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澜
在《拿破仑文集》里,我们看到他曾多次探讨过“不朽”这个主题,并且还处心积虑地利用文化艺术塑造自己的美好形象,希望能受到万众的敬仰而实现其对“不朽”的追求。2021年是拿破仑逝世200周年,让我们来看看拿破仑在他短暂的52年生命里是怎样经营其非凡人生而实现夙愿的。
在我国,古人将立德、立功和立言称为“三不朽”。考察拿破仑的一生,若论建功立业,他的确是一位出类拔萃的猛将,但是他所取得的每项功业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就是灾难,特别是对于欧洲的封建君主们来说更是毁灭性的打击。这让他的德行评价冰火两重天,爱他的人称其是解放者、救世主,恨他的人则说他是入侵者、撒旦,于是拿破仑就成了一个难以定论的多面人物,让他的“不朽”打了折扣。
欧洲的画家们也各有自己的立场,他们对拿破仑的态度有爱,有恨,或者爱恨交织,于是他们笔下的拿破仑艺术形象亦是有美,有丑,姿态万千。
肖像画有着特异的传播功能,在人类的造神活动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古代的神话人物和帝王将相都是借助于肖像画艺术被人们所广泛认知的。拿破仑善于打仗,他想将自己塑造成为“战神”的形象,掌权之后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征战的间隙让画家们为他绘制肖像画。因此有人将他称为“政治艺术大师”。其实,拿破仑处世的艺术无处不在。若是用艺术家们的行话来定义拿破仑的话,应该将他看作是行为艺术家们的鼻祖,仅是在画家们的作品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在各种政治和军事活动中的精彩表演。
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当上了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从这时起,他有了利用艺术手段来重塑自己形象的能力和机遇,便一改从前那种孤僻、冷漠与焦躁的习性而变得热情、稳健、和蔼可亲。他无论走到哪儿,都成功地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力,让法国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成了他的追随者,其中有许多是艺术家。那時候世界上的照相术和摄影术还没有诞生,画家们的画笔就成了报道和再现各种重大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从而让万众仰视的拿破仑成为一件件可供大众鉴赏的绘画作品的主角。
在法国的帝政时代里,究竟有多少件以拿破仑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呢?恐怕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1825年,法国曾出版过一本《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波拿巴的战争画册》,书中收录的拿破仑彩色与黑白绘画图片共有330多幅。而流布于社会上的各种拿破仑绘画更是多不胜计。在这些绘画中有肖像画、生活画、战争画、宣传画、历史画等,其身影、服饰与场景千变万化,仅肖像的面部就可见到他的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其中不乏大师级作品或世界级名画。据研究者称,在拿破仑当政期间,为他绘画的艺术家有230多人,他们之中最著名的是路易·大卫以及他的得意门生格罗、热拉尔和安格尔。若是能够将他们的作品全部汇聚起来,便可从中看到拿破仑一生各阶段的重大活动和精彩生活。
大卫是一位早年就积极投身革命的著名画家,后来成了拿破仑的忠实追随者。他在为拿破仑绘制画像时非常注重表现拿破仑的英雄气概,《拿破仑越过圣伯纳德山》就是其中的典范。据记载,在1800年6月的马伦哥战役前夕,拿破仑为了迷惑敌军而选择了十分险峻的行军道路,5月16日他在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圣伯纳德山隘道时,为了对付陡峭的山路特意骑了一头驴子。但大卫在这幅油画里却把拿破仑的坐骑变成了一匹凌空飞驰的骏马。画面中的骏马前蹄腾空,马身右倾,鬃毛与尾巴向前飞扬。马背上的拿破仑头戴镶有金边的双角帽,上身穿藏蓝色军服,腰间扎的白色腰带上还装饰着金色流苏。下身穿米黄色贴身裤子,足蹬黑色马靴。他左手牵着马缰绳,右手指向前方,身上的红色斗篷随风飘动。一个奋勇无敌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拿破仑很喜欢这幅画,他让大卫复制出四份送给他的亲友。这幅绘制于1801年的油画后来就成为画家们反复临摹的蓝本,还有人以此为原形制作出了大量雕像。
大卫绘制的另一幅油画《拿破仑的加冕典礼》描绘了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礼的盛况。据记载,拿破仑为了筹备这场加冕礼足足花费了半年多时间。为了求得帝王身份的合法性,他在半年前搞了一次公民投票,结果以350万张票赞成、2500张票反对“当选”为皇帝,并在当年5月18日通过了法国元老院的决议案,宣告法兰西帝国成立。为了筹备这次登基大典,他自导自演,准备了服饰、权杖和桂冠等道具,打算参照查理曼大帝登基时的仪式举行加冕礼。不过,拿破仑对从前帝王登基的仪式有不少讨厌的地方,就想出一些新花样来变革。比如,在打制黄金皇冠时,他舍弃了以“十”字形支撑帽顶的老式样,而新创了一款用月桂枝编成的无顶圆环;为了见证他的登基合乎宗教传统,他从罗马请来教皇亲自到场为他祝圣;为了表明他不是小国的僭主,而是要成为法兰西帝国的合法皇帝,他请来了欧洲各国的贵客参加典礼;当议程进行到教皇为新皇帝戴皇冠时,拿破仑不肯按照老规矩行跪拜礼,抢先从礼仪台上抓起皇冠自己戴上了,又拿起后冠给跪着的妻子“加冕”,意在表明他的权力是自己挣得的。从大卫绘制的这幅油画上看,其场面之宏大、寓意之复杂堪称一部好看的大戏。有研究者称,这张加冕典礼图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在所有的人物中只有拿破仑的母亲不在场,是后期绘制中被特意安插进去的。因此,这幅油画被史家称为“历史画”。这幅油画长9.31米、宽6.1米,格外奇丽壮观。它让大卫从1805年年初一直忙到1807年年底才完成。画面中共绘制了130多个人物肖像,除了拿破仑和他的亲属、部将之外,还包括邀请来的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卡普拉拉红衣主教和欧洲各国的70多位达官贵人。借助这幅油画的展览和流传,拿破仑加冕为帝的故事从此广为人知。
安托万—让·格罗的油画《拿破仑在阿尔科莱桥》也颇具代表性。该画描述的是1796年11月15日拿破仑在意大利北部的阿尔科莱村与奥意联军会战时的情景。当时敌军用强大的火力封锁了桥面,士兵们畏缩不前,法军无法渡河。这时只见年轻的司令官拿破仑身先士卒跃上桥面,他右手挥刀,左手舞旗,冲向敌军。振奋的法军蜂拥而上,一举夺得了胜利并扭转了整个战局。随军画家格罗抓住了拿破仑的这一瞬间举动创作了这幅油画。画面中的拿破仑英姿飒爽,沉着勇敢。特写的面孔被刻画得冷峻而富有感染力。棕色的头发随意披散着,身上的深色衣裤搭配金、红色的绣花领襟和腰带,让他显得极为精悍。画面背景云雾缭绕、硝烟弥漫,暗示了激烈的战斗氛围,由此将这位青年英雄的精神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被誉为法国的肖像画高手,1804年他受比利时列日布市的委托为拿破仑绘制了肖像画《第一执政拿破仑》。画面中的拿破仑身着红衣,黑鞋白袜,腰挂长剑。右手按着桌子上的公文,左手习惯性伸在衣襟中按抚着有痼疾的胃部。办公桌上罩着藏青色天鹅绒桌布,身后摆放着精致的靠椅。半撩的窗帘外映入一座哥特式教堂,教堂旁边的尖塔刺向苍穹。据说画家这样创作是为了迎合官方的要求,要将拿破仑塑造成为一位政府高官的模样,以承担起比利时保护人的角色。
仅从上述这四幅油画中来看,拿破仑在不同场合下所呈现出的姿态都很出众。由于画主的传奇人生加之画家们娴熟的表达技巧,使“战神拿破仑”广为人知,他的肖像画也成为一种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被欧洲的收藏家和博物馆争相收藏。后来就连它们的复制品也都成了紧俏货。
下面再说说漫画中的拿破仑。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和幽默感的绘画品类,而展现在漫画中的拿破仑有多副面孔,其中以被丑化的拿破仑形象为多。
在拿破仑的时代里,虽然追着拿破仑绘制肖像的画家们大多数都像大卫一样是拿破仑的拥护者,他们笔下的拿破仑多是战无不胜的英雄形象而为法国乃至欧洲中下层受压迫的民众所敬仰,但是,世上的对错、善恶都因阶级立场的不同而改变其评价标准,与拿破仑和法国为敌的欧洲人则无法以仰视的眼光来看待拿破仑。他们常常使用“科西嘉怪物”“科西嘉矮子”“魔王”“暴君”“入侵者”和“人间的灾星”等恶语来称呼和评价拿破仑,并开动各自的宣传机器来污蔑和讥讽他。利用漫画丑化拿破仑就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打击方式。
英国是西方漫画的发祥地,同时也是法国的宿敌。据研究者称,自拿破仑当政以来,英国漫画家创作的讽刺漫画有千余幅,借以嘲笑拿破仑本人及其政治军事活动。他们在漫画中将拿破仑塑造成为一个小鼻子、长胳膊、细短腿,并且穿着长靴子、戴着大帽子的小个子男人;有不少作者还将他的身子绘成狮子、老虎、鳄鱼、毒蛇等凶猛的野兽或害虫以表明他是个怪胎,在漫画中对他实施割头、吊打、绞刑等严酷的惩罚方式。为了营造有趣的场景,漫画中有使用钢叉、扫帚、斧子等武器追打、驱赶他的图景,也有将其装在木桶、鸟笼、盒子之类的器物中进行捉弄的图景,从而使他丑态百出,威风扫地。在这些漫画中影响最大的是詹姆斯·吉尔雷的作品。他在拿破仑称帝前后的几年间就绘制了一系列漫画来讥笑他的野心,每幅作品都十分生动风趣,又有极大的杀伤力。请看下面的三幅作品——
第一幅是吉尔雷于1803年创作的《疯癫的小博尼》。作品以拿破仑当年3月14日在巴黎杜伊勒里宫向英国大使惠特沃思勋爵大发雷霆的外交事件为背景:穿着长靴的小博尼(拿破仑)用拳头推翻了周围的世界,他大声喊着“复仇、复仇”“我发誓用剑将英国人从地球上消灭掉”……四周弥漫着他的疯癫言论。拿破仑完全被描绘成一个爱发脾气的坏孩子。从此,忧郁、忿怒、自吹自擂就成了拿破仑的反面形象。
第二幅漫画《波拿巴登陆英国48个小时之后》同样创作于1803年。画中一个肥胖的英国志愿军用钢叉挑起一颗血淋淋的拿破仑的头颅,周围还聚集着众多手持木棍和长矛的士兵。这意味着拿破仑已被杀死,拿破仑的对英战争也将迅速失败。这幅漫画所预言的很快变成了现实:1815年拿破仑被以英国为首的第七次反法联盟军打败后流放到圣赫勒拿岛,1821年他在英国士兵看守的孤岛上死去。
第三幅漫画 《危险中的铅锤布丁》创作于1805年。在这幅漫画中,身穿将军服、头戴双角帽的法国皇帝波拿巴与身着军团制服、戴大绒帽子的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正在共享盘中餐——地球。他们使用刀叉在球体上任意切割着自己喜爱的那个部分。身材高大的皮特切下了欧洲大陆,身材矮小的拿破仑只切到了一小块海洋,以此揭露英法瓜分世界的阴谋。
英国还有一位著名的漫画家乔治·克鲁克香克,他也创作了系列化的拿破仑漫画,从拿破仑在科西嘉岛出生后的求学时代开始到他逝世,几乎每件大事都有相应的漫画作品发表。如1814年5月拿破仑首次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克鲁克香克立即创作了《拿破仑前往厄尔巴岛》。画中的拿破仑被锁在笼子里由骑马的哥萨克人拉着,笼子顶部插着他破碎的皇冠、权杖和剑,拿破仑发出哀叹:“哦!这些哥萨克人!”意味着他远征俄国的惨败。
1815年6月底,当拿破仑再次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时,克鲁克香克于当年7月又发表了《拿破仑前往圣赫勒拿岛》的漫画。画中的拿破仑仍被关在鸟笼里由驴子拉着,周围聚集着喊打他的暴民。
俄国出现讽刺拿破仑的漫画大多是在俄法战争时期,因为之前的俄国曾一度与法国结盟,沙皇亚力山大一世禁止国内出现反法与反拿破仑的言论。1812年,法国以俄国不执行拿破仑的封锁令为由远征俄罗斯,从而结束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俄罗斯漫画家以俄法战争为主题创作了大约200多幅讽刺拿破仑的漫画作品。但他们的绘画风格比英国人温和得多,并且多数是在法国撤军之后由匿名漫画家创作出来的。
当时人们见到的拿破仑公报和法国人的评论中都把拿破仑远征俄国的失败归咎于天意,认为是俄国的酷寒夺走了法国人的荣耀。但俄国的作家和艺术家们却都不同意这个说法,他们强调,打败拿破仑军队的力量是民意而非天意,因为俄国人像西班牙人一样顽强勇敢地抵抗了法军,特别是俄国的农民宁肯烧毁自己的粮草,也不让法国士兵得到给养。于是,漫画家便绘制了不少有趣的漫画来讥笑法国人。比如,在莫斯科州立历史博物馆里收藏有两幅匿名作者于1813年创作的漫画:第一幅是《拿破仑出逃》。画中一个农夫正在拦截坐在雪橇上逃跑的拿破仑,展现了俄国农夫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第二幅是《拿破仑从俄国带到巴黎的鼻子》。这幅漫画借用了俄国寓言中鼻子与寒冬吵架的故事:鼻子说它不怕寒冬,寒冬便用棒子在鼻子上敲了一棒,傲慢的鼻子立即起了个大包。画中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从俄国逃回巴黎时鼻子上长了个大包,他去求医,一个医生说得把鼻子切掉,另一个医生说切了鼻子就送了命。以此讽刺拿破仑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