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节海 永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工作予以创新,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这一模式。从审计的理念、内容和方式上都对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变和创新,它以风险评价作为审计的核心内容,并将风险控制贯彻到了审计业务的各个方面,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审计模式的束缚和局限,对丰富审计内容、优化审计流程、革新审计理念、完善审计方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有助于高效控制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所有存在的风险。
首先,内部控制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作为内部控制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本质上是对内部控制中各个流程与环节的再次梳理和检查,内部控制的各项基础工作是内部审计的基石,风险导向审计要想顺利实现预期的目标离不开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其次,评估和预防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首要目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一项执行准则就是要求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现阶段商业银行所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信用风险。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相关的风险管控和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方面缺乏合理完善的管控,可能会产生法律漏洞或者是诈骗银行资金的情况;二是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行周期比较长,并且在一般情况下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会把资金投入到期限比较长或者是利率比较高的金融产品中,容易出现资金的期限错配,增加流动风险;三是市场风险。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资产安全链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存在较高的不良贷款比率,而且较为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容易出现一些新的违规问题,比如用贷款置换或者违规出表等来掩盖不良贷款,还有就是贷款的比例结构不合理,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大,导致容易出现坏账风险;四是操作风险。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体系执行不到位,极容易产生操作风险。
正是因为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目前在审计过程存在一定风险,比如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是比较高的,因此更加需要审计人员在开始制定审计风险防范策略的时候,就要加强对风险的评估,而且不应仅仅局限于内部控制评估,还需要对商业银行所存在的运行环境和法人治理结构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发现潜伏风险,对风险的实质性检测范围予以明确,同时严格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了解商业银行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着重大的违规问题或者是风险隐患,以便于及时发现并制定相应措施。
根据商业银行现阶段的运营管理状况,对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和全面评估,在此基础上获取准确的评估结果,以此来作为审计方案制定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另外要在了解风险的基础上结合银行的战略方针和经营方案,以此来实现审计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商业银行的投资能力以及内部控制和管理等多个因素进行全面考量,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预防和解决对策。最后则是要加强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现状的分析,从而对其开展有效的评价并予以总结,提出有效的改进和优化措施。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也逐渐加强了对信息化技术的重视并将其运用于审计工作中,在提升效率的同时确保数据的准确。在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需要重视其规范性与合理性,减少不良因素对审计项目和结果的影响,提升审计效率。此外需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和考核,确保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的价值。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机构是在内部单独设立的,并且还需要对银行的业务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同时需要向上级进行反映,该流程会使得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被弱化。因此需要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主导作用,加快构建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以此来发挥内部审计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构建完善的审计委员会,以此来更好的落实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其重点就在于要以商业银行的风险为基础,改变传统的事后审计方式,逐渐向事前介入、事中跟踪和事后评价反馈入手,实现全方位动态化全过程的审计,以此来加强商业银行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和控制能力,降低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