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斯敏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随着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普及,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据相关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短短五年内增长了100多万,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与2019年同比增长了40万左右,再创历史新高。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毕业生们怎样才能在人才济济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除了通过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提升学历、考取各类有含金量的证书,以及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等手段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外,高校毕业生更应该尽早地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了解自身的优势和社会需求,在了解自我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再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避免盲目地随波逐流。
但是,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及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iPad、游戏机等各类电子产品应运而生,并且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各种交流软件、娱乐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甚至是依赖品。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正是这类智能产品的主要受众群体。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给大学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理工科院校的边缘课程,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上好新时代职业生涯规划课,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对职业规划的概念一片茫然。部分毕业生由于对自己认识不足,对社会环境以及职业等了解存在诸多局限性,因此在择业就业时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盲目选择。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北森测评网与新浪网调查统计发现,学生就业1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3/4[1]。频繁离职的现象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更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引导学生树立规划意识,寻找职业奋斗目标,确定职业发展路径并制订行动计划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涵盖了职业规划与人生发展、职业生涯理论、职业性格辨析、职业兴趣探索、职业能力与技能的挖掘与提升、价值观评定、外部职业环境认知、大学生涯决策、大学生涯规划制定与实施等内容。除了传授学生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实施步骤以外,还引导学生放眼未来,结合不同阶段生涯特点、职业特点等确定系统的职业发展任务。对大学生更好地剖析自我,激发潜能,了解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以及就业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2007年推行至今,已有14个年头,在14年的改革发展中,课程框架已逐渐完善,课程地位也逐步提升,很多高校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列为学校公共必修课,但是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虽被各高校列为公共必修课,但是相对其他专业课程,认可度并不高,课程安排也不太合理。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该课程课时数只有16学时,还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9学时,且有不断削减的趋势。授课教师基本为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由于辅导员繁忙的工作性质以及学校教室资源紧张等原因,该课程大部分被迫安排在晚上授课。由于没有统一的教研团队,对于该课程的授课安排,有的学院安排在大一学年开设,有的学院安排在大二甚至是大四学年。教师授课内容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由于学生自身职业规划意识浅薄,加上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理论内容陈旧枯燥,授课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致并不高。他们认为在该课程中学到的实用知识并不多,对找工作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部分学生甚至觉得上该课程纯属浪费时间,导致逃课、旷课现象严重。此外,随着信息化、智能化不断发展进步,各类电子产品成了学生打发时间的工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成了低头族的重灾区。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虽相对完善,但教学评价却严重缺失。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该课程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基本采用任课教师期末考核式评价及平时出勤率评价。期末考核形式大同小异,考核内容基本为撰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由于课程授课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及个性服务等诸多原因,大部分学生并未真正掌握职业规划的技能和方法,对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束手无策,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书,而是纷纷采取网上复制粘贴的抄袭手段来完成,导致期末答卷内容千篇一律,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造成该课程的资源浪费。此外,这种期末考核式评价作为一种结果性评价,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掌握程度,且评价结果滞后,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教学效果。
2007年自教育部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各高校需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在一定时期及一定程度上确实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但是近些年随着应用型大学及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等口号的提出,许多理工科院校卯足火力搞专业特色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识课程逐渐被边缘化。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都不够重视。学校层面,虽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时数为38学时,但由于学校发展需要,理工类专业不断增设,加上学校教学资源有限,教室承载严重不足,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类通识课程只能“让道”,缩短课程安排,甚至是安排晚上授课。教师层面,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课堂管控不严,请销假制度宽松,甚至允许学生在课堂自学专业知识,对部分学生迟到、缺勤等现象熟视无睹,以致该门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层面,由于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加上学校、教师管理不严,给学生造成该课程可有可无的印象,该课程被学生无意识边缘化,在众多课程中被学生选为“可逃”课程,部分为了学分出勤的学生由于受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影响,纷纷加入低头族,在课堂玩起手机、游戏、追剧等娱乐项目,真正听课的学生不到40%,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目前,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力量总体呈现较为薄弱的趋势,授课教师结构单一,专业素养及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该课程目前的授课教师基本为辅导员和部分党委副书记,职称水平总体偏低,具有职业规划师资格的更是寥寥无几。辅导员虽然具有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但主要的工作重心还是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及各种事务性工作上面,由于工作繁忙,并没有花时间详读教育部颁布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不了解教学理念,不明确教学目标,甚至无法保证每次备课的质量。其次,许多辅导员毕业后直接留校工作,从未踏足过社会,不了解外面真正的职场环境,由于经验不足,又未参加过该课程的专题培训,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导致该课程只能纸上谈兵,并不能有效解答学生在职业定位、职业路径选择等方面的疑惑,无法根据他们的差异性及市场需求给他们提供切实具体、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此外,由于辅导员队伍变动较大,加上该课程师资资源紧张,许多新辅导员上岗立即上课,部分辅导员还是非师范专业毕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师资格培训,并不具备上课的技能,对该课程的质量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总的来说,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成为了影响该课程吸引力以及教学实效的直接原因。
现阶段,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框架虽然较为完整,但是课程内容却陈旧空泛,没有针对性,专业融合度也不高,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实效。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涵盖规划意识的建立、规划理论的了解、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职业规划制定与实施等专题,课程框架相对完善,但是内容却枯燥无味,实用性并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课程内容重概念和理论灌输,轻能力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是一门应用性和实效性极强的课程,这就要求课程设计上除了有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课程内容大多集中在各种概念和理论的阐述上,比如什么是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有哪些阶段、哪些特性,生涯规划的方法步骤、原则、要素、理论有哪些等等,并没有实践教学的环节,学生在该课程中得不到任何能力上的提升。其次,课程内容陈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多授课案例或者相关素材资源还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课程内容没有实时更新与社会发展及需求同步,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帮助不大。再者,课程内容多为共性、普适性教学,专业针对性不强,融合度极低,缺乏个性化服务和精准指导。职业规划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生涯发展路径,但是目前各高校的授课教师基本为非专业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以及专业前景并没有深入了解,因此很难将专业知识结构有效融入到授课内容中,导致课程内容与专业发展严重脱节,现有的课程体系并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在未来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独有的职业规划。总的来说,当前该课程内容过于机械空泛,没有与时俱进,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
当前,由于辅导员信息化水平受限,信息化教学意识不强,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部分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及问答模式,课堂上90%的时间由教师主导,学生在课堂中扮演着被参与者的角色,师生互动严重不足。此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用性课程,教师单向说教式教学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技能,加上课程内容枯燥乏味,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浪费了他们的宝贵时间,从而对该课程产生了一些抵触的心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是造成课程吸引力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最终导致课堂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 号),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总学时不得少于 38 学时[2]。因此,各高校应当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保证职业规划课的课时及课程安排,并加强课堂管理,完善课堂监督机制,通过巡课、听课等手段杜绝任课教师及学生重专业教育轻通识课程教育的行为。
其次,高校应加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宣传力度,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切实提高课程的地位及影响力。教师层面,可以定期举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授课比赛,在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帮助大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对部分表现优秀的教师还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肯定其教学能力,提高该课程的存在感。学生层面,各授课班级可以举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检验学生规划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临场反应能力等综合能力。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手段可以更有力地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
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在各大公众号平台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意义等,并挖掘优秀校友典型,拍摄职业生涯规划宣传片,宣传优秀校友因合理规划走向成功的事迹,增强学生的规划意识。也可以通过引进优秀企业家、职业规划大师等进行宣讲,用他们身上成功的案例言传身教,使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帮助学生从根源上提高对生涯规划课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是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质量及课程实效最重要的因素。各高校应当竭尽全力壮大师资力量,加强队伍管理和服务,着力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组成。包括任课教师的学历、职称、专业水平等,可以鼓励现有教师继续进修,攻读博士;或者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研能力;还可以引进适量的专任教师及兼职导师弥补现有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社会行业经验不足的缺陷。专任教师可以是具有职业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相关学业背景的毕业生,他们的加入可以弥补辅导员事务繁忙的不足,全力对该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符合本校校情的职业指导理论,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编写相关教材,引领该课程的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为该课程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兼职导师可以是各行各业的行业精英、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功人士或者专业的职业规划师,他们比辅导员更了解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可以弥补现有教师实战经验匮乏的缺陷。
其次,创立专门的教研室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服务中心。由专门的教研室对职业规划课的教研安排作统筹部署和管理,如统一教材;组织任课教师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研读、集中交流学习;集体备课,集中研讨教学方案、探讨教学方法;组织任课教师到优秀教师的课堂进行观摩学习等,帮助任课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技法,从而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应对自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服务中心可以聘任具有一定行业经验的专家或者知名人士担任客座教授,通过线上线下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社会,更理智地进行职业选择。
另外,高校还可以强化任课教师培训路径,如指派教师外出学习,并考取职业规划师、职业咨询师等相关证书,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积极与各企业合作建立培训基地,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相关单位进行参观体验和调查研究,了解各行业的最新发展概况及人才需求,提升实战经验。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灵魂与核心,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各高校应在课程体系、课程设计上下功夫。首先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各种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素材要实时更新,契合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共鸣。其次,教学内容应进行有效整合,采用专题式教学,优化课程结构,如该课程可整合为职业意识唤醒、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规划制定与实施五大专题,各专题中对职业生涯概念性、理论性教学进行适当删减,增加学生所学专业的前景分析,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人才需求情况、薪资水平等的分析,提升专业融合度。
此外,理工科院校更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其教学内容应该侧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针对当前教学内容几乎为纯理论教学的困境,各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教学设计上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
1. 在各专题中穿插市场调研环节的教学。如规划意识唤醒专题可以安排学生对毕业年级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情况的调研,让他们真实感受规划与今后人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职业探索专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上调查、人物访谈、实地走访等途径了解当今社会存在的行业及发展概况,并针对所学专业找到相关的工作链进行深入探究,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分享,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该实践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撰写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与专业教师联合,在各专题中穿插学生实习、见习等体验教学环节。任课教师可以借助学校教学基地或者院系实习见习基地等,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实习或者见习,深入体验职场的竞争环境,了解岗位要求和职业晋升路径,并寻找自身差距,明确学习方向。该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职业探索,进而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方案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 在课程内容中增设一对一个性服务环节。鉴于职业生涯具有独特性和长期性等特点,任课教师应该将职业生涯教育延伸到课下甚至是贯穿大学四年的时光,在保证完成通识教育的同时也能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是悟性较低、规划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重视每一名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总的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信息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及时转变授课模式。如精心打造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型授课模式,借助雨课堂、学习通、腾讯课堂、钉钉等网络教学平台和慕课、微课等线上教学资源,构建线上线下高效的混合式教学体系。
所谓智慧课堂是指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利用可移动终端设备、在线课堂APP、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手段在课堂中增添限时签到、发放问卷、课堂预习、练习、作业发布,定时作答、调研统计、互动交流、发放红包等功能,在线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到场状况、学习动态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等的新型课堂[3]。红包发放功能还可以协助教师建立课堂实时激励制度,对积极参与互动和答题正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定时作答功能还能解决部分学生的拖延症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在线互动交流也可以缓解部分学生单独发言的尴尬心态,提高学习的参与度。
而翻转课堂则是重构学生的学习流程,将过去传统课堂的“教师课上讲授知识传递信息,学生课后思考理解吸收内化”进行颠倒,重新建构为“学生课前在线预习接收信息传递,教师学生课上互动思考进行内化吸收”[4]。高校教师可以借助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利用慕课、微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课上不再专注知识点的讲授,而是开启问题导向的研讨式教学模式,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愿景。教师还可以通过智慧平台,随时随地给学生推送拓展学习资源、开展个性化辅导等等,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处不在。总的来说,新时期智慧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升华,可以极大地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检测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各高校以往采用的多是期末结果性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显然不能满足新时期的教学需求。各高校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评价和综合能力评价。如评价指标中应纳入课堂互动交流、课外调研、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等环节,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丰富评价内容。其次,各高校也可尝试对各教学专题进行不同占比的评价,细化评价标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对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专题及时从下个专题中进行补充和调整。同时,还可创新评价途径,建立师生双向互评机制,即学生也可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模块进行实时评价,从体验者角度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课堂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的需求和建议,便于下个专题更好地调整教学方向和改进教学方法。
总的来说,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依然任重道远,每一位高校教育者都应该深刻认识和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学生在掌握职业规划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能力,进而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今后人生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