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君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当代思政教育在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背景下显得有些茫然无措,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之中的盛行便是最好的证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代思政教育忽视了其开展的基本前提和现实语境。作为当代思政教育开展的前提和语境,传统文化有着其难以磨灭的民族印记,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灵魂。然而西方文化的冲击让很多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出现了文化真空,政治信仰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价值理念扭曲。认识到这一问题之后,越来越多的思政教育者开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寻找当代思政教育的出路。从恢复大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等途径去填补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中的文化真空,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境界、社会理想、义利追求及和合精神等内容去引领大学生自动驱逐其精神世界中的不良价值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既能够为当代思政教育提供丰厚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能够促进当代思政教育更好地完成“以文化人”的育人使命,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中国精神的弘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社会之中,君子人格是社会最为推崇和信仰的理想人格,其上为圣人人格,略而次之为士人人格。三种人格之中,圣人人格为中华民族理想人格中的最高境界。然而却并不被认为是可以达到的人格境界。《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本人在对门生对他的“圣人”称呼时这样回应“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可见被后世称为圣人的孔子本人也不敢认为自己的人格境界达到了圣人的标准。君子人格虽然在人格境界方面逊于圣人人格,但却是常人可是实现和达到的人格境界,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真正意义上的最高人格境界。
所谓君子,即指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可以承担一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人。君子以“道”为目标,以“仁”为内在品质,以“礼”为外在行为标准,以“义”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除此以外,君子坚持克己修身,以德为本,将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定义为人生的基本目标,并不断致力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关理想社会的描述早已有之。两千五百年前便有了“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描述。《礼记·礼运》曾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此理想社会于现在看来具有一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并不具备完全实现的可能性。但这毕竟表达出了中国古代社会君子士人们对于天下的殷切期望及天下苍生的责任感。这种道德超越现实的社会蕴含了儒家思想的“外王内圣”思想,人人为圣,则王道自行,天下大同。大同社会与圣人人格一样,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1]。不过这却并不认为是水中月镜中花,而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天下情怀的最高典范,也是文人士大夫鞭策自己修身养德、教化万民的源动力之所在。
和合表示的是一种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而氛围则指的是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和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仁”的思想,讲求“君子爱仁,而及万物”。道家思想讲求“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凡其种种,传统文化之中的和合思想都强调了人对于自身行为的规范。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相处,最先要做到的便是己身的和睦恭谨、谦怀有度、仁爱守信。和合思想依然体现着对于君子人格的推崇,也体现着对于“道”的追求。“天和”“齐万物”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实都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万物皆为平等。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也是人应当具备的道德标准之一。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及“君子固穷不坠青云之志”的思想。孔子将“义”作为君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义之坚守,利之自来也。虽然孔子的这种义利观于现在来看有些过于理想化,但这却也说明了君子人格的可贵。放之当代来看,义利的观念一直困扰着我们。舍义而取利者比比皆是。《论语·里仁》有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所以利之所求当以义为根本,不义之利,终不久处。除此以外传统思想之中还非常重视“安贫乐道”的思想,强调人的精神和思想追求的重要性,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可贵的教育意义。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之间而薪火不绝,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蕴含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浓浓的家国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忠报国,死而后已”等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之中。及至近代,依然有戊戌六君子的慷慨赴义以及民族危亡时刻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这些精神都高度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家国、社会及天下的关系,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社会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是因为有中国的存在。生而为人,生而为中国人,当以家国为己任,以天下为情怀。
百余年前的伤痛让中华民族陷入了从未有过的低潮,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彷徨和无助。在无数的风雨坎坷之中,中华民族艰难地走了过来。但属于它的那份骄傲和自信却不知在什么时候丢在了哪里。当代大学生群体之中,对于西方文化的认同度要远高于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度,这种文化自信的缺失阻碍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在内心深处承受着深深的撕裂之痛。当代思政教育在文化自信缺失的环境之下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人的存在本就是以文化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的,思政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塑造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而当人的精神世界出现真空或者混乱时,思政教育的客体便失去了可控性。当代思政教育从结果的角度来看便是如此,教育者的努力始终无法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仿佛学生的内心世界被抽空了一般。其实,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是被抽空了,而是由于本应当占居于此的文化的缺失而出现了混乱,致使思政教育者的努力无法切实有效地影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致使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时候显得有些迷茫,再加上整个社会上风行的西方文化崇拜思想的缘故,更加使当代大学生呈现着文化迷茫的现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文化交流在所难免,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应当拒绝文化的交流。然而交流不应当是单向的,更不是以被侵略的方式出现的,应当是建立在坚不可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然而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之中,文化输入现象很严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占据着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由于这些思想的存在,使许多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抱着一种抵触的心理,对于许多思政教育苦不堪言却也无能为力。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当代大学生本身缺乏文化自卫以及文化交际和甄别的能力,致使学生在本能的驱使之下去接受一些更容易满足欲望的思想和文化。
功利主义与思政教育可以说是极为不相匹配的。思想道德的形成既是缓慢的,同时也不应当是以一定的目的为目的的,尤其是以金钱、利益等为目的。然而当代思政教育所处的教育环境却是非常功利化的。在强国之路上,认识到自然科学的力量,因此便在教育领域大力发展自然科学。此举固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却不免造成了教育环境的功利化。出现了培养目标功利化、教育过程单一化、教学模式产业化等功利化色彩极为严重的现象。思政教育身处于如此的教育环境之中,不免要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3]。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去思考和建设自己的内心世界。再加上传统文化义利观念的缺失以及榜样人格的模糊等原因,使当代大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面对自己和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因此,便有很多大学生选择随波逐流地去接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
当代思政教育虽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但只要细细审视便可发现。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传统文化的缺失。由于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使当代许多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出现了文化真空。这种文化真空必然会导致学生文化自卫能力和甄别能力的降低,因此便给了许多阻碍当代思政教育前进脚步的思想以可乘之机。从传统文化之中寻找当代思政教育的出路既是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使命的承担,也是为思政教育提供鲜活资源和无尽动力的重要尝试。
传统文化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人格的榜样,如君子人格、士人人格等,也能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义利观念、社会责任意识、家国天下意识。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有效地弥补大学生精神世界之中的文化空白,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文化自卫能力和甄别能力,为正确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基础。在传统文化的应用方面,思政教育者应当充分注意针对性和技巧性,以恢复学生的文化自信为目的,但绝不能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随着学生文化自信的恢复,学生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自强意识,进而形成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于思政教育而言,民族意识就是一个支点,足以撬动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
中国传统社会不仅对君子人格有着极高的推崇,同时也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忠报国,死而后已”等士人思想有着极高的肯定和崇拜。正是由于这种君子人格和士人思想的缺失,才会使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之中弥漫。对于社会、国家和民族,许多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之中并无责任二字。许多大学生只知从社会之中索取,而不知回报。当代思政教育极力推崇爱国主义精神,以纠正学生的这些不良思想。但却并没有取得非常好的教育成果。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当代思政教育者没有认识到,学生精神世界中凝聚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士人思想以及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的缺失,才是导致现阶段诸多影响学生正确意识形态的思想弥漫的根本原因。
教育者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去传承君子人格,以君子的“仁义礼智信”来严格约束自己,以君子的“自强不息”和“修齐治平”作为个人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同时也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士人思想,让学生明白先国而后家的道理。要知道在百年的屈辱史中,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无可幸免地痛苦着。当它再次准备走向辉煌的时候,每一个中华儿女均有义务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4]。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之后留给当世的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毫无保留、完完整整地将其继承下来。这样既是不应当的,同时也是不合时宜的。任何文化都有着其值得永久传承下去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有应当予以抛弃的糟粕部分。之所以当代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并不十分认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进行区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其既是文化的继承者,同时也应当是创造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也不应当是其最原始的模样,都应当与时俱进的祛糟取精,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再现辉煌。
思政教育者在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唤起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鼓励学生去批判性地看待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责任感。在这方面教育者应当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方面的沟通,将发生在社会上以及身边的时事引入到课堂,让学生从文化、思想、价值、意识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此来树立学生良好的文化继承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发展所形成的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久经时间考验的,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其既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鲜活的资源,同时也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传统文化的融入让思政教育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也让学生有了一个更好的了解本民族,重拾民族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的良好平台。作为思政教育者,应当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之中的精华部分,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来促进当代大学生良好意识形态的形成。