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 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
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激励机制,使得产教融合在多元利益诉求视域下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系统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探寻产教融合的过程机制,优化产教融合的激励机制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是顺应新时代产教融合发展的时代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产教融合的要义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得以不断更新,这不仅对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育内容与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新时代的校企合作机制提出新的时代命题,尤其是在多元利益诉求下,社会利益相关方、企业利益相关方、学校利益相关方产生深度影响,多元利益互动演进,这使得新时代的产教融合在融合过程、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企业产学研体系化方面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共享以实现人、财、物的融通。
二是地方本科高校教育问题的现实需要。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政府、企业、家庭、社会对学校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作为单一诸多,二是更多的引入相关利益方,在多元利益诉求的推动下搭建新时代的产教融合平台,以促进更为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地方本科高校通过平台的建构直面高校教育所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譬如如何通过产教一体化更好的培养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如何通过多方利益联动,更好地建构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结合产教融合现实情况,以地方区域定位、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探索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链条。这些现实需求助推着产教融合在“课程制”“项目制”等培养过程环节中不断创新。
一是产教融合多方利益协同共同体需要进一步打造。随着国家部委针对产教融合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这使得地方政府、本科院校、企业、社会甚至是研究机构积极回应,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产教融合的模式在不同的本科院校、不同的地方区域开始逐步建立,产教融合的意识也慢慢地由中央至地方辐射开来,这无疑给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积累了经验。但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我们发现由于产教融合是多方利益体的整合,在产教融合平台的打造与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在地方政府政策主导、地方本科院校实际推动下,基于教学、科研、教学成果转化、企业生产与培训、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一体化平台尚不完善,或者说产教融合多方利益主体缺乏明显的激励手段,产教融合协同共同体需要进一步打造。
二是产教融合中多元利益协调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产教融合不是单一主体的平台打造,而是多元利益的协调、多方资源的配置。产教融合的主体不仅仅是地方本科院校,还有政府、企业甚至研究机构。然而在产教融合实际运行中,地方本科院校与其他多元主体的组织目标、资源配置、利益导向存在差异。对于企业而言利益最大化的合理资源配置是其行动所向,对于政府而言,基于公共利益的政策导向是其立足点,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着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其办学宗旨。多元利益方参与产教融合更多的是为利益主体带来诸多好处,但也必然存在某些未知风险。产教融合需要进一步建构激励机制,同时需要做好利益协调与实际调查。
激励机制对于发挥多元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建构产教融合利益协同共同体影响深远,有效而积极的激励有助于推动多元利益主体愿意干、敢于干、积极干。可以说,“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应用得当,高校发展将更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求,提高高校管理工作效率。”[1]
一是进一步优化产教融合考核评价体系。产教融合的纵深发展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多方利益的协调问题,一方面要重视产教融合的激励性考核目标建构。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要针对就业意向、以实际技术应用为导向、以学校理论为基础建构多元考核目标,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而言,要追踪热点技术、进行成果转化、增进社会效益的目标考核体系建构,对于政府而言,要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尤其是激励评价具体实施细则,以促进多元利益联动的目标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
二是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资金支持力度。经济基础决定了产教融合发展的速度与深度。我们要加强产教融合的投入特别是针对应用技术型投入导向,在确保资金周转的同时,鼓励应用型教师、企业技术型员工申报创新型项目,建构校企联合实践平台。
三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政策激励导向。要针对产教融合中的高校主导力量——双师双能型教师,建立适度倾斜的激励政策,特别是在地方本科院校年终考核与评奖评优时要予以重点考虑,从精神、政策层面引导教师不断锻造产教融合的师资能力。
四是进一步激发产教融合的深度联动。新的时代要求教学进行深度变革,学校、企业、政府要不断的在校地联合、校企联合中增强互动。高校教师要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培训与行业锻炼,同时企业员工也可到地方院校进行学历提升或者是兼职双师双能教师。地方政府要定期到地方本科院校进行调查,以更新相关激励举措应对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政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