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峰
(郑州轻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2)
高校德育是为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然而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德育教育却面临着新挑战及新问题,原有的矛盾不断突出,新的困局不断形成,已然影响到高校德育的全面发展,影响着现代德育教育的深入贯彻与全面落实。全面分析高校德育的新问题、新挑战,结合德育教育存在的旧矛盾与旧问题,切实把握新出路与新办法的制定原则,能够帮助高校思政教师探寻出全新的发展出路,使思政德育教育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为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在自主择业与分摊教学成本,推动社会化改革层面,拥有较为突出的进展,能有效地实现现代教育的腾飞与崛起。而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改革层面,竞争机制导致学生出现个人本位倾向,经济体制却形成了资源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需求,而多种经济造成学生出现价值观取向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问题。进而弱化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导致学生难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及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如何统一并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如何降低由于现实和理想的反差所带来的挫折感,将价值观教育真正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理论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现代德育教育的关注重心[1]。
通常来讲,知识经济是构建在信息和知识的使用、分配与生产前提下的经济,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知识经济能够随着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而发生动态化转变,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素质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度发展,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质量和效率。然而知识经济却为西方敌对组织及势力开展“分化”“西化”活动提供了媒介和契机,使高校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阻碍和挑战。而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正确对待中外文明成果,看待我党的优势力量和领导地位,看待我国在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挫折与问题,则成为知识经济下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在高速流动、动态的数字信息环境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方向,抵御西方不良思想、言论的渗透,提升德育教育的方向性与理性觉悟。
互联网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影响并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要素与关键载体。虽然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知识经济能够为西方势力的西化、分化活动提供媒介和契机,然而却是可以控制、可以预防的。但是以互联网文化为媒介的网络生态,却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对学生意志品质与道德情操带来深刻的冲击与影响,使学生群体出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及拜金思想。甚至使学生难以处理“差异与公平”“物质与精神”“合作与竞争”“享乐与创业”“索取与奉献”的关系,难以帮助高校思政教师更准确、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政治导向”与“进步观念”。而这些问题与困境的出现却与我国体制改革和知识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从宏观层面来分析。
德育教育是伴随历史进步与社会变革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受学校发展与改革制约的教育体系。德育教育质量直接关系着青年学生思政教育成效,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进程。在德育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原则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使得部分青年学生在政治方向上出现问题,继而成为德育教育的主要矛盾与突出问题,导致学生在政治方向上难以明确新时代与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及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而在市场经济形成与建立的过程中,我国各种观念和文化得到激荡和融合,使得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并存于社会生活中,导致部分学生的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出现矛盾对立的问题,形成该阶段我国德育教育的基本矛盾[2]。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治方向的矛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和现代教育体系的日渐完善,能够得到有效的破解,然而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我们又面临着思想阵地的政治斗争与思想斗争,其中后现代主义、普世价值则使原有的政治方向矛盾日渐突出。
价值观教育在本质上也是思想意识争夺。社会主义价值观涵盖着学生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总体理念,蕴含着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华,彰显着我党执政为国、依法治国的先进性、科学性与优越性。然而在社会多元思潮与网络文化的影响下,我国青年学生却难以深化认识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和价值,难以将核心价值观作为整合个人价值与社会集体的纽带,进而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毒害、受到影响。然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价值观矛盾却呈现出日渐突出的发展态势,导致高校思政教育难以与时俱进,无法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发展方针,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始终坚持价值观教育,做好思政德育工作依旧是我国高校思政教师自始至终的工作内容,同时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键所在。
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拥有紧密相连的内在关系,是培养学生民族凝聚力的关键载体,能够从非智力教育层面引导和调动学生成才和学习积极性,促成学生问题解决与分析能力的提升,进而在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然而德育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背景下,也面临着突出的挑战。素质教育要求高校培养学生在素质层次和能力层次上的能力,而德育教育也应重点考虑和分析这个问题,需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能力(自我修养、辨别是非)、观念(责任感、法制观念及集体感)、情操(情趣和审美),使学生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历程及观点。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德育教育却难以真正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难以推动人才的快速发展与全面建设。
为有效探寻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出路,破解德育教育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升思政德育教育的成效,必须把握好多样化和主旋律的关系,即允许多样化的存在,分析多样化现象的特征及内容,尤其应明确新形势下文化观念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趋势,探究多样文化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从而通过正确的管理措施和引导方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导,将广泛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深度地融合起来,提升德育教育对互联网文化的统筹能力与引导能力。
高标准主要指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落实党中央对青年教育的要求,明确新形势的特征及特点,通过教育实践,推动高校教育的有序发展。而分层次则要将教育重点落在“合格”与“优秀”两种人才的培养上,要在“共同前进”与“各按步伐”的基础上,防止以下两种倾向:不仅不能因部分学生道德品质不高,而不开展共产主义教育,更不能只抓共产主义教育而忽视道德品质教育。
我国高校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普遍关注封闭条件下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成效,能够根据学生的思想特征与行为规范进行自主调整与改革。而在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的开放性特征愈加明显,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社会环境逐渐融入到传统的思政教学渗透中。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允许青年学生在信息环境中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与辨别能力,进而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帮助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政治观点。加之互联网环境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政教育的复杂性与虚拟性,对学生全面成长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思政教师应准确把握开放性与虚拟性的关系,探寻出积极有效的德育教育路径。尤其在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上,教师应利用互联网开放性特征,提升德育教育的时代性与生活性,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在新形势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应完善规范、总结经验,加强建设,形成基本的教育格局。基于思政教育的发展特征及特点,高校思政教师应结合新形势的发展特征及要求,明确学生思想实际,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不间断地开展现实教育活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以创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创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式,推动高校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面对知识经济、互联网文化及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德育教育挑战,高校思政教师应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新形势的发展机遇,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从而变“封闭”为“开放”,变“单一”为“多样”,变“灌输”为“参与”。首先,在体制改革与网络文化的层面上,德育教育应改变传统灌输式教育的理念,深入研究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明确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将“意识争夺”内化为“意识渗透”,将“学生发展”上升为“教育主体”,从而将培养学生抵御知识经济与网络文化下不良思想与不良言论的能力及提升学生信息辨别能力,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其次,明确体制改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结合开放式与封闭式教育的内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内容,使社会实践永远成为思政理论教育的根据与依托,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与社会性[3]。
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教育应将重点放在政治方向、集体主义教育及品德教育方面,把握好分层次与高标准、多样化与主旋律、开放性与封闭性之间的关系。为此,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应通过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方式,实现集体与个人、实际与理论、德育与智育、现实与理想的全面统一。首先,用实践活动融通德育内容,提升培育教育成效。教师可从“三下乡”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红色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及展览、演讲比赛、走访、班会、团日、座谈会、报告会等团组织活动层面,指引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基本的道德品质,增强对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认识[4]。其次,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联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方式,整合有利于增强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资源,将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最后,加强网络思政平台建设,推进社会思政教育工作进程,降低网络文化及体制改革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优化德育教育手段。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思政教师应有深度、有计划、有规模地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使德育教育更富有生活气息、娱乐性、寓教性。此外,由于我国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着体制改革与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挑战,教师应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的开放性,使体制改革与知识经济真正地融入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提升抵御社会不良文化及西方有害言论的能力。
首先在政治方向教育上,思政教师应统筹知识经济与体制改革背景下青年学生所面临的思想问题,明确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从道德教育的层面出发,改变传统以理论教育为载体的教育模式,将社会新闻、时事政治及革命事迹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内容,从而在提升学生鉴别互联网信息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政治方向教育质量。其次在集体主义教育层面,思政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放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德育教育更具有时代性与生活性,更贴近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逐渐明确个体价值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真正地认清社会发展对实现个人理想信念的功能和价值。最后在价值观教育层面,思政教师应积极融入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内容、传统价值理念,将道德品质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深入地融合在一起,进而在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加大价值观教育力度,满足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需求。
在新形势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着来自知识经济、体制改革、互联网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及问题,唯有通过创新德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及教育方法的方式,才能有效地应对新形势所带来的时代挑战,缓解德育教育的基本矛盾,优化思政教育体系,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创新并改革高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必须明确多样化与主旋律、分层次与高标准、开放性与封闭性之间的关系,明确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差异,以学生为中心、以时代为方向,切实探索出全新的德育教育发展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