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奕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纵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网络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带来了新气象,也成为一个研究新领域。
Web1.0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进网络”。“思政教育+互联网”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变成开放、面向全社会的空间[1]。师生开始打破地域、空间等的限制,主要以上网搜索各种资源(如名师讲座、课件)等方式获取信息。
Web2.0时期,“互联网+思政教育”逐渐铺开,高校是前沿阵地。微信、QQ、E-mail、微博、BBS等社交平台被广泛运用,互联网呈现出信息共享和多人参与的鲜明特点。互联网不再是了解舆论信息、国内外动态的渠道,也是各高校思政工作、大学生拓展交往范围、思政实践开拓视野的新天地。
Web3.0时期,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防控下,教育线上线下已经融为一体。人们进入网络化生存阶段,大学生对网络精神家园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2]。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大学生选择信息的范围更广,自主性更强,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移动性、个性化、大数据的服务已深深融入年轻人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娱乐,成为大学生思维和行动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也从传道授业者、思想引路人,逐渐拓展为信息组织者、成长陪伴者和育人导师。
以往大学生主要通过教科书、报纸等媒体获取教育资源,不仅信息滞后,而且信息量小。网络环境下,互联网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活力。思政工作者运用网络技术引导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等相关理论的学习,解决其在生活、学习、思想上的困惑,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新载体、新平台。一是网络的即时更新性、资源共享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加速器”[3]。各高校纷纷通过开设网络思政金课、微课、慕课、讲座、名师工作室等方式,提高思政教育信息传播速度,增强思政学习趣味性和多样性,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网络的自由参与性、内容多元性是调动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网站上的教育资源种类繁多,可以迅速查阅、及时获取社会各个领域的图文资料,丰富师生的知识储备和视野,摆脱传统“从上至下”的学习方式[4]。
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优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环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一是网络是大学生特殊的社会实践渠道,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现实的窗口。如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高校将抗击疫情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大课堂,充分利用好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教材,通过主题团日、班会、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线上活动,以“最美逆行者”“中国力量”“中国速度”等为主要内容,将抗击疫情一线的感人事迹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凝聚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二是网络提高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辩证原理的科学应用能力。如当讲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时,师生共同网上搜索“前元庄村的农教结合之路”“宏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先进典型的发展历程,既增强师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政治敏锐性,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又开放性地丰富了课程素材建构体系。
Web3.0时代,中国的发展令世界刮目相看,也令一些敌对势力恐惧、仇视,妄图用“糖衣炮弹”使国人赞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想尽一切办法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和话语强势,借助多种手段,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加大文化输出和思想渗透。
高校是思想意识输入的重要场所、政治和思想渗透的主要目标、斗争最为激烈的地方,高校“阵地”的输赢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否。为达到西化我国大学生的目的,境外敌对势力通过BBS、微信、人人网等平台,将自己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宗教文化传入校园;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播“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思想”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宣传推广所谓“普世”价值、西方的享乐观念、自由主义等;企图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否定社会主义文化,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5]。如果不良思想渗透给青年大学生,必定会改变其思维模式,不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大业也将受到威胁。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不同,传统媒体规范的管理经验在互联网上并不完全适用。一是网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万花筒”式的信息环境之下。网络世界具有随地性、草根性、随意性等特点,封建迷信、色情、暴力、赌博的网站屡禁不止,垃圾信息难以抵制;各种信息良莠参差不齐,一些低俗文化借助网络迅速传播和扩张,如社会认同自私化、价值取向利益化、西方的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信息在互联网上横行,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冲击。二是复杂的网络环境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多数大学生是我国互联网用户的主体,网络是高校师生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意识、行为方式、精神生活。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大学生尚处于价值观建立阶段,辨别能力不足,定力有限,网络的虚拟性容易诱使一些自控能力不足的大学生忽视社会责任与道德,做出道德失范的行为。特别是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心理及身体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游戏中暴利、黄色等信息减弱了大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三是复杂网络环境增加了高校对社会大众舆论的监管难度。网络具有无规律性、偶然性、难控制性等弊端,各种负面、消极信息和真实、积极信息混杂在一起,无形中增加了控制和监管舆论导向的难度[6]。
Web3.0时代,网络环境异常复杂,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当前,既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专业素质,又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较少。一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缺乏。高校越来越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但由于受到编制、机构等条件限制,大部分高校宣传部、学生处、二级院系通过组织辅导员、宣传干事、学生会干部等人员兼职从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舆论阵地主力军作用不强,容易导致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二是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网络的普及动摇了教师原来的信息传播和知识权威地位,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已不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重新学习。另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很多是出身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相关专业,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了解不多,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停留在初级水平,仅会使用QQ、微信等常用的交流工具,至于制作课件等难一点的操作则不如学生熟练,对有关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缺乏了解,这对教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很不利,使他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失去了话语权。
时刻筑牢“防火墙”,是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的跨时代要求。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至关重要。一要大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建设融知识性、趣味性、可接受性于一体的网络教程,将纸质教材变更为动态、具有趣味性的多媒体电子教材,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吸引大学生,为大学生所接受。二要深入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是德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着力在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贯穿思政教育工作,两者同向同行,共同承担课程育人的重担[7]。建设线上线下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打造思政“金课”和专业“金课”,是Web3.0时代的教育大趋势。教师应将线下讲课内容和各种参考资料上传到本校的局域网上,设计既活泼又严肃的思考题、课后实践、课程考核等,让大学生在课下能够自主学习、自发讨论,促进思考。三要积极提高网站的知名度,打造品牌。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能只是简单的介绍理论,而应结合当今时代潮流,抓住大学生的成长困惑,及时发布热点内容、更新知识、运营网站;在做到内容权威性、丰富性的同时,增强趣味性,使大学生乐于接受。四要注重提供多功能的网络便捷式菜单服务。便捷就是实用,方便大学生遇到问题时,快速找到解决办法。高校应推行网上考试辅导、大学生奖助学金专栏,设置各类常见问题的解答、及时提供必要帮助信息等方式,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为大学生提供方便。
Web3.0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富起来”时代,网络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并存,高校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积极构建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第一,牢记使命”为何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培养合格的中国复兴大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办学的宗旨和责任。高校思政教育要始终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大力宣扬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第二,立足初心“说什么”。积极理论创新,坚持学好“四史”,讲好中国故事,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增强“四个意识”。第三,提升技巧“如何说”[8]。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和喜欢网络教育、网络课程、网络考试,把握住大学生喜欢的网络平台和媒介方式,就是保证网上舆论正确引导的方向性。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抖音、微博、红色网站、手机APP等平台开展工作,这些平台是大学生获取信息、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管理系统,建立一套高效的“教育者—微信公众号—大学生”的教育信息管理机制,在微信公众号和大学生之间做好调节,统一思想认识,传递政策信息,传播正能量。
要做好Web3.0时代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一支能打战、会打战、打胜战的“网络红军”队伍是关键。第一,构建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高校应成立由党委宣传部负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由学工部、保卫部、团委、研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各院校相关负责人组成,把各个方面的人、才、物力等资源整合起来,充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调动其工作热情。第二,建立一支专兼职“网络红军”。从各院系中挑选一些思想过硬、比较年轻、具有较强责任心、网络技术能力强的辅导员、班主任和有业务能力的教师,选拔一些思想觉悟高的学生骨干、辅导员助理等组成专、兼职“网络红军”,承担网页制作、网络维护、网上信息的发布与更新、网络答疑、组织互动等任务。这支“红军”队伍本身就从事学生及教学一线工作、或本来就是在校大学生,了解大学生的需要,其话语更有说服力,更有利于第一时间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做出应急反应,能有效降低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影响。第三,提升“网络红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工作水平。目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网络获取、分析、鉴别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操作的能力不强,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工作高效融合。但短期内招聘、培养一大批互联网精英,又要使其具备思政专业素养,是不现实的,所以,只有迅速提高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技术学习意识、网络信息辨识和应激反应能力、使用常见信息技术工具和网络交流平台软件的能力,才能真正深入展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Web3.0时代,各个网站、平台都是网络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更是各种反动信息的主要渗透对象。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唯有立足立德树人,培养思想信念坚定、职业素质过硬的时代青年,才能真赢得这场与西方敌对势力“没有硝烟”的战争,才能完成中国复兴伟业。第一,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高度凝练,是中国梦圆梦的最强根基。作为中国复兴大业的接班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心、外化于行是每一位大学生成长的必经之道,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提升马克思主义修养,增强科学明辨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四个自信”。第二,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高校的育人环境包括校园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网络的应用已广泛深入高校的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后勤管理、教学实践、党团建设等各个环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一现状,遵循立德树人办学方向,营造网下和网上良好育人环境。第三,创新思政工作思路。网络思政育人环境是一种新的人际交往和表达环境,具有瞬间扩散、平等参与、匿名表达等特点。大多数大学生是网络用户,除了课上时间,几乎都手持手机泡在网上。高校思政工作要抓住学生学习、接受、传播信息的新特点,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调整教育方法,提升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使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发展同步同进,切实提升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针对性,坚决防止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侵蚀在校大学生。
Web3.0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社会各职能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形成政府和高校乃至整个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育人氛围。政府部门应发动文化、艺术、科技等各领域的力量,从各自的特长出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设良好工作氛围;相关职能部门及其领导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提供保障;各种互联网站应发挥主平台作用,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进入青年大学生的脑中、心中;高校应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随时关注、把控大学生网上思想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当好“广播员”“信息员”“组织者”“摆渡人”,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