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
“落语”是一种兴起于日本民间、口口相传的说唱艺术,是日本传统曲艺形式之一。其雏形是在佛教传入日本初期,僧侣为了宣传教义,必须使艰深晦涩的经文通俗化、形象化,便采用宗教性的说唱技艺。这可以说开了落语之先河。成形于16世纪的日本第一部笑话集《醒睡笑》就是由一位擅长讲笑话的净土僧侣安乐庵策伝编纂的。而落语渗透到民间则是在幕府的力量逐渐衰弱,对落语师的管理逐步放宽的背景下实现的。在当今艺术多元化的日本社会,落语之所以还能原汁原味地保存并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文化部门的重视以及艺人们的不懈努力。
落语的创始人叫露野五郎兵,1744年他在京都创立了这种艺术形式。落语无论在表演风格还是内容上,都与我国传统的单口相声颇为相似。具体而言,落语中的“落”就是指抖包袱,落語最精彩之处即在于段子最后的“落”。表演落语节目的艺人被称为“落语师”。演出时,落语师往往跪坐在软垫上,依靠诙谐幽默的笑话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制造笑料。表演落语的小剧场叫作“寄席”。“寄席”的场地不需要太大,舞台正中央的地上摆一个小软垫,落语师就跪坐在上面表演。落语师表演时通常穿着传统的和服,大多使用地地道道的大白话,表演内容也基本上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家长里短的小故事,因此如果经常听落语,对日本的风俗民情也就能够大体了解了。
落语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垫话”“本题”和“底”(抖包袱)。“垫话”就是上台后先讲一个小笑话或者说些时政、生活琐事,介绍即将讲述的故事里的风俗习惯、俗言俚语等,让观众明白故事背景,为“本题”埋下伏笔或概括“本题”主旨。“本题”即落语本身,也就是落语中的重头戏。落语师通过有限的动作和细腻的语言为观众讲述或可笑或温情或有些阴森恐怖的故事,最后抖响包袱。通常来说,没有“包袱”的节目不能称之为落语。那么,“包袱”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呢?大多是通过谐音错觉、歪讲曲解、表里不一、一语双关、自相矛盾、荒诞夸张等方式。可见,落语在组织“包袱”的技法方面与我国的相声艺术何等相似。此外,还有两种比较特殊的落语表演形式:“三题落语”和“一题落语”。所谓“三题落语”就是由观众出三个题目,落语师逐渐往一个传统落语节目上靠拢的即兴表演方式。当然,这三个题目之间的关联越小,越让人觉得有趣。比如,由“没有毒的信封”“枪”“卵酒”而创作的名作《鳅泽》、由“乞讨的盲人”“穿和服的人的祝福”“大佛饼”而创作出的《大佛饼》。“一题落语”是从一位观众手里借来一件物品,放在舞台上,然后根据这个物品即兴发挥,创造出一个故事。有时,表演者会用一个盒子把前排观众的东西都收上来,观众看着这样的演出,会觉得既刺激又好玩。不难发觉,这两种特殊的落语表演形式颇有我国传统相声中“现挂”的意味。
内容方面,日本传统的落语故事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市井人物,职人、商人、武士、贵族、小偷、游女、僧侣、鬼怪等无所不包,甚至许多经典形象已经成为某类人的代名词,深入人心。比如,《道具屋》里的蠢人羽太郎,年过二十仍无所事事,其叔父让他帮忙看管店铺,他与木匠、车夫、乡绅等客人闹出很多笑话;狡黠之人如《三轩长屋》中长屋里的三家租户;死要面子之人如《三方一两损》中的泥瓦匠金太郎,等等。落语里经常以讽刺人的贪婪、虚伪、自私等普遍的人性缺陷为主题,也正是由于落语作品中贬斥假恶丑、弘扬真善美,它才能流行上百年而始终为大众所喜爱。
落语师表演时通常一直跪坐在垫子上,基本上不允许站起来,其使用的道具有扇子、毛巾,偶尔还会用到茶盅。在京都表演的落语中还有见台、拍子木、张扇,并有伴奏音乐烘托气氛——根据地域和演出节目的不同,音效也灵活多变。落语虽有固定的脚本,但是落语师不会照本宣科,他会细心地观察到场观众,根据具体情况即兴调整自己的讲述内容。
落语是“一个人的舞台”。落语师常常一人分饰多角,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男人还是女人、大人还是孩子、人类还是幽灵……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甚至非常细微的表情及心理活动。总之,聪慧、机敏是成为一名优秀落语师的第一条件。
落语表演中的细节也有很多讲究。以辨别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为例,落语师以头部向左转或向右转来区分人物。一般来说,故事中地位高的人说话,转向左斜上方(观众视角),称为“上手”;身份低下的人说话则俯视右下方(观众视角),称为“下手”。此外,还可以通过语言和行为举止来表现人物关系。当然,除了运用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其他方式。例如,落语师经常穿着简洁朴素的和服,只在胸前系一个纽扣,如果从纽扣上方拿出东西,则表示其身份是武士、主人或长者等;若从纽扣下方取出东西,则说明身份就是普通百姓、小商贩等。
此外,在落语表演中,动作的分类也很细致。比如,表现“吃”就有很多学问:合起扇子隐喻筷子,手持合扇表示用手抓饭等;根据吃什么样的食物、在什么环境下吃、吃时的心理状态等就有多种表现方式。喝水和喝茶也有不同,喝水就是拿起来一饮而下;喝茶因为水温较高,动作要缓,且要表现出用心品尝的感觉。因为是跪坐,那么稍微活动膝盖、晃动手臂、两膝交替移动就代表走路。划船的动作幅度较大,可以用扇子表示竿或橹,再做出非常卖力的样子。再比如,用手指着茶水或热水,然后用手比画抹眼泪。因此,落语既是一门语言艺术,也是一门表演艺术,通过落语的表演,我们不难窥见东方文化的细腻与精致。
落语的来源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继承了日本古代笑话的传统形式,或根据民间流传的笑话、传说改编,或根据当时的滑稽小戏、戏作文学改编,趣味盎然地描绘市井人物的语言行为,渲染情境。譬如桃太郎的故事,民间流传的《桃太郎》是桃太郎到鬼岛严惩危害百姓的恶鬼的故事;而在落语中设置的是一位父亲讲桃太郎的故事哄不爱睡觉的孩子的场景,小孩子听完故事之后产生了很多疑问,比如老爷爷到山上砍柴、老婆婆到河边洗衣服,有什么寓意呢?桃太郎渡海征服海怪,海的寓意是什么?桃太郎带去的三种动物狗、鸡、猴有什么含义?父亲被问得瞠目结舌,然后小孩子一一分析,头头是道,父亲连说小孩子日后可以成为大学教授。第二种,落语中的不少段子和中国渊源甚深。例如,在隋唐时期,随着遣唐使以及留学生、学问僧的来华,汉文佛经经典与经史子集开始大量输入日本,这些典籍中就有很多笑话集;宋明时期,来华的商人和去日本的华人也都会携带汉籍;至清代,从事中日贸易的商船陆续将大量的汉籍载入日本,其中亦有不少是笑话集。日本18世纪中叶以来大量编纂和文笑话,这些笑话除了取材于日本民间流传或书面文献保存的笑话外,还有很多和中国古代笑话相似或相同的内容,如冈田白驹的《译准开口新语》就是对中国《笑府》和《笑林广记》的翻译或重释。第三种,移植其他艺术门类的经典名段,如吸收净琉璃、歌舞伎、讲谈等作品中的片段。
关于落语的分类,若按时间划分,江户时代至明治时代为古典落语;明治时代以后至今为新作落语。若按内容划分,落语又可分为“滑稽说”“人情说”“戏剧说”“怪谈说”四种类型:“滑稽说”旨在抖包袱逗人发笑;“人情说”多是讲述家长里短以及亲情、爱情、友情,有时让人开怀大笑,有时使人伤心落泪;“戏剧说”通常移植歌舞伎等剧本,加入歌舞伎元素;“怪谈说”主要讲述鬼怪、幽灵故事,借以讽刺人间的丑恶现象。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落语师甚至成为落语家,往往需要经过“前座”“二目”和“真打”三个阶段的考验。首先是“前座”。如果想从事落语表演工作,先要拜师入门,拜师后,向落语协会申请取得“前座”名号。“前座”起初是跟在师父身边做些类似打扫、拎包、添茶、记录等杂活,然后进入后台观摩表演,但是在后台没有固定的座位,而且要担负打鼓的工作。“前座”的工资相当微薄。“二目”的收入则是根据当天演出的上座率来进行分配的——如果觀众比较少,“二目”的收入可能会比“前座”还少。不过为了成为“真打”,“二目”这个阶段是必须经过的。一般情况下,要成为“二目”,通过师父的推举是比较顺利的方式。“二目”也有成为人气演员的可能,甚至可以直接晋升为压轴演员。“真打”即公认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落语家。一个真正的落语家应该具备独有的风格,这是艺术成熟的标志。这个风格不仅存在于外在,更源于内在,正如我国相声里讲的“帅卖怪坏”,指的就是艺术风格或高雅脱俗,或咸淡适中,或机智讨巧,或兼而有之,这和落语家也是共通的。最后还需指出的是,落语家的称号是可以袭名的,不要求血统的传承,重要的是理念的传承、艺风的传承,当然这种传承并不拘泥于前辈,而是尊崇表演形式及个性风格。
日本当代比较著名的落语表演艺术家有初代三游亭圆朝,其代表作《文七元结》《怪谈牡丹灯笼》等至今久演不衰;八代目桂文乐,30岁就成为名家,他的落语包容万象,既有明快的又有悲切的,既有传统的又有创新的;此外还有五代目柳家小,他被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保持者”(人间国宝),擅长描摹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人物,无论长屋平民还是高官贵族,都能被他刻画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