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笔墨意蕴

2021-01-16 02:45吉琪琪
收藏与投资 2021年12期
关键词:精神内涵审美中国画

摘要:中国画向来重视笔墨,在笔墨运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代经验的积累又为笔墨语言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视觉感受和精神体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精神、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对于笔墨语言的解读也为我们了解中国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语言;精神内涵;审美

一、中国画的笔墨特性

中国画善以自然为师,将大自然的氤氲气韵赋予笔墨,重视笔墨的真实性。如“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游遍山川奇景,用姿态纵横的笔墨,写目睹之妙景,真气远出,生动自然。以笔写自然,以墨绘万物,在笔墨中追求自然之美景,在山水画中追求笔墨之意蕴,中国画家的个性和品格都在笔墨技法中得以展现。

(一)笔情墨致的呈现

“有笔有墨谓之画”,中国画中,笔墨之下峰峦浑厚雄伟之势,草木丛生欣荣之象,无不情致宛然。笔墨创造出来的独特东方韵味是西方绘画所不具备的。南齐谢赫在他的“六法论”中初步提出了骨法用笔。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六法》一文中提道:“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意思是,画家要想再现客观物象的形、神,必须运用笔墨塑造形象,营造画面的意蕴。笔塑其形,墨表其态,从而形成艺术高度上的生动气韵。

笔墨是中国画的独特艺术语言,也是表现形象韵味必不可少的元素。高艺术性要求高超的笔墨技法。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笔为墨帅,墨为笔充。”笔和墨相辅相成。国画的艺术构想离不开笔墨的传递,更不能忽视对笔墨意境的追求。墨以笔全其骨,笔以墨展其韵。二者相得益彰,各展妙意。

(二)笔法的视觉要素

狭义概念下中国画中的笔指各种不同种类的毛笔,如兼毫、狼毫、羊毫等,广义上是指绘画的用笔之道。中国画的用笔讲究笔力、笔气、笔韵,技法上要求如锥画沙、一气呵成、首尾衔接、游刃有余。笔力并非指在绘画过程中所使用的力气有多大,而是要力透纸背,通过线条的气质呈现笔墨的面貌,指力、腕力、臂力统一协调。笔气指用笔气息平稳,一气贯之,这样画出来的线条才生动,笔笔相生,绵绵不绝,不可画完一笔,反复描摹,以致线条刻板僵硬、了无生气。画面的意境和格调就是通过笔韵来表达的。能否正确使用毛笔是决定中国画创作水平高低的关键。

中国画讲究胸有成竹,下笔要有波磔顿挫,倘若线条呆板、稚软、毫无生气,就会失去变化的韵味。在绘画过程中想要使线条一波三折、笔断意连,笔法至关重要。中国画的笔法有中锋、侧锋和逆锋等,中锋用笔,落笔时要中正、不偏不倚,有圆劲和韧力。侧锋要求落笔从侧面横扫,多描绘石头和树干。逆锋运笔时和起笔方向相反,以增加笔触的苍浑和厚重感,运笔时要避免呆板、纤弱、枯槁、柔媚、碎杂,要明快简练、生动有力。笔杆在手中转动,使纸和墨交融又不使笔锋分散,画时尽量使用“写”的方式,要避免“涂”“抹”“描”。描出来的画毫无力量可言,也沒有起伏变化,难以表现画面的本质,更无法使欣赏者产生共鸣。用笔要沉着、大胆,不能太小心谨慎,要不拘纸墨,但不是不顾纸墨,而是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大胆落笔,小心收拾,沉着不轻浮,笔笔运到,方有力道,这就是用笔的要诀。画家的绘画功力不同,画面呈现的气韵和笔墨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

(三)墨韵的情态表达

在中国画中,墨色并非是单纯的黑色,而是能描绘五彩美丽世界的神奇色彩,这就是独特的以墨色为主的东方水墨系统。不同的墨色在中国画家笔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感觉和意境。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意思是,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可以代替彩色表达五彩斑斓的自然山川。故宋代诗人刘克庄在看了南宋萧照所作的《水墨凌村野渡图》有“碧绿嫣红照眼来”之叹,明明只有黑白之色,却产生了碧绿、嫣红之感。清代画家李复堂题于墨笔牡丹的诗中有云:“空勾却是连香白,魏紫姚黄浅淡中,开在兰花最深处,墨浓如漆是深红。”只是以墨线勾画的牡丹却能嗅到花的香气,如漆的浓墨却似牡丹深红的色彩。正如董玄宰评黄子久的画“川原浑厚、草木华滋”,丰富的墨彩变化赋予中国画以灵魂。

墨法有积墨、泼墨、破墨、浓墨、淡墨、焦墨、宿墨、渍墨、跳墨等。泼墨之法是浓破淡、干破湿,浓不凝滞,淡不浮薄;积墨则是层层积染,多至数十层;跳墨时随时注意邻近的墨色,有意地扩大墨阶,将墨的颜色深浅分成不同层次,相邻并用,加强墨色的对比效果;泼墨则是画家成竹在胸,任笔自然挥洒;宿墨就是隔夜的墨。在作画中,各种墨色可以交互使用,不必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墨彩华章呈现的多彩墨韵,成就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传统绘画中笔墨的运用

围绕笔墨历来论述颇多,在具体墨法的运用上,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云:“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亦云:“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明顾凝远撰《画引》论述道:“墨太枯则无气韵,然必求气韵而漫羡生矣。”可以看出,笔墨并非单纯的绘画工具,材料和技法关乎其内在精神的传达。古人寄情于水墨,在笔墨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以山水自喻更是中国人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体现。所以,当画家跋山涉水、登高望远,游遍名山大川,阅尽各处风光,看到树木盘虬,茂盛葱郁,感受到了无尽的生命力;又看到一座座山绵延起伏,云雾缭绕,胸中逸气有感而发,即挥洒笔墨于纸上。如此,表现出的便不只是山水的恢宏,还有内心澎湃的情感。

五代南唐董源的《潇湘图》以笔勾线,以墨点染,辅以皴法,画面峰峦出没,云雾迷蒙,在水墨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南方山水的温润秀丽。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墨韵浓厚,笔力挺健,作品中透出黑沉沉的浓厚墨韵,厚实而滋润,画面气势磅礴,有咫尺千里之感。五代李成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给人的却是一种凄清孤寂的感觉。画家墨法精微,笔墨变化丰富,残碑用淡墨染,用浓墨画几株枯树,浓淡、干湿结合,凄冷苍凉。由此可见,不同画家对笔墨技法的运用,基于南北方山川的不同美感,其画面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明代山水画家董其昌提出以书入画的理念,在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他在笔墨的变化中使山水画具有了虚实的意境,画面生动且含蓄。他的《岚容川色图》笔墨韵味浓厚,整体以淡墨为主,局部以浓墨点苔,拉开层次,使整幅画清逸俊秀,笔淡意长。画中的题诗与整幅画完美结合,增强了构图的完整性,丰富了画面内涵。画中山石凹凸分明,树木的浓淡、主次关系明确。

石涛的笔墨技法变化多端,墨气酣暢淋漓,水墨意蕴浓厚。尤其是他善用湿笔,将笔墨的融合推向一种浑厚的境界,水墨和线条的结合,对空间和层次的掌握,都在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近代画家黄宾虹先生对传统的笔墨技法作了改革和创新,把浓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七法融于一体。他主张渴笔焦墨要腴润,刚中有柔,润而不枯,笔墨要酣畅淋漓。他善用积墨法,用墨层层积染,使画面层次丰富,内容主次关系明确,笔墨技法的运用恰到好处,把画面中写意的感觉和水墨的韵味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他在笔法上提出中国画用笔的“平、圆、留、重、变”五字法则,对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和创新具有很大的影响。画家齐白石也主张将用墨的浑融变化统一于笔,使画面呈现笔歌墨舞、抑扬顿挫的动人旋律,笔墨要相得益彰,不可脱节。

三、结语

笔是骨,墨是筋肉,所谓“笔骨墨肤”,骨具然后经络可连,血肉可附。若落笔轻浮,便容易被墨色所掩,用墨太丰,就会减少画面的真实感。笔墨运用要处处通灵,处处醒透。笔墨运用是中国绘画语言和画家精神的载体,是对画家作品进行品评赏析的标准。每位画家在作画时对笔墨的运用都有自己的见解,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文化内核,失去了笔墨,中国画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在对中国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中,笔墨继承和研究至关重要。要研究笔墨技巧,就要多看画作、研究历代的画论,借鉴前人的实践经验,加以分析和总结。要将笔墨运用得纯熟、恰到好处并非易事,就如同唐人用笔,宋人用墨,元代以后变化无穷,随着时间的推移,今人对笔墨的实践和研究会越来越深入。

作者简介

吉琪琪,1995年5月生,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研究方向为美术国画。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4]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5]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8]宗白华.美学与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郭玫宗.中国画艺术赏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精神内涵审美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舞台灯光的“光语效应”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