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岩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教师(校长)培训中心,哈尔滨 150080)
习近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德育教育原理,在长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深刻总结形成了一套德育工作理论,开启了党的德育工作的新阶段。这个阶段中他在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理论概括,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进行了很多具有独创性的论述。习近平在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中,提出了不仅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标方向,还需要深入推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的教育,推动人们将此内化成精神追求,外化成行为规范。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与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目标指向: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立德树人是“立德”与“树人”的辩证统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贯彻了社会主义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关注人的长远发展。他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中小学生要从小有志向,需要做到学习努力刻苦,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达到修身、心存志远的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增强自身的意志。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还要培养人在情绪、情感、意志、挫折耐受等方面的品质,使广大青少年始终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始终在攻坚克难时葆有百折不回、绝不轻言放弃的意志品质[1]。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将人需要全面发展作为重点关注,其目的就是为了将人塑造成一个完全、具象的人,要求教育领域完全融合“以人为本”思想,并使其具体化,也是在社会主义教育中达到育人德育为先的要求,更是让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以及作用得以强化,为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核心理念:强调“中国梦”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教育发展的道路开展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在中小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融合“中国梦”,并作为主要内容,指明了基础教育事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要引导中小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把坚定“中国梦”和他们自身的信仰追求结合起来,让“中国梦”的实践成为中小学生的自愿自觉。习近平立德树人中的“中国梦”重要论述,一方面考虑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德育目标的制约作用,即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对于培养人才质量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考虑到了学生发展的特点对于德育目标的反制约作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必须“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三)内在灵魂: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将道德作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文化延续千年的主要动力与活力源泉,对广大中小学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与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建设需要搭建在文化自信下的立德树人教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极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并将弘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当作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途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并强调,一个国家以及民族的灵魂在于国家文化。国家与民族的基础力量来自文化自信,厚重的力量也来自文化自信,持久的力量更需要自信的文化支撑[2]。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进行更深层的挖掘,其中的思想观念以及人道精神和道德典范都要发扬,需要融合时代展开传承与创新,在新时代下让中华文化绽放风采。
(四)模式选择: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目标群体,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求基础教育不仅要向中小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而且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头脑。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时指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先锋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3]。时代新人需要肩负民族大任,因此要增强教育引领作用,坚持实践培养、制度保证,在开展国民教育上、精神文明的建设上以及在精神文化产品的落成传播上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功能,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潜移默化到人民的意识情感与行为举止中。扎实推进全民行为,着手于家庭,着眼于青少年。
(五)立身之本: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内涵,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呼吁,“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这无疑是国家领导人立足新时代对共和国青年一代最重要的召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去服务于年轻一代的健康发展。劳动对于彰显人类个体在社会发展与生活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劳动教育对于学生通过劳动去理解并获得向上的人生意义,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教育就更应该努力通过劳动教育让基础教育中的青少年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有尊严、有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教育的对象是人,目的也是人。中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从认真研究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入手,结合中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以满足中小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动力,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科学创设有利于中小学生成长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全面促进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循序渐进地成长和发展。
(一)坚持主体性的价值取向。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以他们为主体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主体性与主导性互相促进构建了中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小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成长的主要内部因素,有着关键性作用,教育的主导性推动着中小学生的成长。因此,中小学生的主体性的提升与实现是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在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中践行主体性原则一是要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中小学生成长方面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展育人工作,包括心理、年龄、需要、道德接受能力等。如此就可以在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把握住他们思想以及行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矛盾,满足其在成长成才中的需要,激发他们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完成指引青少年思想发展的目标。二是要充分调动中小学生作为自我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把教育的内容内化为指导个体成长的思想和行动。
(二)遵循系统性的价值取向。系统性原则,又称整体性原则。落实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从时间上而言,强调贯穿中小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对中小学生的整个成长阶段负责。应该从整体上着眼看待育人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关系,使局部服从整体,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达到预期目标。践行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要坚持教育引导的系统性原则,将中小学生成长过程看作一个由众多不同阶段有机结合的系统,在立德树人规划和内容的设计上做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并且要对中小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的规律和每一个过程中具有的特性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仔细研究,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阶段在教育上的工作重心与模式进行针对性的计划,要让每个阶段都清楚地落实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教育的思想,又要突出其中的重心,每一个环节都紧紧相扣,持续地深入化。
(三)注重发展性的价值取向。在中小学开展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实践活动,就是要认真研究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每个阶段的成长特点,适时制定和运用适当的教育策略,不断调整立德树人教育活动的组织方法与过程,从而促进中小学生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中践行发展性原则,一是要立足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考察中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以发展的目光看待中小学生独立选择与接受能力的规律,才能让教育与接受两个过程达到一致与统一,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二是在适应的前提下坚持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中小学生“最近发展区”,帮助中小学生解决“现有水平”与“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促进发展的目的。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根基,决定着基础教育德育工作的内涵、功能、目标及发展方向。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把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在一起,把政治、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融汇在一个体系之中,指明了新形势下基础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把对基础教育工作规律、热点的认识和把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落实和践行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必然使基础教育工作得到强化。
(一)突出价值引领,建立协调各方的共同育人观。各领域各司其职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的根本保证,基础教育领域落实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必须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或组织体系。一方面明确“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在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和现实意义,调动全体教师一起参与践行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形成全员育人新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以各级学校党委为龙头,上下联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协作,凝聚强大合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创新培训机制,树立育人为本的教师职业观。中小学教师是落实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力量,我们认为通过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德育修养的核心策略有两个。首先是立德树人使命策略。使命策略的关键处是强化职业道德建设,让中小学教师从心里认同与接受立德树人教育的使命。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需要在意识上移除自己的角色转变成为与道德教育无关的一般教书先生的想法,不仅需要做“经师”,还需要做“人师”。教师只有在意识上明确立德树人的思想,才会真正感受道德教育工作存在的意义,从而能形成立德树人的主体思想以及持续提升自己的真实动机。其次是实践与反思策略。作为中小学教师立德树人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主体开展科研,不必追求专家性质的研究模式。中小学教师的德育科研应当采取“实践—反思”模式。当教师能够真正对自己的德育实践做经常性的反思时,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改进就有了可能,中小学教师作为立德树人主体素养的提高也就有了经常性的动力。
(三)完善评估方式,构建显性与隐形效果相统一的多维度评价观。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践效果的评估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教育过程及其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价和量的估价[4]。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在基础教育实践评估中的内容包括这一教育过程的目标是否达到、教育内容是否合适、教育者所运用的方法是否适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是否正常、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是否提高等多方面。所有这些方面最终都集中、综合地体现为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对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估,充分发挥评估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评估成为诊断、调整、激励和提高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效果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