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晶 大连赛飞因科技有限公司 何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数字经济已全面渗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蓬勃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并持续释放活力。文化产业在我国蓬勃发展,文化市场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以互联网技术加创新创意为核心,以消费升级为导向的文化产业类型正成长迅速,带动国民经济增值。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受到基本共性规律的影响,也同时基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文化积淀、要素禀赋、审美趣味、消费习惯、制度环境的多重约束,具备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的新特征,探索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驱动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的产生基于创意文化要素与商业模式的碰撞创新引发的产业革命,其成长和发展根植于坚实的文化基础与强大的技术保障,文化创新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推,二者有非常明确的耦合关系,在此作用下螺旋上升,相辅相成。
文化的积淀使得独具文化符号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演化出现,并在市场中获得认可和传播。然而随着科技创新的进步,文化产品和服务才可能成为产业,并在产业化发展的浪潮中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传统的文化产业如音乐、绘画、文学等受到科技的限制只能成为少数人消费的对象,然而复刻技术、复刻技术与互联网、视频技术等的发展,使得文化产品的形式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本就在于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耦合作用,使得文化要素得以最为迅速、精准的传递到终端,技术创新使得文化创意的实现成为可能,也使得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能被更广泛的人群所了解和认可,并最终使得文化创意的价值借助技术创新的载体传递给整个产业生态。
文化产业根植于文化创意,而文化创意本身不断动态变化且不确定性很强。随着科技、经济、人文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文化创意的形态、传播渠道、消费习惯、商业模式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文化产业的价值创造要求我们必须以动态化、不确定的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分析。
文化创意的形成、推广、拓展必须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创意创新是否与市场需求匹配这种不确定性也是文化产业发展必将面临的重大考验。单纯依赖文化供给,不考虑市场消费习惯的变迁而不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与技术创新,同样会面临市场不认可不接受,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的问题。为了让文化创意的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必须要考虑创意源动态衍生的不确定性,以免阻碍文化产业市场化的进程。
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兼容多个相关产业的复杂概念,文化与审美属性作为公共物品,在相关产业均有重要体现且有其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文化要素、创意要素在相关产业的流动借由技术创新产生的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文化要素的创新不仅对相关产业有重要影响,技术创新的促进和商业模式的突破中对于整个产业体系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文化要素注入传统产业中仍然可以焕发巨大的影响力,带动影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些传统的服务业加入文化创意要素即可焕发生机,而空间文化场景的迁移中,文化产业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也非常显著。钟书阁、言几又、单向空间等新文化地标、最美书店的风靡一时不仅挽救了濒危的传统书店,更给整个社会读书文化的兴起增加了一些空间,而这正是文化要素与空间场景完美融合的产物,在共享空间、共享经济崛起的今天,文化要素与空间场景的融合必然还会诞生更多新的商业机会。
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于伴随文化审美趣味提升与消费习惯的变迁带来的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演变。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众的阅读习惯、欣赏习惯发生个根本变革,也使得数字化出版、新媒体产业蓬勃发展,而文化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决定了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促进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迎合市场消费需求的演变,进而引领文化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不仅如此,政策的驱动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有显著影响,制度环境的变化、政策的支持保障是促进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在文化产业发展萌芽之初,政策的支持引导有助于初创期的文化企业获得从供给面提供的关键要素禀赋,从而得以专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和产业化进程,获得宝贵的发展空间,为企业迅速成长提供政策扶持与相关补贴。伴随着文化产业不断成长,内生发展动力逐步增强,政策驱动的模式也相应的由单一从供给侧给资源、给政策、给补贴向引领需求侧导向的方向变化,帮助企业更多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就在于文化创意与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文化产业的创新涵盖了内容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要素创新等多个层面,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也必然要求从创新的各个层面进行不断的提升与整合。文化创意的培育与激发根植于整个社会文化创意氛围,与经济增长、社会环境等都有密切的关联,而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使得文化创意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也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模式得以颠覆性创新,这也是引领文化产业实现其市场价值的重要路径与支撑。创新从要素、技术、产业与生态等各个视角下都是驱动文化产业形成、演进、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文化市场的需求由潜在需求与实际需求两部分构成,文化市场需求在不断满足的实际需求与不断激发潜在需求的平衡中进行,二者有机结合不断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习惯的不断培育,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共同促进者文化需求的不断演进。人们由最初的广播电视文化需求,逐步转变成为网络文学、视频内容的文化需求,不仅仅依赖于文化环境的变迁更是基于技术创新引致的消费习惯的改变。随着技术创新的进步,文化消费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特定的潜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新需求不断形成、萌芽、壮大,拉动文化供给的提升与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市场需求不断拉动相关技术创新,刺激相关文化企业生产符合新需求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市场规模扩大。对于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引导,能够进一步激发技术创新的活力,同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政策扶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已是国外现有研究达成的基本共识。其中,Lach(2002)证明了政府扶持对于文化产业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刺激作用,Ellison和Glaeser(2010)认为实施配套产业政策能够保障和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在文化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产业特征有显著区别,政府应该有针对性的灵活采取适用不同阶段的支持方式。文化产业发展的萌芽期,文化市场尚未形成,文化消费习惯尚在培育,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尚未产业化规模化,单纯依靠市场调节的难度相对比较高,急需政府在宏观层面的引导与相应政策的扶持。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长期,文化市场逐步扩大,文化企业数量增多,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开始重视内容质量与工艺设计细节,代表性的文化企业相对显现,产业模式基本确立,政府更应侧重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宽松的创意氛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的成长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成熟期文化产业应该着力于寻找新的增长点,注重打造品牌化、高端化、原创力高衍生性更好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政策重心应该注重引领金融支持和完善产业发展条件,鼓励基础创新、激励人才集聚等产业发展条件的完善与引导上推动文化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相关产业联动。
促进金融要素对于文化经济的支持作用,提升金融支持效率,加快资本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力度,促进技术创新要素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强大数据应用于创意内容生产与创意消费趋势研判的贡献率,推动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采用可量化的精确市场定位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对客户的精准服务,促进跨界融合、体验经济、场景营造在创意经济及服务中的发展作用。促进文化创意要素对于相关产业的输出效率,促进创意人才集聚,提升文化创意及其相关人才的利用效率,高效激励创意人才进行文化创意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要素价值重塑的层面扎实推进文化产业领域的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要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文化供给内在动力,努力实现更高层次的文化供给输出。
围绕“互联网+”的价值逻辑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与产业业态创新,加快发展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培育基于云平台、大数据、虚拟现实、交互技术的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全产业链的信息化水平,力争在重大关键技术、战略性技术、前沿技术、下一代技术、共性高端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推动数字创意产业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应重点支持互联网思维对于文化创意经济及创新服务的内容和商业逻辑的重建,鼓励更多的文化企业的参与构建“互联网+”的良好发展生态,努力形成技术层面高效能、内容创造层面数字化、文化消费多元化的文化产业生态圈。
实行制度环境的新供给,不断完善文化市场机制,重点在于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营造宽松的创意创新氛围,保障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支持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畅通文化贸易流通渠道,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深化文化审批制度改革,规范网络治理边界,尊重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加强文化管理创新,培育网络文化消费理念与网络文明环境,完善保障文化市场交易有序健康进行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相关金融、法律、版权交易、网络安全、政策支持保障体系,全面激发提升文化主体创新能力,健全创意收入分配机制,保障文化创意主体共享创意价值成果,形成合理的文化产品价格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
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得公共部门更好的发挥平台作用,完善公共服务,营造开放、包容、群智的创新创意环境,促进创意经济及创新服务发展模式的变革与潜力的释放。注重发挥多方合力,整合多方资源共同促进不同区域文化企业、协会、消费终端等利益相关方形成分工明确、路径清晰的空间布局计划广泛形成多方共同参与制定政策的有效机制,发挥核心区域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协调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