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韧性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2021-01-17 02:50龙维举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韧性辅导危机

晏 波,龙维举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昆明 651700)

一、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应用心理韧性理念的作用和意义

(一)运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得到进一步拓展,高校原有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形成了单一的理论体系,自上而下针对性地研究危机个体生存和成长的动力,剖析逆境对个体消极心理产生的影响,试图将这种影响降至最低点,并且将这种影响转化成促进个体心智逐渐成熟、适应逆境的重要条件,进而使危机干预发挥出提高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这种从积极心理学层面入手开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为大学生传授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进而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冷静地面对心理危机,彻底扭转有些大学生认为心理危机和心理问题属于“变态”心理的看法,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其预防严重心理危机[1]。

(二)使高校危机干预思路更加系统化。目前,高校中习惯以哀伤辅导模式作为危机干预的主要方法,侧重于教育、支持、训练及其他社会资源工程模式的运用。同时包括整合的干预模式,建成了四级网络覆盖工作队伍,全面覆盖校、院、班级、宿舍各个层级,对危机学生展开专业治疗、有效阻控、心理救助、善后处置等工作。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包括个体能力、发展状态、应对过程,对于高校传统单一化的危机干预防控理念进行完善和改进。从横向来看,高校危机干预工作能够满足大学生个体的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归属需求,使个体具备较高水平的积极品质,个体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重视家庭、社会、文化、同伴、学校各种保护因子的互相促进;从纵向来看,使个体的不良危机症状得到很好的缓解,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帮助个体提高主动干预的能力。

(三)将危机视为机遇,以此作为危机干预工作的目标。危机干预目标不再限于个体适应新生活,而是经历危机之后,个体形成心理韧性品质,幸福感明显提升。当个体因为缺乏危机干预的时候,在遇到危机环境会造成心理上的负担,进而使得个体的对外刺激反应能力降低,使得危机因素演变成影响个体生命的危险。危机干预的基本形态仅仅是通过个体在外环境影响下的被动改变,这一影响是针对静态平衡上的回归重组,但是心理韧性的危机干预指的是动态平衡方面的重组。个体心理韧性不仅仅是评价危机因素干预过程结束的标志,同时也是评价危机干预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主要指标。危机干预对个体应对外环境的积极作用,能够促使个体适应外环境的改变,同时根据外环境中的危机因素做出应激性改变,使得个体不再受到危机的影响,具有调节机体心态的作用。当个体经历过危机之后,危机已经不再是影响个体生命健康的危险因素,而是变成个体心理成长的动力,成为下一次面对同样危机情况时个体心理韧性的训练素材。通过危机环境的心理韧性培养能够使得个体的心理素质提高,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大学生的危机干预表现和缺陷分析

目前,针对大学生教育工作进行了多项研究,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已经跨越了理论层面,形成了机制上的研究成果。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教育工作并不健全,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教育活动中对大学生心理消极认知问题,正面心理体验的力度不高,缺乏系统性的理论观念,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内部动机的作用等。

(一)针对大学生消极心理的认知倾向分析。因为大学生进入新的生活之后就相当于是个体进入了新的环境,因此这一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频繁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不断锤炼着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也是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时期如果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差,就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环境的问题,再加上辅导教师对大学生消极心理出现的原因在认知上判定为新环境不适应产生的,因此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倾向偏向于消极心态的方向。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环境不适应产生的,过于注重消极心理倾向的疏导工作使得辅导效果不明显[2]。

(二)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过分地注重大学生负面情绪的疏通,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缺乏关注。很多大学教师忽视了大学生的成就,对大学生的劳动和进步视而不见,打击了大学生的进步积极性,使得大学生出现了消极心理。但是过度地以负面情绪的方向疏导大学生并不能改变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反而对大学生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产生带来不利影响。

(三)不注重大学生自我调节的作用。很多时候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片面性的认知问题,对大学生的行为价值不认可,忽视了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内部动机作用。实际上大学生的内部因素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动力,在内生动力的推动下,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支配自己的行为,使得大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三、结合心理韧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

(一)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普及心理韧性的理论思想,通过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对心理韧性的认识程度,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根据Emmy E.Werner的研究分析能够得出,个体的心理韧性并非不能改变的,通过后天一系列的措施也能够改变个人的心理韧性。其一,通过负面心理情感事件的经历能够提高个人心理韧性的程度,在他的研究中将个人的心理韧性比作为弹簧,人的心理韧性就像是弹簧一样,通过外力的改变能够使得弹簧发生形变,但是如果外力超出了一定的范围也会造成弹簧的弹性降低。其次,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能够增强一个人的心理韧性。最初心理韧性的提升是通过学习实现的。当个体经过负面事件后,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这个时候心理韧性增强[3]。通过对这一研究成果的分析能够得出,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管理应当注重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程度,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学习增强个人的心理韧性,塑造坚强的性格,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学校应当为大学生营造乐观的学习氛围,并且不断锤炼大学生的意志,通过锻炼培养大学生的坚韧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提升。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不应当仅仅是在发生心理危机的时候才采取干预手段,同时应当侧重于问题前置,即加大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预防工作培养力度,增强心理辅导中针对未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预防效果。高校心理辅导过程应当结合国家心理韧性理论的研究成果制定符合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培训方案,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注重强调学生自我心理暗示能力,通过“我是、我能”等心理暗示语言强化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我是”的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大学生“我是”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个人特殊的品质,帮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特殊性,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在个案教育和生命教育中应当注重以班级为核心建立“我有”的心理思想。通过“我有”的侧重强调提升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和外界交流过程中的安全感,提升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强化“我能”的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幽默感,通过“我能”的心理暗示促进大学生积极地开发自我,在培养自信心的同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积极心态,为自我健康心理培养奠定基础。

(二)注重保护因子的作用,利用分层联动干预手段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环境逐渐复杂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因此逐渐增多,很多心理学研究者分析,1986年之后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对外界环境适应性的问题。如果研究体系中具有能够作为标准的研究参照物,那么研究过程会变得非常简单。但现实是,研究过程中没有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因此研究中国国民的心理健康常模问题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心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工作。通过整理青少年心理研究成果能够得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都能够构成影响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内因,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问题也应当通过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分析,比如分析学校环境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4]。通过多角度的环境创建为大学生提供安全、充满爱的社会环境是重要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对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够促进大学生进入正常的生活状态,对个人的认知、精神信念等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三)实现干预的动态化,稳定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升幸福感。通过跟踪调查大学生的生活事件能够有效地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对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影响大学生心理感受的无非是学习压力造成的学习事件影响、人际关系形成的影响、环境适应性造成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追踪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实现干预的动态化。针对大学生环境适应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大学生周边环境的适应力,能够起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同时,通过个案咨询和聊天也能够有效地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生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对未来未知生活会有一些恐惧感,因此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重要的心理干预手段。当大学生经历过危机事件之后,在正常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会稳定自己的心理情绪,但是随着外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预期也会发生改变,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面对同类型困境的时候陷入无助和迷惘的状态,因此追踪干预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至关重要。分析不同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应激表现,能够判定大学生是否能够在不同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应激选择,及时稳定自己的心理情绪。相关实践经验证明,当危机事件之后没有进行追踪干预,对同类型的危机事件不做处理,不能保证大学生遇到同类型事件之后能够提升自己的心理韧性,因此应当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注重追踪干预的动态化作用。

(四)积极推广合理化情绪疗法ABC理论。采用艾利斯的研究成果即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能够提升心理辅导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指导人们正常的生活[5]。合理的信念能够改变个人对外界环境的应激反应,促进陷入危机状态中的个体积极寻找有利的因素。从这一角度分析,这种疗法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适合大学生的日常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自我纠查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心理调节,增强大学生对外环境认知的客观性。

四、结束语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社会结构逐渐复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频繁出现,这对人才培养具有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心理韧性的干预问题成为众多高校的研究热点,也是促进大学生实现心理积极效应的有效途径。通过心理韧性干预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程度,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通过研究过程中的文献整理分析得出,目前有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研究成果有很多,并且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心理韧性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韧性辅导危机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危机”中的自信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