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广陵区稻鳖共作技术模式及发展对策

2021-01-16 02:47田洁董长生朱锦磊谭长乐
种子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技术模式经济效益

田洁 董长生 朱锦磊 谭长乐

摘    要:稻鳖共作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有效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促进优质稻米发展和农产品质量提升。文章阐述了稻鳖共作技术要点,对该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详细分析。为进一步在广陵区推广稻鳖共作技术模式,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主体培育,注重品牌建设,加快技术集成和创新。

关键词:稻鳖共作;技术模式;经济效益;稻田养鳖;广陵区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3-004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966.5;S511       文献标志码:B

2020年广陵区开展了稻鳖共作新技术试验示范,进一步开发多种形式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提升种粮综合效益,为稻鳖共作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技术模式

1.1   地块选择

选择阳光充足、环境安静、无污染的稻田,田面平整,水源充足,灌排水方便。

1.2   品种选择

水稻品种选用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病抗倒能力强的优质水稻品种扬农香28。鳖品种选用生长速度适中、抗病性和适应性强的中华鳖。

1.3   田间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

1.3.1   田块改造

每1.3~2.6 hm2稻田为1个单元,呈长方形。田埂宽度在3 m以上,田埂高度比田面高0.7 m以上。在稻田四周开挖环沟,环沟面积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环沟上口宽4~6 m、下底宽1~2 m、深1 m。在沟中每隔20 m搭建食台,与水面平齐,埂边略向上倾斜,以便甲鱼上下活动。

1.3.2   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设于稻田对角处,进水口用60~80目长型网袋过滤进水,排水口设在排水沟的最低处,用PVC弯管控制水位。

1.3.3   防逃设施

沿田埂四周安装防逃膜,高0.6 m,底边埋入土中约10 cm,接头处不能留缝隙。进、排水口用钢丝网扎牢防逃。

1.4   水稻栽培技術

1.4.1   秧苗栽插

秧苗于6月中旬栽插,行株距30 cm×14 cm。

1.4.2   肥料运筹

基肥:撒施有机无机复混肥40 kg/667 m2+复合微生物肥(液态酶肥)30 kg/667 m2。分蘖肥:撒施复合微生物肥(液态酶肥)30 kg /667 m2。穗肥: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液态酶肥)30 kg/667 m2。

1.4.3   水分管理

水稻栽插2 d后自然落干,立苗后水深加至15~20 cm;达够穗苗80%,排干田间水,暴晒烤田4~5 d,然后水深加至20~30 cm,将幼中华鳖引入到稻田内。在水稻成熟前10~15 d,将沟内水降至低于田面20~30 cm后断水收割。

1.4.4   病虫绿色防控

确保使用对中华鳖安全的药剂,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减少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用苏云金杆菌,结合使用太阳能频振杀虫灯、性诱剂诱杀。防治稻飞虱用吡蚜酮。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用井冈霉素A等。

1.5   稻田养鳖技术

1.5.1   放养鳖苗

水稻栽插后10 d,在连续晴天时投放鳖苗。放养前进行水体消毒和水质调控。种苗规格400~500 g/只,投放量80~100只/667 m2;种苗规格200~300 g/只,投放量150~200只/667 m2。

1.5.2   日常管理

中华鳖投喂饵料为商品饲料或小鱼、小虾,每天投喂1~2次,1次投料选择在16:00~17:00,投喂量为中华鳖总重量的3%~5%,以2 h内食完为宜,避免食物变质影响水质。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幼鳖活动、摄食及病害情况,检查水质和防逃设施情况等,发现死鳖、病鳖及时处理。

1.5.3   成鳖捕捞

10月下旬,当水温下降到15℃以下时,排干沟中水,及时捕捞并销售。

2   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根据测产结果(表1),稻鳖共作模式水稻收获产量580 kg/667 m2,按照出米率70%计算,优质稻米产量406 kg/667 m2,售价5.8元/kg,稻米产值2 355元/667 m2;收获一年鳖(售价0.75 kg/只)30.25 kg/667 m2,售价100元/kg,中华鳖产值3 025元/667 m2;除去生产成本3 050元/667 m2,综合收益2 330元/667 m2。当年常规种植水稻平均产量620 kg/667 m2,稻谷收购价按市场价格2.7元/kg计算,产值1 674元/667 m2,除去生产成本1 005元/667 m2,纯收益669元/667 m2。稻鳖共作模式比常规种植多收益1 661元/667 m2。

2.2   生态效益

中华鳖捕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1-2],破坏稻田杂草的生长,在稻田中起到“除草、除虫、松土、增氧”的功能[3]。水稻合理稀植,通风透光环境降低了水稻纹枯病发生。中华鳖活动时,疏松了土壤,增加了稻田水体和土壤中氧气含量,改善了土壤通气状况。同时,中华鳖粪便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水平,为水稻提供充足持久的氮肥供应,肥效更加稳定持久[4]。因此,稻鳖共作大大减少了农药和化肥投入,能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稻田生态环境。

2.3   社会效益

研究表明,稻鳖共作模式下,商品鳖裙边和肌肉蛋白质含量及肌肉TPA检测值高于池塘生態养殖的商品鳖,商品鳖和稻米产品质量有显著提升,产品市场价值较高,满足了人们对优质稻米和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单一种植水稻效益低,稻鳖共作模式在稳定水稻生产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收益,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稻鳖共作的绿色生态种养方式,保护了稻田生态安全,符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

3   存在问题

3.1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传统水稻种植户对水产养殖接触少,缺乏必要的水产养殖知识和技术。基层农技人员技术指导能力较弱。缺乏能够指导实际生产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农户得不到系统性、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生产技术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产量和效益。

3.2   生产投入较大

稻鳖共作中,挖沟、围网等田间工程改造以及种苗投放等前期投入资金大,每年还需要进行维护。本试验虽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是稻鳖共作模式成本高、回本慢,而且缺乏资金长期扶持和配套支撑。随着农资、人工等成本逐年增加,稻鳖共作模式面临政府投入不足、市场投入不多、农民投入不起的问题,制约了该模式的推广和发展。

3.3   生产规模偏小

受地理条件、资本投入等条件限制,目前广陵区能够发展稻鳖共作的经营主体普遍规模较小,以一家一户或单个家庭农场为主,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难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条,总体建设水平较弱,带动能力不足,缺乏规模效应。

3.4   营销能力不强

目前广陵区稻鳖共作农产品品牌营销停留在商标注册阶段,缺乏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品牌优势不突出,稻米和水产品优质不优价。鳖产品销售渠道窄,可能存在产品销路不畅的问题。稻米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导致产品达不到应有的效益。

4   发展稻鳖共作模式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政策扶持

积极争取省、市级项目,以项目示范带动,扩大影响力。稳定相关扶持政策,持续设立区级专项奖补资金,为稻鳖共作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推进稻鳖综合种养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降低种植养殖风险。

4.2   加强主体培育

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扶优扶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产业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建设主体,让龙头企业发挥榜样力量。加强技术培训,组织有意发展稻鳖共作的农户参与考察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提高农户种植养殖水平。

4.3   加强品牌建设

抓好“稻”和“渔”,重视优质稻米生产,提高抗风险能力,保证综合效益。加强宣传营销,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优质稻米和鳖产品品牌。开展稻鳖共作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品牌代理、网络销售等。引入旅游观光等元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

4.4   加强技术创新

优化种养技术,形成适合本区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社会经济效益较高的标准化稻鳖共作技术模式。在现有的“稻鳖”共生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稻—鳖—鱼” “稻—鳖—虾” “稻—鳖—鱼—鸭”等多种模式。

5   结论

广陵区开展的稻鳖共作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来源于稻米品质提升,另一方面来源于中华鳖较高的经济价值。经过稻田养殖后,鳖品质明显提高,售价高于单一养殖模式。本研究只调查分析了第一年种养的效益情况,而中华鳖养殖周期越长,产品附加值越高。随着种养时间延长,会获得更高的收益。

总体看来,稻鳖共作是一种效益较好的农业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起到推动作用,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需要注意的是,稻鳖共作是一种投资大、回报大、风险大的生产方式,受生产规模、种养技术、管理水平、市场供需等因素的影响,生产效益存在差异。稻鳖共作中鳖产品效益高,而水稻的效益较低,容易导致水产和水稻发展不平衡。盲目跟风、过度集中上市等因素也会影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发展稻鳖共作,要做好长远规划,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将风险降到最低。要加强研究,不断优化和完善稻鳖共作技术;及时关注市场动态,强化品牌培育和产品营销;延长产业链条,拓展生态旅游等功能,推动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健康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一田双收、粮渔共赢”。

参考文献:

[1]孟祥杰,黄璜,陈灿,等.稻鳖生态种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9,33(5):370-373.

[2]盛瀛.稻鳖共作对稻飞虱的防控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9,60(6):933-934.

[3]王刚,魏泽能,陆剑锋.稻鳖共作模式种养试验与效益分析[J].科学养鱼,2015(8):47-48.

[4]常培恩,陈灿,黄璜,等.稻田养鳖对水稻产量形成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9,33(5):388-391.

猜你喜欢
技术模式经济效益
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研究分析
新常态下会计与经济效益关系辨析
马铃薯大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保护性耕作技术浅析
设施草莓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电厂燃煤管理方法探讨
猪生态养殖技术探讨
学术期刊云出版研究
马铃薯大垄三行栽培模式与机械化种植技术研究
各种农作物是否使用化肥精经济效益对比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