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吴昌硕刻象牙镇纸珍品

2021-01-17 14:43:36徐璞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徐璞

(北部战区总医院医学工程科,辽宁 沈阳 110016)

吴昌硕篆刻的传世作品中,绝大部分为印章,其他形式的作品乃凤毛麟角。本人有幸于上世纪末于沈阳北站古玩城景福轩处见到一罕见的吴昌硕大师之雕刻象牙镇纸珍品(见图1),乃一大幸事也。该镇纸亚洲象牙材质,构思巧妙,以翻开的书卷形式表现出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别具一格。正面篆刻隶书阳文“大富贵昌宜为矦王千秋万岁常乐未央①,昌石刻”。文字雕刻刚健婀娜,稳练自然,出入秦汉,刀工犀利,地当处理平整到位,极具大师风范。该镇纸尺寸适中(7cm×5cm),即可放置于案头又可以掌中把玩。其背后又有一穿系孔,还可系于腰间随时欣赏,足见它一定是昌石老人的心爱之物。该镇纸传世包浆醇厚,应断为晚清之象牙雕刻之精品。

纵观吴昌硕先生生平,昌石款识是吴昌硕先生早年所用款识,中年以后很少出现。吴昌硕因少年时在“石苍坞”这个地方得到一位老人的救济,为纪念这位老人,改名为吴苍石,后来写成吴昌石再后改为吴昌硕。

《一部藏书记录了吴昌硕死里逃生的经历》一文中介绍了一款签有一方印朱文为:“吴昌石于壬戌岁难中所得书”及白文小印“吴俊卿”藏书印章的《高厚蒙求》图书。吴氏一生经历了两个壬戌年,一为1862 年,他19 岁时,一为1922 年他79 岁。从吴先生的经历看,1913 年他70 岁时任西泠印社社长,以后的生活中已经不存在落难一说了。由此推断:“昌石”款识在19 岁左右使用。

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吴昌硕早年印谱《朴巢印存》线装本二册,吴昌硕分别在二册印谱的扉页以篆文自题“朴巢印存”“金钟玉磬山房印学”。印谱多是吴昌硕早年字、号、室名印等闲章,是吴昌硕于1870 年将自己在“朴巢”书斋从二十二岁至二十五岁期间所篆刻的200 余方印稿中选出103 方结集而成,名为《朴巢印存》。此印谱充分说明了吴昌硕在二十五岁时已经成为篆刻高手了。

在收藏界,竹木牙角雕属于同一类别,即,它们的技能是相通的,都属于雕刻范畴,篆刻已然。

在王小红的《从吴昌硕〈朱子家训〉观照吴氏早期生平及隶书风貌》一文中介绍:吴昌硕学习隶书的时间并不短,在青年时期就遍临汉碑,如《张迁碑》《嵩山石刻》《张公方碑》《石门颂》《曹全碑》等,同时又受到邓石如、吴让之、杨见山等人的影响,笔法近似杨见山。他的隶书汇合诸碑,参以己意,境界超脱,笔力雄浑。在传世吴昌硕的书法作品中,较常见的是隶书联,早年隶书难得一见。浙江省博物馆所藏吴昌硕早年隶书《朱子家训》,一直深藏馆中,鲜为人知。通过展读该件珍贵的吴昌硕早年隶书作品,我们可从中管窥其早期的学书历程以及隶书风貌。这一点,也给其早年能够篆刻隶书阳文“大富贵昌宜为矦王千秋万岁常乐未央,昌石刻” 象牙镇纸提供了佐证。

吴昌硕先生十五六岁时,太平军进兵鄣吴村,清兵随至。战乱中,为避兵而逃难他乡,父子两人被兵冲散,剩下他独自流浪。直到同治元年,战事稍平,1862 年18 岁吴氏回到家乡。在长达五年的流浪生活中,吴昌硕从少年成长为青年。战争致使鄣吴老家满目苍夷,人烟稀少。父亲决定离开这块伤心地,到相对繁华的安吉县城居住,吴昌硕随父迁居,生活逐渐稳定。

吴昌硕先生早年的诸多磨难,也说明了他对“大富贵昌宜为矦王千秋万岁常乐未央”这个吉祥语句的精神寄托。由于在当时象牙也属于珍贵材料,因此他特意在后面打个穿孔随身携带,以免丢失。而对于他未成大名时的雕刻作品,当时也不可能有篆刻高手去仿造他。

纵观吴昌硕先生的人生经历、书法风格、精美的篆刻刀法及此象牙镇纸醇厚的传世包浆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推断,该象牙镇纸应为吴昌硕大师早年篆刻的象牙镇纸真品。

注释:

“大富贵昌宜为矦王千秋万岁常乐未央”出自汉印,吉祥语,为阴文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