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新蔡县环境监察大队
日常生活中,居民排出的废水便被称为生活污水,污水主要来源于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生活污水当中存在大量不稳定的有机物,一旦腐化,极易产生恶臭,甚至会引发大规模的传染病害。因此,污水危害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病原物污染。生活污水会造成病原物污染,此类污水多来自医院污水、垃圾、地面径流等,且反之速度快,存活时间久,消除难度大。若此类污水治理不到位,极易引发人体疾病。
第二,富营养化污染。当水内含有大量植物营养物质,比如氮、磷等,同样会导致水质污染。
第三,恶臭。作为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危害,恶臭危害较大,不仅会影响人体的正常呼吸,还会影响人体消化、精神、工作效率、记忆力等方面。一旦水体恶化产生恶臭,则会对水的用途、价值造成严重破坏,甚至还会产生有毒的硫化氢、甲醛等。
第四,酸、碱、盐污染。水体PH值受酸、碱污染影响较大,极易阻碍水体自净,甚至还会危害地下水、地面水,进一步影响动植物生长,影响土壤质量。
近年来,为了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但在实施当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常见问题如下:
1.资金来源单一且不足。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化工程,生活污水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保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数量、规模满足现实需求,同时,还需加大后期运行维护管理资金投入。目前,财政拨款是生活污水治理的主要资金来源,基本上污水治理前期开展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支持,但仅仅依靠政府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才能真正解决生活污水问题,因此,资金不足、资金来源单一是当前我国生活污水治理面临的一大难点。
2.监管体制有待健全。在我国环保监管机构当中,很难贯彻到最底层的农村乡镇级别。通常都是从省级下达到市、县级,不会完全下达到镇级、村级。此外,在监管体制当中,还存在机关部门职责不明、职能交叉等情况,进而影响了监管工作实施的有效性。
3.技术选择偏离实际需求。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区别,比如经济条件、生态环境等,因此,在污水处理技术选择方面也应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合理选择,不得一概而论。但实践起来,却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在技术选择方面,很多地区盲目追求“无动力”“零”运行费用。但即便是一些生态处理技术,比如土地渗滤、人工湿地等,也很难实现无运行费用,还需要将收割湿地植物、更换基质等因素考虑在内。由此可见,在生活污水治理当中,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与当地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综合考虑生活污水的排放、水质特征等因素,不得比葫芦画瓢,生搬硬套,这样很难解决生活污水问题。
4.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生活污水治理并非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民众的共同参与,这就要求必须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然而,生活污水治理长期来都是居民忽视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随意倾倒废水、污水现象极为普遍,导致民众环保意识薄弱。
生活污水治理首先要从政府层面入手,通过制定可操作性较强的治理制度及办法,并层层向各级政府落实落细,明确责任划分,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工作任务,才能保证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有序开展。为了全面夯实责任,应制定生活污水治理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选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细化考核要求,设置各种不同的清单,比如,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等,明确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在生活污水治理当中的工作职责、任务,确保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同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给每一个单位及部门,让实施方案、意见、方法等让人看的懂、了解的清楚,全面落地。针对监管体制不健全,政策无法落实到镇、村级。应建立以村、站、管三位一体的全面化一线管理机制,以村为单位,在村上安排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工作,负责维护污水治理效果,做好民众环保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进而从根源上降低污水产生量。同时,还应以污水泵站为点,做好专业运行维护工作,确保污水系统正常运行。最后要以管网为线,定期指派专人进行巡检、更新,确保污水传输正常,避免出现渗漏等潜在污染现象。
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人员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支持,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运营维护当中,必须重视人的作用,搭建污水治理人才建设机制。第一,针对污水治理人员,要做好日常维护、检修、安全巡查及管理等工作,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第二,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从学校直接招聘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充实污水治理后备人才资源库。只有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及时引入“新鲜血液”,才能更好地应对污水治理工作中的突发问题。第三,积极发动城市、农村居民,将污水治理工作与居民密切相连,定点定期为居民提供污水治理相关咨询服务,提高居民污水治理的意识,编制污水治理知识宝典,提高居民环保知识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增强其自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全民治污,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相比生活污水治理前期建设工作,后续运维管理同等重要。虽然当前很多地方仍存在“重建轻管”的思想,但如何完善、搭建运维管理系统仍很关键。目前,在我们污水治理当中,政府起主导作用,第三方技术支持及居民参与的模式。在实际管理当中,应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维管理模式,保证各项工作明确化、清晰化,并积极引入先进的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建立完善的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比如“智慧水务”等,实现生活污水治理站智能化控制,将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用于污水处理的全过程,降低资源消耗,提升治污效益。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正常人每天需要补充2500ml液体,一旦严重缺水,将对人体机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每人每天所产生的生活污水为0.15T~0.4T,生活污水当中含有大量污染物,生活污水处理不好,将会严重危害动植物及人体健康。为了保障生活污水治理效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民众的广泛参与,成为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坚实基础。一要通过广告、广播、电视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视程度,让居民真切地意识到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重要性。二要加大宣传覆盖范围,通过环境讲座、学校教育等方法,从学生做起、从居民做起,从社会团体做起、从机构单位做起,从生产企业做起,要做到全员参与,共建美好家园,实现人类与环境、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三要注重居民日常生活污水排放情况,做好定期、不定期走访工作,鼓励居民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积极发动社区组织等力量,开展治水、爱水等活动,从源头上引导居民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参与治水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针对当前部分地区污水设施不足、污水设施落后等现状,应定期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污水设施升级改造工作。尤其是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将在线监测仪器安设到污水治理终端,达到生活污水自动化治理的目的,通过智慧化管理,可以做好污水监控工作,降低污水排放量。比如,对于污水管网漏接、虚接等情况,应实施“排雷”式调查管理,一经发现,需及时进行整改与处理。同时,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搭建覆盖范围较大的智能监管平台,对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在线监督。
为了保证生活污水治理资金充足,一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效用,严格监管投入资金的去向,保证专款专用,严禁他用、挪用、借用,减少对污水治理的资金压力。二要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对于参与的所有单位、部门进行合理调配,在资金方面,做到透明化,且互不干扰。保证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资金执行到位。三要积极引入大量社会资金,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进入,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增加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还要重视设施后期运维管理费用的管理,保证资金到位,确保污水治理设施能够正常运转。
综上所述,近年来,生活污水治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生活污水治理不到位将会对动植物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为了更好地提升污水治理效果,必须重视污水治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有效处理,这样才能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才能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