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彦 彤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城市自我调节和反馈机制。中国经过半个世纪城市化发展历程,城镇化水平提升到60%,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城镇已经基本走出快速发展阶段,开始进入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提升阶段,未来城市建设将更多关注存量用地下的城市文化精神内核。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城市文化遗产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如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更新中需要长期探索的。
“共生理念”最初源于19世纪达尔文主义中有关优胜劣汰生存法则理论的阐述,随着社会的发展,该理念除了最初的生态理念,目前有以下几种较典型的概念界定:1)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赖、和谐与统一的命运关系;2)共生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3)“共生”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即彼此经过斗争、妥协让步,最终达到的和谐平衡的状态。
“城市更新”的是1950年西方国家在“城市病”问题的困扰下,为解决城市部分建成区内房屋破旧、经济衰败、市政服务设施落后、街区活力差等现象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调整原有空间结构模式,补偿物质缺损,调整人口分布从而恢复城市建成区的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改善环境、振兴经济、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
“共生理念”作为一种已有的成熟理念,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同时交叉推进进行城市更新的今天,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应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累赘,而应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和发展资源。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由此可见,当今时代,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城市更新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界的共识,具有城市发展见证作用的文化脉络成为一个城市登上更广阔世界竞争舞台的重要资本,其具备丰富且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无疑更具有竞争优势。
1959年,黑川纪章提出:“社会发展将从过去的机械原理时代转向生命原理时代。”第一次将“共生思想”引入建筑、规划学理论研究中。黑川纪章经过三四十年的研究与探索,最终总结出“共生哲学”,其主旨思想包括部分与整体、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该理念与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延续同步进行的思路相吻合。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个性和历史风貌的直观体现,更是城市更新发展的活力源泉。城市文化遗产应在城市更新中发挥其重要的文化与社会价值,通过注入新时代的新鲜血液和活力承担起链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城市发展重任;城市更新需要平衡城市建设与文化资源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所带动的经济效益,促进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力,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共生发展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两者的共生发展包括文化遗产物质空间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分别与城市环境、城市功能、城市时空三个维度共生。
拥有2500年历史的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罗马,是城市历史文脉延续性的最好案例。作为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罗马是意大利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其与时俱进的城市现代化不必赘述,然而如今踏入罗马这座古老的城市,仍然能感受到新旧时代更替的痕迹。威尼斯宫的建材取自古罗马的废墟,宫殿墙壁上有几处还能明显看到裸露出来的古代红砖墙,还有居民仍然居住在中世纪的房子里,除此之外,更不必说保存完好的西班牙广场,记录着历史辉煌瞬间的罗马斗兽场,有着少女喷泉之称的“特莱维喷泉”。
相比之下,十三朝古都西安也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了,然而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已经不多见,更多是按照历史记载仿造出的宫殿古建。若是真要探访历史遗存,还要去地下陵墓里才可得偿所愿。其原因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朝代更迭必然带来前朝珍贵建筑大批量惨遭拆烧,嬴政、项羽、刘邦如此,刘彻、王莽、李世民、朱元璋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唯有满清努尔哈赤、多尔衮以“清承明制”的理念保留下了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例外。中国历代城市延续性并不好,现代城市在建设和更新中更应汲取历史的教训,真正重视城市建设所依托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核。
2.2.1巴黎城市更新经验与成就
如今我们看到的巴黎是一个尺度适宜,新旧互补,既有活力,又有品味的现代化大都市,然而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巴黎也经历过大拆大建的历史过程,1850年,巴黎曾颁布一项名为“奥斯曼计划”的城市改造项目,该项目试图在中世纪巴黎蜘蛛网一般的街道上开出几条大马路和广场,如圣日耳曼大街、圣米歇尔广场等,从而实现增加公共空间,活化街区的目的,然而这种开膛破肚的改造方式对城市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因此该项目实施不久后便被迫停止了。今天的巴黎基本上仍保存着18世纪、19世纪的城市肌理,一些16世纪、17世纪具有厚重历史味道的老街区也经过改造后保留下来了,如巴黎东北部的玛黑社区,原是一个残破的沼泽地,现被改造为巴黎最具魅力的时尚地段。
2.2.2上海田子坊
上海田子坊是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造后形成的时尚地标性创意产业聚集区,然而在改造前田子坊内二三层居民居住与底层商业混杂,生活环境嘈杂,商业业态混乱。经过几轮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作,田子坊融合自身海派文化,增强里弄元素文化影响力,采用自下而上小规模有机更新的开发模式,坚持长期整治的理念,有效延长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周期,保护了石库门的生活风貌和环境特色。
2.2.3日本“朱鹮”改造计划
日本“朱鹮”改造计划旨在选取部分日本历史文化古迹建筑,将其改造为餐厅、酒店、民宿、图书馆等旅游、文化体验场所,使游客切身感受到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古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充分发挥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使其得以可持续发展并焕发生机。如今对保护等级较低的古迹点,采取改造为酒店、餐厅、公园、城市小品等也成为历史文物古迹再利用的重要方式。
城市文化记忆的完善与否,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发展价值,一个优秀的城市,不是改造、重塑出来的,而是修缮、更新出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文化遗留的城市格局总会渐渐出现无法适应新技术、新工具的发展演变的问题,城市的更新便在于保留城市文化内核的同时,减少时代差异导致的城市空间环境的不完善、不协调,通过潜移默化的更新塑造宜居的建筑空间、社区环境,实现新旧交融的城市景观。
大拆大建下改造出的新城也许待解决问题少,发展速度快,但却失去了时间积淀下所赋予的城市灵魂,一个城市正是由一群人,一些富有独特记忆的街道和建筑组成,历史文化遗迹既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慎重思考的核心问题,也是城市价值提升的内在动力。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更新中一方面要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要将文化作为城市,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将城市文物古迹融入城市名片中,不断探索历史文物与商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形势,多渠道、多领域提高基层群众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了解和认同,不断更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形式,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扩大文化遗产对城市知名度提升的影响力,从而实现激发城市潜能,提高城市竞争软实力的目的。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历史文化生命力的保持不应光从城市物质空间活力即显性活力中获得,更应激发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隐性活力。在数字化、网络化、互联网的时代,城市更新应积极丰富城市活力的形态,通过在历史街区、文化古迹景点设置数字化、可开放搜索信息的电子地图,VR全景影像等多媒体设备,丰富游客的感官体验,扩大历史文化遗迹的多维宣传力手段,营造“显隐互鉴”的城市活力。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既要关注其物质空间存在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更要协调其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统筹考虑其在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功能地位,避免其成为拖慢城市发展进程、影响城市发展质量的绊脚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只有与时俱进地融入城市发展历程中,才能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活化文化遗产能够盘活一个城市的存量空间,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去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共同保存城市的文化积极。不断保护和更新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其功能的迭代,有利于推动城市传统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城市品位和等级。
正如安藤忠雄所说:“只有新旧并存的城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过去与现代交融,才能看到精彩的未来。”城市更新必须关注到建筑与环境生命周期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唯有建筑与环境“永生”,才能真正实现人居环境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