加快建设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在实训项目建设方面,要完善学科竞赛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特训营、创业苗圃、创客工作坊、创客日、全球创客比赛、国际创客教育论坛、创客空间协会、创客工厂、众创空间等各类学生活动载体。

7.融入师资队伍建设

做到校内外教师和专兼职教师共同发展。要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并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和杰出校友等担任兼职教师;要制定方案,有目标、有计划地加强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建设。

8.融入资源利用开发

做到综合开发校本资源、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欧可平指出要注重统筹校内校外两个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7]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指出,要力求把最前沿的实践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8]当然,高校也可以借助国际化办学和合作交流融入全球创新创业,建立起以跨国、跨学科、跨界融合为特色的平台。如:北京大学举办“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峰会”和“全球青年创新之夜”;清华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合作创建全球创新学院等。

9.融入信息化发展

做到互联网平台应用和优质课程信息化同步建设。要倡导互联网融合创新,做到“互联网+创业创新”,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

10.融入教育体系健全

做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通过培养方案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本要求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导向、培养机制、课程群建设、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作出改革创新。

猜你喜欢
全过程体系课程
土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问题与处理对策
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