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五九队
开展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查明影响建筑工程的地质因素,预测建筑工程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特征以及规模,形成客观评价,继而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因此,必须要充分明确影响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应用效果的问题。
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要充分依据建筑总平面图(附有坐标及地形),全面搜集建筑性质、规模、基础形式、结构特征、允许变形量以及埋设深度等资料信息。然而,在勘察实践中,时常会出现某些不规范行为,在不具备完善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勘察单位只依靠业主陈述开展各项工作,造成所出具勘察报告覆盖面与深度不足。比如,对于某工厂厂房,其所配置的设备荷载较大,天然地基具备的承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要建设桩基。然而,由于勘探孔的深度不够,导致桩基设计参数不符合工程建设要求,需要进行补勘。因此,在具体开始施工建设之前必须要明确勘察设计要求与目的,特别是其中的特殊要求,比如电阻率测量、地下水渗透性以及基坑支护等,才能为工程施工建设形成良好支持。
工程地质勘察需要满足施工场地中每个主要土层原状土试样(或者原位测试数据)数量不低于六组的要求。针对大型工程,因为其中所布置的取土孔和原位测试孔数量较多,所获原状土样量与原位测试数据较多,仅需对土层进行均匀分布即可。即便土层厚度较小,也能满足工程设计规范要求。然而,对于常规单栋建筑工程来讲,其布孔数量通常为4-8个,要应用钻探和触探相结合的方式,所取土孔与原位测试孔等要符合一定比例要求。针对土层均匀分布,但是其厚度过小的土层,可能出现试样或测试数据数量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的问题。这一结果通常是因为工程地质勘察施工过程中对所采试样量与原位测试的盲目设计造成的。倘若勘察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可以做到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依据施工建设区域现场情况对采取土样及原位测试间距进行合理布置,便能防止上述问题的出现。可以结合第一个勘探孔相关的钻探资料对地层分布进行分析判断,随后依据第二个勘探孔的孔口标高对取土样及原位测试间距进行设计,尽可能让每层土都能在勘探孔中获得原状土样与原位测试数据。必要情况下,倘若某种勘探孔数量较少,可以将取样间距设计得更小些,而取样数量则更多一些,以此贴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要求,使经过指标统计分析后的土性指标代表值更具合理性。
工程地质勘察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具体划分为对建筑有利地段、不利地段以及危险地段三种,形成建筑场地类别与地震稳定性评价。对于场地类别的划分,要将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及场地覆盖厚度作为标准,因此在布设勘探孔的之后要充分考量土层的剪切波速,其钻孔数量不应该低于2个,孔深则不低于20m。此外,依据建筑抗震性要求,针对有饱和沙土及粉土存在的地基,除了要开展六度设防之外,还要实施液化判别。相关规定中明确了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及勘探孔数量,因此在对勘探孔进行布置时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对小型工程来说,其勘探孔较少,可以布设综合孔(比如取土标贯孔),其取样与测试间距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贴合工程实际与行业规范要求为准。
相比之下,不同勘察方法有着不同的优势、缺点及适应性。在工程地质勘察实践中,还要具体针对勘察设备、手段以及取样方法合理性形成全面分析。比如,冲沉积平原当中有大量淤泥分布,淤泥质软土和填土的地下水位比较浅,采用静力触探方法进行处理的实际应用效果更好,不仅可以实现准确分层,还能客观地反映出地基土强度性质。而对于山前冲洪积地层,因为地层土通常具有较粗的颗粒,其地下水位也比较深,不适合采取静力触探方法,很难准确反映地层实际情况,所得到强度变形指标也相对较高,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要对其适应性进行充分考量。
标准贯入试验适合用在粉土、砂土以及一般性粘土区域,而不适合用在淤泥、碎石土以及淤泥质软土区域,这是由于软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钻孔过程可能会形成较大范围的扰动,而且标贯击数准确性对于判定地基土强度性质也会形成较大影响。
土工试验属于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岩土所具备的不均匀性与各向异性;取样、运输以及加工扰动的不确定性;所使用的试验仪器及操作方法差异性;试验人员专业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导致测试失真的情况出现。因此必须强化对土工试验过程及结果的综合分析,防止相关指标之间存在矛盾,对岩土差异性形成更为准确的了解,保证地基土强度及变形特征评价的客观性。
总而言之,工程地质勘察属于建筑工程施工前期的重要准备工作,能够为工程建设过程形成良好的数据信息支撑,使技术人员采取更具适应性的防范措施对工程结构进行优化,值得我们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其勘察技术应用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