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孝芳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019 年笔者所在的学院经过多方面调查、讨论、学习之后,结合该校教学资源与学生实际情况启动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经过两年不断的尝试、摸索与改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在教材选用、课程设置、平台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对课程考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考核方式不够合理,导致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未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学质量改善不明显,人才培养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1]。为了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成了亟须解决的课题。
大学英语课程考核虽然在前期的课改进行过几次调整,增加了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采用平时30%+在线学习25%+期末考试45%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但由于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不够重视,形成性评价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课程考核还是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然而期末考试主要依据教材内容以词汇、语法、翻译、阅读等形式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忽略对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缺乏对听说能力的考核,导致了很多教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考虑更多的是是否完成教学计划和学生能不能通过考试,注重知识讲解与训练,忽略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教学的改进和创新也缺乏动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无从谈起。这种考核方式容易误导学生逐渐养成平时抄笔记,考前背笔记的不良学习习惯,对所学知识只求记忆不求甚解,认为学习就是记忆知识、会做习题,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考试取得高分,因此忽略了除考试之外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发展[2][3],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普遍不高,不注重平时的学习,而把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期末考试上,很多学生都是临阵磨枪应付期末考试,并不在意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是否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靠突击形式所得的考试成绩既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亦无法考核学生的实际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就算不考虑考试具有的偶然性因素,以一次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既不科学也不够全面。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4](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涵盖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要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与手段,处理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构建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对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开展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有效地为课程和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考核要“多维度构建符合校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发挥课程评价对教学的引导、诊断、评价、反馈功能。笔者在前期课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形成性评价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优化了期末考试、增加了课程导学和听说能力考核,采用“N+1+1”课程考核模式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N+1+1 课程考核模式中的N 指多种形式的过程性考核,第一个“1”指结合课程特点的听说能力考核;第二个“1”指课程期末考试。N+1+1 课程考核模式具体比例和评价维度:第一,过程性考核成绩50%,包括课堂出勤5%、课堂互动5%、平时作业5%、作文训练与测试5%、单元测验5%、平台课程章节内容学习2%、平台课程章节测验3%、小组活动3%、讨论2%、教师指导下的在线自主学习15%(包括在线学习时长5%和在线学习成绩10%)。第二,听说能力考核成绩10%,包括口试成绩5%,听力测试成绩5%。第三,期末考试成绩40%,主要考核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N+1+1 课程考核模式不只是细化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维度,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注重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把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学平台实时记录教学情况,通过对教学数据的分析与研判,及时调整教学、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真正实现考核对教学的反拨功能。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评价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评价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评价活动不仅能促进课程考核实施的有效性,还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视自身能力的发展,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因此,在新学期正式上课前教师们需要给学生介绍大学英语课程的相关情况,包括课程性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标、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层次、考核比例、评分标准等,一方面帮助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提前做好学习规划,更好的完成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全面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通过学习任务清单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自我反思意识
教师通过学习通提前给学生发布一周学习任务清单,写明任务具体要求和目标,学生在课前按要求完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并做好笔记和疑难点记录。每次上课前15 分钟,教师在学习通发布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复习、预习情况,测试结束马上进行评价并反馈测试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解决疑难问题,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结束一周的学习后,教师通过学习任务清单反馈表收集学生对一周学习内容的完成和掌握情况,根据需求给予解答,督促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自我反思意识。
2.通过章节学习与测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把每个单元需要学习的内容放到学习通平台的课程章节中,插入章节测验,设为任务点,设置好开放与截至日期,要求学生按时自行完成章节内容学习与测验。教师每周查看学生的学习与测试完成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状况和薄弱环节并及时进行修正,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通过教学平台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通过学习通的签到功能记录学生的出勤;依托教材内容,课前在学习通给学生发布不同形式的讨论话题和小组任务,课堂上采取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学生讲解、小组汇报与展示、教师答疑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投票、问卷、抢答、选人、讨论、随堂练习等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与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关注能力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课后,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在学习通、We Learn、批改网等教学平台有针对性的布置听、说、读、写、译的作业,并在学生提交以后及时查阅、反馈情况,对于共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讲解,安排时间解答学生的个别性问题。学生每一次提交的听、说、读、写、译的作业如果达不到要求的分数会被打回重做以后再提交,直至达到要求。学生在“练习-提交-指导-修改-提交……”的闭环过程中不断巩固与内化所学内容,提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学生每次重做都会抽到不同的题目,有效避免了学生不求甚解,背笔记背、背答案的情况发生。
4.通过阶段性测试检测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每上完2 个单元,教师都会根据教学目标在学习通平台新建单元测试卷并发布单元测验,阶段性的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效果,帮助教师和学生诊断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改进的依据和方向,促使教学质量得以不断优化和提升。
5.通过We Learn 平台指导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强化听说训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We Learn 教学平台给学生布置每个单元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在线自主学习,重点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根据要求每周至少进行1-2 个小时的在线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平台对学生的在线自主学习进行全过程监控、督促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反馈并进行必要的干预,以便学生能及时修正和改进,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但听说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断的学习与练习,并且只通过一次听说测试也无法评价学生的听说水平。因此笔者采用了三种形式考核学生的听说能:一是日常听说训练与测试: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按单元在We Learn 平台给学生布置听说练习与测试任务并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后,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并提交。二是随堂考核: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单词和课文的朗读、观点陈述、故事分享、对话练习等方式对学生听说能力进行考核。三是期末测试:教学的最后一周在学习通平台发布听说测试,考核学生一个学期听说能力的进展情况。
期末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重要手段。期末试卷是否科学合理,期末考试形式是否能规避传统考试的弊端都将直接影响期末考试的检测效果,因此如何出好用好期末试卷、采用何种考试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1.科学合理规范期末考试命题计划,提升期末试卷信度与效度
命题计划是出卷的依据,必须提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避免出现以人定考、以班定考的情况。因此上同一门课程的老师们需要集体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发展现状,结合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沟通协调以后共同确定期末考试命题计划,并对考核层次、考核内容、考试题型等作出相关规定:注重对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考核,记忆类试题不得超过总试题量的30%,课本外试题的比例不少于试题总量的40%,参考当前学业水平测试题型,题量适中,A、B 两套试卷重复率不超过30%。这样的命题形式和规定大大增加了期末考试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力度,有效避免了学生只通过背笔记、背课后习题就能通过考试的侥幸行为,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与积累。负责出卷的老师根据共同协商以后确定的命题计划和相关规定完成难易程度相似的A、B 两套试卷的出卷工作,并进行交叉检查,经交教研室和学院审核通过以后由学校教务处随机抽取其中一套作为期末考试卷。这样不仅避免了出卷教师因个人理解和自己教学班级情况而导致的试卷考核层次和考核难易程度偏差,减少了试卷的出错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试卷的信度和效度。
2.借助学习通考试系统实现大规模在线无纸化考试
在学习通考试系统提前导入并发布试卷,利用学习通考试系统的监考功能和防作弊功能提前采集学生人脸信息。考试当天学生按考试时间进入相应考场,使用手机登录考试系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并提交。
因为考试设置了题目和选项都乱序,考试中每一个学生接收到的题目顺序,每一个题目的选项顺序都不一样。每个考场有2 名监考老师,再加上考试系统自动对学生的考试过程进行不间断记录并抓拍考生答题界面、考试周围画面等,后台管理员全程监控学生考试过程,如果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异常行为,可直接给学生发提醒信息,如有异议,教师和学生还可随时调取监控数据。考试结束后,客观题系统自动批阅,任课教师只需批阅完主观题以后,系统自动核算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教师下载并保存试卷和成绩即可。
这种期末考试形式不仅节省了期末试卷印制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成本,有效的解决了学生考试作弊的情形,促使学生认真学习,也让老师们从费时、繁重、机械重复的改卷工作中解脱出来,还给老师们提供了多维度的期末考试结果统计,为期末考试检测效果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为教师后续的教学工作改进提供了依据。
N+1+1 课程考核模式是一种基于教学平台、注重能力培养的多维度、全过程的考核模式,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期间全面关注、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及时反馈和有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而只关注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很难实现对教学的全过程记录和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以适应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和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N+1+1 课程考核模式贯穿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很多学习任务都设置了学习截至日期,学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按时完成并提交,无法在期末时进行突击学习,因此学生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按要求进行学习和测试。其次,平时考核的很多形式都需要学生提前在课前完成,在课堂上通过讨论、抢答、汇报与展示等方式进行呈现,因此学生必须提前进行学习做好准备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与评价。最后,平时考核的内容大都需要学生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进行陈述,而不是照念课本或笔记,因此学生必须在平时反复的学习与练习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学生只有重视平时的学习才能获得成绩,只靠期末突击考试英语成绩是不能过关的。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学生通过平时不断的学习、练习、展示等学习行为不仅树立起了正确的学习观,发展了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也都得到了发展,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增强。
在N+1+1 课程考核模式的实施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借助学习通、We Learn、批改网等教学平台给学生发布多种形式的学习与测试任务,并督促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通过教学平台完成多种形式的学习与测试任务,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不断提升。无论是贯穿教学过程的考核,还是借助平台实施的无纸化考试都推动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朝着种良性的方面不断发展,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并引导教与学指向教学目标。无论过程性评价还是结果性评价,都不可能脱离开教学目标或者对教学结果的追求而单独存在,所以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结果的定位以及具体设定,决定着评价方式的落实和对评价实效的考验[5]。在课程考核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合理的考虑课程内在各个要素的关系,将评价与教学设计、内容、方法、战略等进行结合,制定全新的教学计划,形成全新的发展体系,以保证各项教学活动有序的开展,实现科学统一的评价[6]。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学良性发展的助力器。只有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也只有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