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新型绿色消费观培育的逻辑进路

2021-01-17 05:29汪金英黄海龙黄小元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消费观消费行为共同体

汪金英,黄海龙,黄小元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可见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进形成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方式的形成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消费是指一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环境友好型消费行为。[2]绿色消费观是指引公众实施这种行为的价值导向,而新型绿色消费观是与我国新时代历史方位相匹配的消费行为价值观念。公众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主体力量,能否用新型绿色消费观指导生产生活,事关公众是否能成为时代新人,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使命。因而,加强公众新型绿色消费观培育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是衡量公众是否成为时代新人的重要标准。

一、新型绿色消费观的逻辑生成

1.理论维度: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绿色涵养。生命共同体理念是新型绿色消费观生成的理论来源。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实践中,在对自然规律深刻把握、对时代发展明晰洞察、对现实社会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作出的新思考、新探究、新论断。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3],之后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5月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相继提到“生命共同体”概念,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此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已由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生命共同体扩展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生命共同体。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自然观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观的深入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整体的视角去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作出的新注解、新诠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命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两层含义:“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4]“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指自然界内的动植物与其所在的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承认了自然界绝对的客观性和优先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类与整个自然界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进共荣、相互作用的生命共同体,承认了人的主体价值,肯定了在尊重自然和把握规律的前提下,人改造自然的能动性作用,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作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去协调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其蕴含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辩证统一的绿色发展观、“生态消费”与“消费主义”协调共生的绿色消费观。

2.价值维度:生态理性话语的消费导向。生态理性话语的消费导向是新型绿色消费观生成的价值源泉。理性是人们在思维发展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实践活动作出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生态理性是相对于经济理性而言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消费观念。经济理性,最早是在1776年斯密的《国富论》中被提出的,经济与理性的弥合是资本家以经济利益至上,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消耗自然资源的价值理念。它迎合了资本家追求利益的思想,符合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属性,从而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保驾护航下得到不断的滋长和扩大。在经济理性驱使下,“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5],此时,消费不再是满足人们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真正的需要被忽视,追求物质生活和物质享受定义为人生价值目标。在经济理性驱使下,资本家靠生产源源不断的商品来制造和刺激人们的虚假消费欲望,使人们沉溺于物“欲”的满足和追求,最终异化为“物”的奴隶。经济理性不仅模糊了人们对自身真正需要的审视,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更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对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生态理性是马克思主义者在面临由经济理性带来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时,对人与自然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从生态视角、生态维度所给予的生态思维导向。生态理性强调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原则,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落脚点,采取尽可能少的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理性把人从“物化”的消费主义中解脱出来,让人正视自身的真正需要是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倡导一种“适度”“理性”“协调”“可持续”的绿色消费理念。

3.现实维度:绿色消费实践的丰富发展。绿色消费实践的丰富发展是新型绿色消费观生成的现实诉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绿色消费观是对绿色消费实践内容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凝练和升华,受绿色消费实践的影响又反作用于绿色消费实践。绿色消费实践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常谈常新,绿色消费观的内涵也必须与时俱进,符合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在20世纪70年代,绿色消费作为相对于传统消费的新概念被提出,是指消费无污染的、对人身体和国家发展无害的产品,主要在物质生活消费层面。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人们开始关注自我精神层面的需求,绿色消费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实现了绿色消费内容的第一次拓展。绿色消费内容由绿色物质消费延伸到绿色精神消费领域,强调物质财富、生活享受是被经济理性曲解、误导的人的虚假需要,要正视人的真正需要是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注重人的精神境界。在精神消费时要注重用自然、生态、环保的精神产品来实现精神满足,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伴随着全球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在马克思主义者对环境伦理和生态文明深入思考与探究的基础上,绿色消费内容实现了第二次拓展。绿色消费内容由人类社会领域拓展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中,由生活消费领域涉及到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强调生态理性,体现消费生态,即物质生活消费、精神追求消费体现绿色消费观;体现生产生态,即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产活动中注重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绿色配置和利用,节约资源,减少资源消耗;体现实践生态,生产生活实践中公众要贯彻落实地球是一个有机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不仅要在人与人的社会生活领域检视自身行为是否符合绿色、生态要求,还要注重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活动中体现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对自然生物的尊重、关爱和保护。

二、公众绿色消费观的逻辑现状

1.意识提升:生命共同体意识增强提升绿色消费意识。当前公众生命共同体意识得到加强,公众绿色消费意识得到提升。这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方面是由野生动物疫病引起的人类疾病问题,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调查显示,人类约61%的疾病是与动物共患疾病,其中,在人与动物共患疾病中,疾病兽类来源鼠类大约占60%,蝙蝠30%,灵长类23%,反刍类21%,食肉类21%。[6]2019年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给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也影响了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引发了公众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唤醒了公众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另一方面是在政府、社会、学校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行为的教育和宣传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公众内心。人与自然动物和谐共生、同休共戚,不食野生动物,尊重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观念和要求引起了公众的情感认同。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试点和推行,公众环保教育和环保意识得到了明显加强,自觉实施绿色行为也明显增多,增强了公众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动植物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2.行为提高:政策引导、规范增加促进绿色消费行为。当前公众环保意识有所加强,绿色消费意向和行为也有所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党和国家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推进公众绿色消费行为。一方面实施积极的政策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行为。推进绿色生产为绿色生活提供前提: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产业优化升级给予政策支持,特别加大了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有效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政府提供财政补贴为绿色消费行为增加意向,如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公众购买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政策,有效推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公众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有所加强和提高。另一方面实施严格的制度,规范绿色消费行为。网络方面: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是腐朽资本主义价值观传播的温床,注重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加大落实网络监管责任和追责制度。生产方面:加大对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企业的查处力度,对于生产中违背绿色发展理念的责令停业修整或依法取缔。生活方面:2020年2月,国家发布关于禁食野生动物决定,对公众禁食野生动物的行为作出了法律规范和法律要求。针对当前餐饮浪费行为,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政府的积极政策引导公众积极实施绿色消费行为,强制政策、规范强化公众绿色消费行为。

3.转换较弱: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导致自觉动力不足。虽然当前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有所提升,社会也注重对绿色消费的宣传,但公众在绿色消费行为实施上仍有所不足。当前,拜金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行为,过度消费、便利消费等浪费消费行为,盲目消费、冲动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仍为普遍。公众绿色消费行为取决于公众的绿色消费意向,绿色消费意向受到观念、社会规范、个人感知的影响。观念是指公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某件事形成的一种认知和反应,受到经济社会的影响。一般可以通过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提升公众视野和公众素养,达到观念改变的目的。社会规范是指社会风气、家庭成员、教师主体、同辈群体等对公众实施某种行为的态度、看法和影响。个人感知是指公众对实施这种行为在主观层面上的难易感知程度。就目前来看,公众自觉实施绿色消费行为动力不足,主要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两个方面的影响。从外部环境看,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络世界化的影响下,我国社会风气一定程度上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加剧了部分公众被经济理性价值观侵蚀的进程,导致绿色消费行为动力不足。从内部要素看,一是内部环境影响,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突破,使部分公众对当前形势作出了错误判断,认为当前生活已不再需要过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苦日子”,从而消解了部分公众对于个体绿色消费的感知,阻碍了绿色消费行为的实施。二是内部教育影响,我国当前尚未形成专门的绿色消费教育体系,公众对绿色消费行为内容、价值内涵认识不足,从而弱化了公众绿色消费行为。

三、公众新型绿色消费观培育的逻辑进路

1.融入生态理性教育内容。

(1)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把人类道德纳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全人的生态素养的重要方面。一是教育唤醒生态良知。生态良知是从人们心灵深处形成的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的道德情感,能使人们在生活中自觉保持消费理性、保护生态环境、遵循公平原则。二是教育强化生态责任。生态责任是人们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的义务要求。通过教育让人们明确,在享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在保护环境面前人人平等,且责无旁贷。三是教育培养生态正义。生态正义就是具有地球生命共同体意识,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积极履行生态责任,是对生态行为的自觉监督和评价。因而,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知识的普及,让人们认识到地球生态环境的严峻性,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培养人们的自省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培养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积极情感,激发自身的生态责任感和生态正义感,从而规范自身绿色消费行为。

(2)注重生态法治教育。生态道德以是否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标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它依靠人们的生态良知、生态责任感和生态正义感来维持。而生态法律是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强制性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规范总和。新型绿色消费观的形成不仅需要生态道德教育来推动,也需要普及生态法治教育来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7]。近些年,我国的生态立法在加速发展,向人们普及生态法律知识、绿色消费相关政策,对规范人们的行为十分必要。一是生态法治知识教育。通过对国家生态法律法规的解读,增强人们的生态法律意识,从而约束和规范自己的生态行为。二是绿色消费权利教育。解读国家法律赋予消费者所享有的绿色消费权利,以便消费者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消费权益,增强绿色消费体验感。

2.联动绿色消费培育主体。

(1)落实学校教育主体责任。学校教育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公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群体,学生、社会人员都属于公众范畴,许多社会人员也必然经历过学生阶段。可见公众新型绿色消费观培育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体在新型绿色消费教育上主阵地作用,落实学校教育主体责任。一是发挥教师育人主体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主体要自觉践行新型绿色消费观的理念,在生活、工作中积极实施绿色消费行为,用“接地气”的方式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提升自己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二是发挥课程育人主体作用。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关新型绿色消费教育的内容,发挥好课程主渠道作用。三是发挥实践育人主体作用。在增加新型绿色消费教育实践课程的同时,也要积极创设有关绿色消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绿色消费知识竞赛、环保节能比赛、绿化校园等活动,营造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实现文化育人。

(2)发挥良好家风的育人功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8]。可见,家风也有好坏之分,且家风对于个人、家庭、社会甚至国家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公众新型绿色消费观培育要发挥良好家风的育人功效,积极创建具有新型绿色消费观念的良好家风。一是家长要主动实施绿色消费行为,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二是家长要不断学习绿色消费知识,掌握新型绿色消费观的内涵,提升自我素养,从而影响孩子的消费观念。三是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实施绿色消费行为,从点滴小事做起。

(3)增强媒体正向育人功能。新媒体时代,信息数据在网络多向、多维流动,在给人们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信息数据鱼目混杂,真假难辨。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数据在媒体平台传播,有助于公众身心健康发展,社会和谐进步,而违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数据在媒体平台传播,则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甚至可能引起混乱,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因而,在对公众进行新型绿色消费观培育时要发挥媒体正向育人的功能。一是要加强媒体监管,加大对信息数据筛查力度,对于消解新型绿色消费观的言论禁止传播,并对造成不良影响的传播人或平台追责并进行相应的处罚。二是要加大媒体平台对新型绿色消费观的传播力度,扩大新型绿色消费观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三是要强化媒体传播人的社会责任感。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要对自己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上拥有一定粉丝量的媒体平台或媒体人,更应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倡导新型绿色消费观念,成为绿色消费行为的“领头羊”。

猜你喜欢
消费观消费行为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正确认识消费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消费观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九零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和疏导方法
关于消费者对苹果消费行为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