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蓉 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自2019 年1 月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三教”改革的呼声日趋高涨,势在必行。关系到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具体实施,是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打铁还得自身硬”。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三教”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先进生产力要求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的生产第一线人才,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劳动力”,保证高职教育的质量前提在于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仍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第一,从高职院校教师来源看,来自普通高校本科生或研究生或聘请普通高校教师兼职或返聘离退休高校教师占相当比例,这些人没有系统接受过职业教育理念、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的熏陶,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进行生产实践学习机会十分有限,造成部分教师专业理论水平较高、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强但缺少企业实践经验。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产业升级,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如果缺乏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对新经济、新技术、新职业、新岗位认识不足;对新设备、新技能参与程度不深,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站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不能使学生在观摩体验中完成新知识和新技能学习。
第二,自2019 年首次推行百万高职扩招计划以来,使本来就担负着比较繁重教学任务老师们肩负的担子更重,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放科研上,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不足,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少、时间短。加之高职学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学校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器材的配备不足、规模有限,使得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岗位上操作演练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不能给学生传授过硬的技术技能。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打造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已成当务之急,具体采取的措施有:
首先,应该在源头上招聘新入职教师时优先录用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给予高技术技能人才较优惠的待遇,打破地区、身份、人事关系等方面的限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灵活机动吸引有一技之长人才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教材开发、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工作;规范新教师管理办法,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操作水平等方面进行系统入职培训,通过以老带新等形式,为新教师顺利打通“教师+师傅”的职业通道。
其次,打造一支德技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线下和线上专业培训,建立在职教师长期化、规范化、动态化的培训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关注专业发展最前沿的动态变化,鼓励教师考取多个专业技术证书;教研室集体备课常态化,加强教师之间的知识沟通及经验交流,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借助1+X数字化证书试点,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争取让高职教师人人都“身怀绝技”。
第三,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多措并举提高教师实践应用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应该通晓生产一线工艺流程和实际操作技能,具备较为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还应该具备本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历练,使教师获取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职业院校应创造机会让教师深入先进企业挂职或到办得好的职业院校参与实践、进修,充实相关知识技能,丰富高职教育经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有建树、有影响的社会性高端人才、专家、企业管理人员或高级技师担任学院兼职教师或专家,充实“双师”型师资力量;学院应主动地寻找与企业合作机会,摸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多功能的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和真实的生产实验环境有偿培训教师,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促进教师职业技能不断提升的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就业门路。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聚焦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理论和实践兼备的高职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教材是高职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改革的重点应体现出新技术、新经济、新职业、新岗位的鲜明特色,教材内容设计应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其中。
传统的高职教材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不能满足新时代技术高速进步的需求;二是教材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应用性和实践性不足;三是教材配套的信息化资源不合理,缺乏与融媒体的有效链接资源,不能使教与学有机融合。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载体,科学、时效、简明、适用的教材对教学质量具有巨大提升作用。“职教20 条”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
高职院校应组建教材编写专业团队,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尤其是行业企业专家及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编写形式上也可以灵活多样。比如:活页式教材、精品资源共享课、虚拟仿真实训教材等新形态立体化教材。及时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作为内容模块融入教材中去,让学生及时掌握行业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技能,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
(一)教材内容上应贯穿基本理论以“必须和够用为度,实用为主”,文字叙述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强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突出专业训练与实践指导,紧密结合新产业、新技术、新技能、新岗位的变化。
及时跟进技术发展带来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内容的变化,形成纸质书与虚拟仿真现实资源优势互补的教材体系。根据“1+X”证书制度试点的需求,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中,开发“课证融合”教材,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衔接,使课程内容紧跟生产岗位和工作流程的变动趋势。
(二)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探索“双主编制”。及时吸收行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企联合编制基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精品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组织重构,开发紧密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需求、注重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深度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诚实守信、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将正确价值观根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全过程,做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热爱即将从事的职业与岗位,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以积极态度迎接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
教师应转变观念,由单纯传授知识,过渡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创建形式多样的课堂环境,用适合学生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在参与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职业意识。高职学生经历过高考的失利,内心深处充满自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道德和正确择业观有待形成。教师应结合专业特色,将职业思想教育融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即将从事的职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以积极态度对待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使学生具备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通过德育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一线人才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注重情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克服困难和阻碍的源泉和动力。高职学生由于在应试教育中多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失去自信,自卑、焦虑,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丧失了前进动力,阻挠了他们对自身潜能的正确认识,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因此应重视学生的情商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良性竞争学习环境,调整考核方法,不以成败论“英雄”,帮助学生要有摔倒了爬起来的勇气,是职业学校的当务之急。教师要善于当“伯乐”,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使学生感到老师会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在彼此的尊重中产生动力,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反复不能讽刺挖苦,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失败原因,正确面对挫折。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头脑风暴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善教”和“乐学”有效融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教材分解,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提问题要形象化,从易到难,逐步引导。经常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分组讨论展示、学生互评等多种方法,引入热点,激活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慧教学手段,用声、像、画等创造一个直观、形象的,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安排教学时尽一切可能,创造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企业、单位锻炼,让学生参与企事业单位许可又力所能及的活动,并承担一定工作任务,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又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未来在职场的竞争力。
(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职业院校应积极组织和大力支持教师和学生参加各项技能大赛,引领教学改革,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紧跟产业发展,使教学与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教师通过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及时掌握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标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比赛竞赛中掌握岗位工作技能,带动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教”改革像三驾马车,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驶入积极变革的快车道,形成了“学校+企业”的“双主体”育人、“教师+师傅”的“双导师”指导、“校内课堂+企业课堂”的“双课堂”教学、“学生+学徒”的“双身份”学习、“学历证书+专业技能证书”的“双评价”的“五双育人”的良性循环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职教育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社会各行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高职院校的领导与教师们,应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着力打造卓越教师队伍,构建优质教材储备,创新多元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最新、最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