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仙桃职业学院
近几年,会计专业各类技能竞赛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各高职院校在参赛过程中获益匪浅,逐渐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共识。
此前,湖北省会计技能大赛主要分为会计信息化和手工业务处理分为两大竞赛环节,其中,会计信息化的竞赛方式为单人单机方式,企业采购、销售、日常业务一体化的财务软件操作流程是其主要内容,各参赛院校在日常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以企业仿真实践教学为重点。手工业务处理主要是分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岗位,以团队形式使用网中网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竞赛平台进行竞赛,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审核和填制,现金存储业务处理,会计凭证的汇总、整理与装订,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各省份举行省赛时间略有差异,在省赛结束后,取一等奖中的前两名院校参加国赛。
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岗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要求,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后大多在一线工作,组织学生广泛参与会计技能大赛,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参加会计技能大赛,目的是为了检验会计专业教学效果,既是检验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更是检验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随着会计技能大赛赛题范围的日益广泛、理论知识难度的不断增强和竞赛点设置的逐步完善,会计技能大赛对参赛学生的考查已愈来愈接近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在竞赛中取得佳绩,对于参加技能竞赛的选手采取封闭式训练,专项训练,对于非参赛学生,对技能竞赛中的知识点知之甚少,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专业发展。另外,随着通会计技能大赛每一届赛点的变化,需要高职高专院校能够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及时更新教学实训内容,不断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如何合理分解会计技能大赛考查的知识点,如何融入日常教学值得深思。
通过市场调研,参照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进行了科学界定。首先,对照毕业能力要求,明确课程必须完成的指标点。其次,对照指标点确定课程目标、选取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再次,分解课程目标进一步,紧紧围绕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提升,细化每个单元的课堂教学目标,构建“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上下衔接的目标链。
参照高等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仙桃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分解课程目标,明确课程标准,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的素质、知识、能力目标,确保与毕业能力要求的指标点一一对应并融入课堂,形成了课堂教学标准,目标清晰化,标准具体化。
课程组教师与行业工程师共同修订课程标准、课程建设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进一步落实三级竞赛体系,将技能竞赛指标点分解融入教学内容,序化整合为12个模块;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各类技能竞赛题库的调查分析,对兄弟院校的考察走访,剖析影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关因素,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以《会计电算化》《网中网手工实训》为载体,创建资源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技能竞赛的影响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建立项目资源库,课题组成员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调研、听评课活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
日常教学中,坚持课前有预案、课中有评价、课后有反馈。形成诊改思维,对学习通平台数据进行分析,签到率、课前的点击量、课中参与度的变化是关键指标;学期末形成“课程质量保证自我诊改报告”,课程组审核报告后,提交给学院;根据预警反馈数据,参考学院反馈结论和改进建议,及时作出下一轮工作任务的调整计划;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采取措施,检测成效。教学团队定期进行深度研讨,完善落实听课、评课等制度;组织教学能力提升讲座,引导教师积极参加超星泛雅平台网络课程学习;加强学习交流,先后派多名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改革研讨会、师资培训等。
坚持落实《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自查十条》《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课堂自律十条》、师生双向评价,开展评学评教;认真执行《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推进考核方式改革,精选考核项目,确定考核时间,学生期末成绩组成部分包括平时成绩、单项实训考核和综合实训考核,分别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通过实施项目化考核,学生能更理性看待个人能力,凸显学生个性,提升自信心。从学习通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改革考核方式后,学生的到课率,课后作业完成率和准确率、参与度等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